“美国文明史”结业论文(2013年春) 浅谈美国总统选举的民主 高卿(理学院数学系,大二) 中文摘要:通过对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主要特点的分析,即从选举人团制度、竞选筹款、 选民的政党认同感等选举的几个角度,分析美国的民主。 关键词:美国总统选举:民主:选举人团:竞选筹款:政党认同 On the democracy of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system Abstract:Brief analysi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e democracy of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system,namely the Electoral College System,campaign finance,Party identity Key Words:America presidential election system,democracy,the Electoral College System,campaign finance,Party identity 众所周知,美国实行总统制,总统选举每四年一次,每次历时一年。总统选举的主 要程序包括预选、各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总统候选人、总统候选人竞选、全国选民 投票、选举人团投票表决和当选总统就职。初选或预选通常在大选年的1月与6月之间 举行,并确定出席全国提名大会的代表。然后在7、8或9月间召开全国大会,产生党 派提名人。选民投票在11月第一个星期一之后的星期二举行。12月第二个星期三之后 的第一个星期一,选举人团投票选出总统和副总统。次年1月20日当选总统就职。 由上不难看出,美国总统大选的程序之复杂繁琐,同样也能看出美国的制宪者们的 维护民主的良苦用心,因为在现代西方政治理念中,选举几乎被视同民主。然而,在众 多著作中,批评美国总统选举制度会削弱民主的也比比皆是。“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不妨在两方的争论中,捕捉“火花”,再下自己的观点。以下,本文将从选举人团制度、 竞选筹款、政党认同角度,表达作者的一点看法。 美国的国父们在如何选举总统的问题上,最初面临好几种方案,一是由选民直接投 票选举总统,二是由美国国会或者州议会投票选举总统,三是由州长投票选举总统,最 后是通过选举人团选举总统。国父们选择了第三个方案。为什么不选择像古希腊城邦的 公民直接选举,以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和热情,而是选择了代议民主制(间接选举) 的选举人团制度? 我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是为了避免选票分散。如果实行直接选举,民众势必投票 给各自了解的、认同的人,根据肯尼斯·阿罗在《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一书提出的“不 1
“美国文明史”结业论文(2013 年春) 1 浅谈美国总统选举的民主 高卿(理学院数学系,大二) 中文摘要:通过对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主要特点的分析,即从选举人团制度、竞选筹款、 选民的政党认同感等选举的几个角度,分析美国的民主。 关键词:美国总统选举;民主;选举人团;竞选筹款;政党认同 On the democracy of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system Abstract: Brief analysi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e democracy of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system, namely the Electoral College System, campaign finance, Party identity Key Words: America presidential election system, democracy, the Electoral College System, campaign finance, Party identity 众所周知,美国实行总统制,总统选举每四年一次,每次历时一年。总统选举的主 要程序包括预选、各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总统候选人、总统候选人竞选、全国选民 投票、选举人团投票表决和当选总统就职。初选或预选通常在大选年的 1 月与 6 月之间 举行,并确定出席全国提名大会的代表。然后在 7、8 或 9 月间召开全国大会,产生党 派提名人。选民投票在 11 月第一个星期一之后的星期二举行。12 月第二个星期三之后 的第一个星期一,选举人团投票选出总统和副总统。次年 1 月 20 日当选总统就职。 由上不难看出,美国总统大选的程序之复杂繁琐,同样也能看出美国的制宪者们的 维护民主的良苦用心,因为在现代西方政治理念中,选举几乎被视同民主。然而,在众 多著作中,批评美国总统选举制度会削弱民主的也比比皆是。“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不妨在两方的争论中,捕捉“火花”,再下自己的观点。以下,本文将从选举人团制度、 竞选筹款、政党认同角度,表达作者的一点看法。 美国的国父们在如何选举总统的问题上,最初面临好几种方案,一是由选民直接投 票选举总统,二是由美国国会或者州议会投票选举总统,三是由州长投票选举总统,最 后是通过选举人团选举总统。国父们选择了第三个方案。为什么不选择像古希腊城邦的 公民直接选举,以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和热情,而是选择了代议民主制(间接选举) 的选举人团制度? 我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是为了避免选票分散。如果实行直接选举,民众势必投票 给各自了解的、认同的人,根据肯尼斯·阿罗在《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一书提出的“不
“美国文明史”结业论文(2013年春) 可能性定理”,即如果由两个以上偏好不同的人来进行选择,而被选择的政策也是超过 两个,那么就不可能做出大多数人都感到满意的决定。因此,在以理性最大化为基础的 选举模式下,所谓的符合大多数人选举意愿的投票结果与方案是不存在的。随着选民与 候选人数量的增加,选举机制所产生的现实就与民主意义上的多数人统治原则愈加背离。 事实上,在一个大国进行选举时,很少有人能在第一轮投票即获得多数。在由地方 势力非常发达和强大的数州联合而成的共和国中,这种困难更大。为了排除这第二个障 碍而提出的办法,是将全国人民的选举权委任给一个代表全国人民的机构。 这种选举方式,为多数的形成增加了机会,因为选举人越少,越容易趋于意见一致。 这种办法也便于人们做出良好的选择。那么,何谓良好的选择呢?让一个不问政事的 屠夫也去投票?去选谁?所以,这又牵涉到选择选举人团的第二个原因。 在制宪初期,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分歧严重,前者倾向于精英治国,处处提防来 自民意的冲击,防止直接民主的出现,而后者则主张自治,企图缩小联邦政府的权力。 双方的抗衡达到了一个折中的结果,选举人团制度便是如此,由公民选出各州的选举人, 再由选举人投票选出总统(当发生选举人也无法产生多数意见的少数情况时,才会将选 举总统的权力交给众议院),这体现了精英治国的理念,同时尊重了民意,免去了许多 意见不合时的无谓争吵,有助于产生多数,即符合多数原则的民主。 然而,选举人团制度也一直收到质疑,其中“相对多数票当选制”和“赢者全得制” (winner-take-all)(除了缅因和内布拉斯加两个州是按普选票得票比例分配选举人票) 被认为是破坏美国民主的制度缺陷。首先,是由此带来的选举人数确定的不平等。以州 为单位来分配选举人名额,各州的选举人数正好是该州在国会代表团的人数,即该州在 国会的众议员人数与参议员人数之和。这样选举人团的总人数是538名,但这其中每位 选举人所代表的人数是不相同的,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以2000年总统大选时为例, 全国来看,每个众议员平均代表着约572500名国民。但从各州层面来看,差距却很大。 比如,怀俄明州的一个众议员才代表455975名国民,而蒙大拿州的一个众议员却代表 着803655名国民。所以,有时总统候选人虽然在大选中获得的选民票少于对手,却因 得到足够的选举人票而当选。例如2000年的小布什虽在普选中落后于戈尔但仍以多于 对手6票选举人票而当选总统。 尽管选举人团制度一直饱受争议,但其改革似乎难以进行,在我看来,这其实并不 是一件大事。因为,尽管每到大选年,驴象两党都要争个你死我活,但两党除了自己的 长期忠实拥趸外都要争取大量的中间选民,故而其政见也日渐“趋中”,到最后,往往 会代表绝大多数选民的利益,这不正是民主的含义吗?早在1957年,政治学家Anthony Downs就总结出了两党制下“政党趋中化”的规律。2因为这一结果,不断走低的投票率 也恰恰反映出了美国人“选谁都有一样”的心态吧。 说起美国的总统大选,不少人肯定会对两党烧钱的行径颇有意见,继而产生大选就 是利益集团的选举游戏罢了的想法。但美国出台了《联邦竞选法案》,规定了每人每次 选举向某个总统候选人的捐款不得超过2300美元(2008年起)。其次,拿2008年的总 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 2刘瑜,《民主的细节》,上海三联书店,2009,第6页。 2
“美国文明史”结业论文(2013 年春) 2 可能性定理”,即如果由两个以上偏好不同的人来进行选择,而被选择的政策也是超过 两个,那么就不可能做出大多数人都感到满意的决定。因此,在以理性最大化为基础的 选举模式下,所谓的符合大多数人选举意愿的投票结果与方案是不存在的。随着选民与 候选人数量的增加,选举机制所产生的现实就与民主意义上的多数人统治原则愈加背离。 事实上,在一个大国进行选举时,很少有人能在第一轮投票即获得多数。在由地方 势力非常发达和强大的数州联合而成的共和国中,这种困难更大。为了排除这第二个障 碍而提出的办法,是将全国人民的选举权委任给一个代表全国人民的机构。 这种选举方式,为多数的形成增加了机会,因为选举人越少,越容易趋于意见一致。 这种办法也便于人们做出良好的选择。 1那么,何谓良好的选择呢?让一个不问政事的 屠夫也去投票?去选谁?所以,这又牵涉到选择选举人团的第二个原因。 在制宪初期,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分歧严重,前者倾向于精英治国,处处提防来 自民意的冲击,防止直接民主的出现,而后者则主张自治,企图缩小联邦政府的权力。 双方的抗衡达到了一个折中的结果,选举人团制度便是如此,由公民选出各州的选举人, 再由选举人投票选出总统(当发生选举人也无法产生多数意见的少数情况时,才会将选 举总统的权力交给众议院),这体现了精英治国的理念,同时尊重了民意,免去了许多 意见不合时的无谓争吵,有助于产生多数,即符合多数原则的民主。 然而,选举人团制度也一直收到质疑,其中“相对多数票当选制”和“赢者全得制” (winner-take-all)(除了缅因和内布拉斯加两个州是按普选票得票比例分配选举人票) 被认为是破坏美国民主的制度缺陷。首先,是由此带来的选举人数确定的不平等。以州 为单位来分配选举人名额,各州的选举人数正好是该州在国会代表团的人数,即该州在 国会的众议员人数与参议员人数之和。这样选举人团的总人数是 538 名,但这其中每位 选举人所代表的人数是不相同的,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以 2000 年总统大选时为例, 全国来看,每个众议员平均代表着约 572500 名国民。但从各州层面来看,差距却很大。 比如,怀俄明州的一个众议员才代表 455975 名国民,而蒙大拿州的一个众议员却代表 着 803655 名国民。所以,有时总统候选人虽然在大选中获得的选民票少于对手,却因 得到足够的选举人票而当选。例如 2000 年的小布什虽在普选中落后于戈尔但仍以多于 对手 6 票选举人票而当选总统。 尽管选举人团制度一直饱受争议,但其改革似乎难以进行,在我看来,这其实并不 是一件大事。因为,尽管每到大选年,驴象两党都要争个你死我活,但两党除了自己的 长期忠实拥趸外都要争取大量的中间选民,故而其政见也日渐“趋中”,到最后,往往 会代表绝大多数选民的利益,这不正是民主的含义吗?早在 1957 年,政治学家 Anthony Downs 就总结出了两党制下“政党趋中化”的规律。 2因为这一结果,不断走低的投票率 也恰恰反映出了美国人“选谁都有一样”的心态吧。 说起美国的总统大选,不少人肯定会对两党烧钱的行径颇有意见,继而产生大选就 是利益集团的选举游戏罢了的想法。但美国出台了《联邦竞选法案》,规定了每人每次 选举向某个总统候选人的捐款不得超过 2300 美元(2008 年起)。其次,拿 2008 年的总 1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 2 刘瑜,《民主的细节》,上海三联书店,2009,第 6 页
“美国文明史”结业论文(2013年春) 统大选为例,奥巴马没有拿8400万美元的公款,而是以个人能力募得6.4亿美元,期 中3.1亿美元来自小于200美元的小额捐款,低于200美元的小额捐款者,约占给奥巴 马捐款总人数的85%。这些数量众多的小额捐款,大体都是通过网上银行转账的方式捐 赠给奥巴马的。可见,捐款也是民意的一种体现,只有选民支持该候选人,才可能向其 捐出款项。这难道不是代表着广大普通国民或者是“散户”的政治愿望吗?不正体现了 普通民众对民主制度的信心吗?所以,我认为,即使花费巨大,但若能换来民众参与政 治活动的主动性和实践公民责任的意识,还是值得的。 最后,我想谈谈美国民众的政党认同感。虽然上文中提及竞选筹款有了严格的法律 规定,但还是有相当多的富人和公司会捐大量的“软钱”来为支持的政党候选人做政治 广告等竞选活动,这些是否会影响普通民众呢?对此,几乎每一代政治学者都得出了大 同小异的结论:政治广告一一乃至两党的竞选活动本身一一对选民的影响非常微小。选 民的阶级、教育、收入、种族、宗教、家庭背景等因素往往决定了其政党忠诚,这种忠 诚非常有韧性,它有时会被政治经济或者国际局势左右,但是极少被政治广告所改变。 即使某些选民为之改变,这种改变往往是双向的,因而有相互抵消的效果。3 综上所述,既然政治广告、做秀对于选民的影响极其有限,那么选举中的博弈往往 不是富人和平民之间的阶级斗争,而是归结于言论自由和政治平等之间的平衡。富人和 利益集团同样享有第一修正案赋予保障的言论自由,虽然前者的声音似乎用金钱放大了, 但这不正体现了自由吗?关键在于这样的自由是否会倾斜政治平等的天平,欣慰的是, 至少目前在美国这样的平衡还是得以维持的。 参考文献: 1.托克维尔,“选举方式”,《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 2刘瑜,“权力制衡篇一一选谁都差不多”,《民主的细节》,上海三联书店,2009,第6页。 3.刘瑜,“民主的裤衩”,《观念的水位》,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脚注中没有列出具体页数的,是由于看书时是用kindle看的电子版,望老师见凉。) 3刘瑜,《观念的水位》,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选自《民主的裤衩》一节。 3
“美国文明史”结业论文(2013 年春) 3 统大选为例,奥巴马没有拿 8400 万美元的公款,而是以个人能力募得 6.4 亿美元,期 中 3.1 亿美元来自小于 200 美元的小额捐款,低于 200 美元的小额捐款者,约占给奥巴 马捐款总人数的 85%。这些数量众多的小额捐款,大体都是通过网上银行转账的方式捐 赠给奥巴马的。可见,捐款也是民意的一种体现,只有选民支持该候选人,才可能向其 捐出款项。这难道不是代表着广大普通国民或者是“散户”的政治愿望吗?不正体现了 普通民众对民主制度的信心吗?所以,我认为,即使花费巨大,但若能换来民众参与政 治活动的主动性和实践公民责任的意识,还是值得的。 最后,我想谈谈美国民众的政党认同感。虽然上文中提及竞选筹款有了严格的法律 规定,但还是有相当多的富人和公司会捐大量的“软钱”来为支持的政党候选人做政治 广告等竞选活动,这些是否会影响普通民众呢?对此,几乎每一代政治学者都得出了大 同小异的结论:政治广告——乃至两党的竞选活动本身——对选民的影响非常微小。选 民的阶级、教育、收入、种族、宗教、家庭背景等因素往往决定了其政党忠诚,这种忠 诚非常有韧性,它有时会被政治经济或者国际局势左右,但是极少被政治广告所改变。 即使某些选民为之改变,这种改变往往是双向的,因而有相互抵消的效果。 3 综上所述,既然政治广告、做秀对于选民的影响极其有限,那么选举中的博弈往往 不是富人和平民之间的阶级斗争,而是归结于言论自由和政治平等之间的平衡。富人和 利益集团同样享有第一修正案赋予保障的言论自由,虽然前者的声音似乎用金钱放大了, 但这不正体现了自由吗?关键在于这样的自由是否会倾斜政治平等的天平,欣慰的是, 至少目前在美国这样的平衡还是得以维持的。 参考文献: 1.托克维尔,“选举方式”,《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 2.刘瑜,“权力制衡篇——选谁都差不多”,《民主的细节》,上海三联书店,2009,第 6 页。 3.刘瑜,“民主的裤衩”,《观念的水位》,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脚注中没有列出具体页数的,是由于看书时是用 kindle 看的电子版,望老师见谅。) 3 刘瑜,《观念的水位》,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选自《民主的裤衩》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