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结业论文 哥伦布发现美洲与郑和下西洋的异同点 Compare and Contrast Columbus's Exploration of America and Zheng He's Trip to“The Western Ocean'” 杨真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F11020045110209093 中文摘要:在历史上,哥伦布和郑和永远是中外两位航海史上的焦点,但是两者虽然都有航 海的壮举,但其深层的目的与背景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就两者从多方面进行比较,并简 略分析其后果。 关键词:郑和,哥伦布 Abstract:Zhenghe's touring to the west and Columbus's discovering America are both great historic events.But they are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point of social backgrounds and purpose. This article is aimed at compare these two events and briefly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two. Key Words:Zhenghe's touring the West by water;Columbus'discovery of America 正文 自从历史的车轮走出了中世纪,欧洲走向了对外拓展的阶段。从此,成为了世界的焦点。 通过海洋,欧洲的航海家们不断拓展本国的疆界,使世界逐渐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哥伦布, 更是以发现了美洲大陆而为人们传诵。相比于欧洲,同时代的中国也同样拥有者一位伟大的 航海家,郑和。哥伦布与郑和同为在海洋上驰骋的人士,两个人随做出的不同的航海壮举, 却是在两个不同的国家和社会背景下,两者既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大的不同。本文旨在 将两者进行比较,寻找他们航海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郑和下西洋是指在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年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 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 洋的国家和地区。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共远航了七 次。哥伦布则是在1492年8月3日,受西班牙女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 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 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发现了陆地。 郑和的远洋航行,首先令人震撼的莫过于那些惊人的船队。据《明史》《郑和传》记载, 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 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 1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结业论文 1 哥伦布发现美洲与郑和下西洋的异同点 Compare and Contrast Columbus’s Exploration of America and Zheng He’s Trip to “The Western Ocean” 杨真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F1102004 5110209093 中文摘要:在历史上,哥伦布和郑和永远是中外两位航海史上的焦点,但是两者虽然都有航 海的壮举,但其深层的目的与背景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就两者从多方面进行比较,并简 略分析其后果。 关键词:郑和,哥伦布 Abstract: Zhenghe’s touring to the west and Columbus’s discovering America are both great historic events. But they are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point of social backgrounds and purpose. This article is aimed at compare these two events and briefly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two. Key Words: Zhenghe's touring the West by water; Columbus' discovery of America 正文 自从历史的车轮走出了中世纪,欧洲走向了对外拓展的阶段。从此,成为了世界的焦点。 通过海洋,欧洲的航海家们不断拓展本国的疆界,使世界逐渐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哥伦布, 更是以发现了美洲大陆而为人们传诵。相比于欧洲,同时代的中国也同样拥有者一位伟大的 航海家,郑和。哥伦布与郑和同为在海洋上驰骋的人士,两个人随做出的不同的航海壮举, 却是在两个不同的国家和社会背景下,两者既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大的不同。本文旨在 将两者进行比较,寻找他们航海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郑和下西洋是指在 1405 年 7 月 11 日﹙明永乐三年﹚年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 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 30 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 洋的国家和地区。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 1433 年﹙明宣德八年﹚,共远航了七 次。哥伦布则是在 1492 年 8 月 3 日,受西班牙女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 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 夜的艰苦航行,1492 年 10 月 12 日凌晨发现了陆地。 郑和的远洋航行,首先令人震撼的莫过于那些惊人的船队。据《明史》《郑和传》记载, 郑和航海宝船共 63 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 合现今长度为 151.18 米,宽 61.6 米。船有四层,船上 9 桅可挂 12 张帆,锚重有几千斤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结业论文 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自古以来,中国就是造船与航海事业相当发 达的国家,到了明朝郑和大航海时代更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峰。《明史·郑和传》记载:“宝 船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相当于现代船身长约138米,宽约56米,这 种巨型海船充分显示当时中国造船业己经遥遥领先于全世界。《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 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这些船只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不可思议的,在今天依靠高级 的炼铁技术,才能够造出巨型的船只。而在当初,中国的工匠依靠木质材料就能够造出如此 的庞然大物,以至于以现在的技术不可仿制那些宝船。至今残留在江苏省南京市下关的龙江 宝船厂“上四坞”、“下四坞”等作塘和水道,就是明证,作塘呈东西向,与长江的夹江相通, 便于宝船下水。作塘很大,经现代实测,长约500余米,宽约40米。从硬件条件上,哥伦 布的船队则比郑和的船队精简很多。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船舰的规模上,哥伦布的舰队都远小 于郑和。从航行的距离上,郑和相比于哥伦布则要谨慎得多,虽然郑和下西洋的总里程很多, 但都是在沿海的地带游走,并没有直接大距离穿越海洋。哥伦布则是大胆的穿越了大西洋。 而且,从航行的路线上,哥伦布是在开拓一条新的线路,前行的方向是未知,目标是否存在 也是未知的,其中所应具有的胆识和勇气十分可嘉。而郑和却是在已经开拓过的商业航道上 前行,走访了己经知道的国度。 哥伦布的发现与郑和的航行在目的上有着截然相反的目标。哥伦布是在西班牙皇室的支 持下进行的活动。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创造出从西班牙通向中国和印度的航线,因此,他是 以经济获益为前提。纵观西班牙在文艺复兴后的地位,身处地中海沿岸,没有大洋的地理优 势,因此唯有向着远洋的方向寻找突破。而在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后,则开始了疯狂的掠夺。 起初为了黄金用廉价的工业品与当地的印第安人交换,但随着他们发现印第安人没有能力防 范,便直接武力抢夺。在随后的土地争夺中,为了慑服海地岛上的印第安人,哥伦布进行了 9个月的征服战争。1495年,哥伦布发布命令,凡年满14岁的印第安男人,每人每季必须 缴纳1鹰脚铃金砂,或25磅棉花。酋长每人每2个月必须缴纳1葫芦金砂。完税者发给一 块铜牌挂在脖子上,未缴纳者或缴纳不足者将受到惩罚,重者可以处死。它就是历史上臭名 昭著的鹰脚铃制度。在哥伦布到达了美洲后,对于生活在当地的印第安人而言是一场不折不 扣的灾难。而郑和的航行却不是带着掠夺的目的。郑和远洋的目的比较复杂,有的说法是宣 扬大明国威,有的说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也又说是为了压制沿海的倭寇骚扰消灭张士诚 的余党,但不管怎样,都是不愿再次激化与邻国的矛盾,总是带着友好的姿态希望与周边国 家相互交流的目的。 郑和的航行固然有宣扬国威的成分,是邻国不敢对打天朝有所希冀,但同时也促进了中 国与海外的贸易。金叔平、吴志良所言,郑和“船队分后并不具有任何军事威慑作用”。也 如美国学者李露晔所认为:在郑和下西洋的“三十年之中……中国也在整个印度洋上伸展了 政治空间和影响力。当时世界上的一半己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 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在欧洲大冒险、大扩张时代来临之前 的一百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殖民强权”。1与西方的殖民统治不同,由于传承了中华的 儒家文化,宣扬威而不怒的统治风格。当美国人希望建立哥伦布纪念日是,遭到了大量的美 洲原住民的反对,相反的,各个地区都在为郑和立碑所传诵,甚至出现了三宝大人的称呼。 但是从国家的层面来说,郑和远航的益处却不是那么明显。由于不是以经济目的为主题, 1金国平、吴志良:《中葡萄亚史源之分析》,《九州学林》,2卷 1期,2004年春季号,第345页,第315页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结业论文 2 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自古以来,中国就是造船与航海事业相当发 达的国家,到了明朝郑和大航海时代更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峰。《明史·郑和传》记载:“宝 船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相当于现代船身长约 138 米,宽约 56 米,这 种巨型海船充分显示当时中国造船业已经遥遥领先于全世界。《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 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这些船只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不可思议的,在今天依靠高级 的炼铁技术,才能够造出巨型的船只。而在当初,中国的工匠依靠木质材料就能够造出如此 的庞然大物,以至于以现在的技术不可仿制那些宝船。至今残留在江苏省南京市下关的龙江 宝船厂“上四坞”、“下四坞”等作塘和水道,就是明证,作塘呈东西向,与长江的夹江相通, 便于宝船下水。作塘很大,经现代实测,长约 500 余米,宽约 40 米。从硬件条件上,哥伦 布的船队则比郑和的船队精简很多。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船舰的规模上,哥伦布的舰队都远小 于郑和。从航行的距离上,郑和相比于哥伦布则要谨慎得多,虽然郑和下西洋的总里程很多, 但都是在沿海的地带游走,并没有直接大距离穿越海洋。哥伦布则是大胆的穿越了大西洋。 而且,从航行的路线上,哥伦布是在开拓一条新的线路,前行的方向是未知,目标是否存在 也是未知的,其中所应具有的胆识和勇气十分可嘉。而郑和却是在已经开拓过的商业航道上 前行,走访了已经知道的国度。 哥伦布的发现与郑和的航行在目的上有着截然相反的目标。哥伦布是在西班牙皇室的支 持下进行的活动。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创造出从西班牙通向中国和印度的航线,因此,他是 以经济获益为前提。纵观西班牙在文艺复兴后的地位,身处地中海沿岸,没有大洋的地理优 势,因此唯有向着远洋的方向寻找突破。而在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后,则开始了疯狂的掠夺。 起初为了黄金用廉价的工业品与当地的印第安人交换,但随着他们发现印第安人没有能力防 范,便直接武力抢夺。在随后的土地争夺中,为了慑服海地岛上的印第安人, 哥伦布进行了 9 个月的征服战争。1495 年, 哥伦布发布命令, 凡年满 14 岁的印第安男人, 每人每季必须 缴纳 1 鹰脚铃金砂, 或 25 磅棉花。酋长每人每 2 个月必须缴纳 1 葫芦金砂。完税者发给一 块铜牌挂在脖子上, 未缴纳者或缴纳不足者将受到惩罚, 重者可以处死。它就是历史上臭名 昭著的鹰脚铃制度。在哥伦布到达了美洲后,对于生活在当地的印第安人而言是一场不折不 扣的灾难。而郑和的航行却不是带着掠夺的目的。郑和远洋的目的比较复杂,有的说法是宣 扬大明国威,有的说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也又说是为了压制沿海的倭寇骚扰消灭张士诚 的余党,但不管怎样,都是不愿再次激化与邻国的矛盾,总是带着友好的姿态希望与周边国 家相互交流的目的。 郑和的航行固然有宣扬国威的成分,是邻国不敢对打天朝有所希冀,但同时也促进了中 国与海外的贸易。金叔平、吴志良所言,郑和“船队分后并不具有任何军事威慑作用”。也 如美国学者李露晔所认为:在郑和下西洋的“三十年之中⋯ ⋯ 中国也在整个印度洋上伸展了 政治空间和影响力。当时世界上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 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在欧洲大冒险、大扩张时代来临之前 的一百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殖民强权”。1与西方的殖民统治不同,由于传承了中华的 儒家文化,宣扬威而不怒的统治风格。当美国人希望建立哥伦布纪念日是,遭到了大量的美 洲原住民的反对,相反的,各个地区都在为郑和立碑所传诵,甚至出现了三宝大人的称呼。 但是从国家的层面来说,郑和远航的益处却不是那么明显。由于不是以经济目的为主题, 1 金国平、吴志良:《中葡萄亚史源之分析》,《九州学林》, 2 卷 1 期,2004 年春季号,第 345 页,第 315 页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结业论文 所以,远航所需的经济来源成为了国家的负担。更为严重的是,郑和和中国所推崇的经济是 一种朝贡贸易。即中国以经济收益来吸引邻国的安宁河顺从。对于民间的自由贸易却加以限 制。官方贸易的盛行挤压着自由贸易的市场,使表面上繁华的朝贡贸易难以维系。而哥伦布 却为国家带来的广阔的土地和财富,经过了新大陆的发现,西班牙一举成为时代的霸主。自 由贸易所带来的优势很快在本国得到扩大。经过地理大开发,西班牙成为了巨大的赢家。 总之,在我个人看来哥伦布与郑和唯一的共同点仅仅是他们都组织领导了一次伟大的航 行。但是,比较下这两者就会发现,他们是形式上的相似而己。无论是从目的还是从影响, 两次伟大的航行都是恰恰相反的。 参考文献 网页:http:/en.wikipedia.org/wiki/Zheng He. 网页:http:l/en.wikipedia.org/wiki/Christopher Columbus. 陈尚胜“中国传统文化与郑和下西洋”《文史哲》2005年第3期(总第288期)74页。 辛元欧“郑和与哥伦布现象的比较研究”《上海造船》2005年第1期(总第63期)64页。 岳汉景,赵军“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的远航”《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3卷 第4期2006年12月30页。 张彬村“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郑和下西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二OO六年第二期 24页。 3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结业论文 3 所以,远航所需的经济来源成为了国家的负担。更为严重的是,郑和和中国所推崇的经济是 一种朝贡贸易。即中国以经济收益来吸引邻国的安宁河顺从。对于民间的自由贸易却加以限 制。官方贸易的盛行挤压着自由贸易的市场,使表面上繁华的朝贡贸易难以维系。而哥伦布 却为国家带来的广阔的土地和财富,经过了新大陆的发现,西班牙一举成为时代的霸主。自 由贸易所带来的优势很快在本国得到扩大。经过地理大开发,西班牙成为了巨大的赢家。 总之,在我个人看来哥伦布与郑和唯一的共同点仅仅是他们都组织领导了一次伟大的航 行。但是,比较下这两者就会发现,他们是形式上的相似而已。无论是从目的还是从影响, 两次伟大的航行都是恰恰相反的。 参考文献 网页:http://en.wikipedia.org/wiki/Zheng_He. 网页:http://en.wikipedia.org/wiki/Christopher_Columbus. 陈尚胜 “中国传统文化与郑和下西洋” 《文史哲》2005 年第 3 期(总第 288 期)74 页。 辛元欧 “郑和与哥伦布现象的比较研究” 《上海造船》2005 年第 1 期(总第 63 期)64 页。 岳汉景, 赵军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的远航”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 23 卷 第 4 期 2006 年 12 月 30 页。 张彬村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郑和下西洋”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二〇〇六年第二期 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