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由推测是成于汉代之前14。正是出土本与传世本的明显差异,以及传世本之间的个别差异, 为我们设想《老子》文本的大致流传过程提供了理据,也因此让我们能更加实事求是地看待 《老子》文本的思想内容及其发展演变。伴随考古学的进程,可能还会有新的出土本可以丰 富我们对《老子》的研究,但目前最为紧迫也是最为首要的研究工作就是对各种文本的整理 和考释。只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才能摸清《老子》文本在不同时期的情况及其影响。 对《老子》文本的研究,现当代以来出现了一个新现象,那就是更加相信残缺的出土简 帛本,而不太重视已有的传世文献。郭店《老子》出土后,一些学者根据墓葬形制和器物特 征判断该墓的下葬年代是在战国中期偏晚S,人们似乎才敢相信《老子》早在战国中期就已 流行于世。实际上,先秦典籍《荀子》、《庄子》、《韩非子》中早就有了大量来自《老子》的 文句,足以证明《老子》是成书于战国中期之前。话说回来,我们之所以会把各种传世本和 出土本,都看作是《老子》文本,就是因为这些版本的文字内容虽然有差异但大部分还是相 同的,否则就是其它的典籍文本了。而对这些大同小异的文本,我们如何来看待和比较它们 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呢?不管如何评价,任何一种得以存世或出土的文本,应该都具有一定的 宝贵价值。最关键的问题是,传世本与出土本的价值如何看待?有人认为“简本优于今本 16P48、“《老子》帛书具有无可比拟的善本价值”門,即出土本的内容更古老,也更真实 因此研究价值比传世本更大。或许也有人会认为出土本之所以失传,就是缺乏流传的生命力, 因此证明它本身的价值不如传世本大。我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有失偏颇。客观地说,传世本 在对历代社会生活的思想影响方面具有更大的价值,但因文本的衍变过程难免造成的失误也 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而出土本恰好可以弥补传世本在文本传抄中的失误,尽管被封闭了两千 多年而没有实际影响,但出土之后仍可对后世的思想进程产生影响,因而也具有相当的价值。 当然,从研究的角度看,因为传世本是完整本,而出土本是残缺本:传世本文字清晰可认 出土本文字难以考释(在目前对一些简帛用字的考释仍存在较大的争论,有不少文字的考释 是参考传世本而推定的):出土本经考释后在不少文句中出现许多罕见的生僻字而与传世本 存在明显的异文现象8,所以即使以传世本与出土本校勘参合,仍然无法考订出一个最为接 近《老子》原貌的文本来,或整理出《老子》文本衍变的不同时期版本。在目前尚无最为可 靠的《老子》考订本面世之前,对《老子》文本思想内容的研究,我以为还是以传世本为主 要对象,并在研究具体问题时适当参照出土本,以便进行比较和说明。有鉴于此,本文所引 用的《老子》文句,仍是传世本(主要是经过整理校勘的河上公本) 《老子》的时间观:“道乃久” “人是不可避免地与时间联系在一起的,而人是不能改变时光的流逝的。因此,亘古以 来,人们无处不在对时间进行着思考。由此而出现了关于时间究竟是什么的一些想法。也就 是说: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时间概念,而这些时间概念是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的。”10P5051 所谓的时间观,简单说就是对时间问题的看法。什么是时间呢?这个问题自古及今无人真正 知晓,所以人们还在不断地追问。正是这样,哲学家们就把时间看作一个大问题,一个与人 类密切相关的大问题。这个问题笼统地说,就是时间问题。尽管时间问题无法真正解决,但 人们还是试图表现出自己的时间观。在许多人看来,西方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作 《存在与时间》,是古今中外所有思考时间问题的最知名著作。而在海德格尔看来,“他表明 他所讲的道路就是老子的‘道’:‘一切是道”1Ps,言下之意他对时间问题的思考并没有 超越两千多年前中国的《老子》。然而,国人对《老子》的时间观却缺乏研究,更是知之者 甚少。缘于此,以下拟从整体上分析《老子》独特的时间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2 由推测是成于汉代之前[4-P85]。正是出土本与传世本的明显差异,以及传世本之间的个别差异, 为我们设想《老子》文本的大致流传过程提供了理据,也因此让我们能更加实事求是地看待 《老子》文本的思想内容及其发展演变。伴随考古学的进程,可能还会有新的出土本可以丰 富我们对《老子》的研究,但目前最为紧迫也是最为首要的研究工作就是对各种文本的整理 和考释。只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才能摸清《老子》文本在不同时期的情况及其影响。 对《老子》文本的研究,现当代以来出现了一个新现象,那就是更加相信残缺的出土简 帛本,而不太重视已有的传世文献。郭店《老子》出土后,一些学者根据墓葬形制和器物特 征判断该墓的下葬年代是在战国中期偏晚[5],人们似乎才敢相信《老子》早在战国中期就已 流行于世。实际上,先秦典籍《荀子》、《庄子》、《韩非子》中早就有了大量来自《老子》的 文句,足以证明《老子》是成书于战国中期之前。话说回来,我们之所以会把各种传世本和 出土本,都看作是《老子》文本,就是因为这些版本的文字内容虽然有差异但大部分还是相 同的,否则就是其它的典籍文本了。而对这些大同小异的文本,我们如何来看待和比较它们 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呢?不管如何评价,任何一种得以存世或出土的文本,应该都具有一定的 宝贵价值。最关键的问题是,传世本与出土本的价值如何看待?有人认为“简本优于今本” [6-P484]、“《老子》帛书具有无可比拟的善本价值”[7-P5],即出土本的内容更古老,也更真实, 因此研究价值比传世本更大。或许也有人会认为出土本之所以失传,就是缺乏流传的生命力, 因此证明它本身的价值不如传世本大。我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有失偏颇。客观地说,传世本 在对历代社会生活的思想影响方面具有更大的价值,但因文本的衍变过程难免造成的失误也 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而出土本恰好可以弥补传世本在文本传抄中的失误,尽管被封闭了两千 多年而没有实际影响,但出土之后仍可对后世的思想进程产生影响,因而也具有相当的价值。 当然,从研究的角度看,因为传世本是完整本,而出土本是残缺本;传世本文字清晰可认, 出土本文字难以考释(在目前对一些简帛用字的考释仍存在较大的争论,有不少文字的考释 是参考传世本而推定的);出土本经考释后在不少文句中出现许多罕见的生僻字而与传世本 存在明显的异文现象[8],所以即使以传世本与出土本校勘参合,仍然无法考订出一个最为接 近《老子》原貌的文本来,或整理出《老子》文本衍变的不同时期版本。在目前尚无最为可 靠的《老子》考订本面世之前,对《老子》文本思想内容的研究,我以为还是以传世本为主 要对象,并在研究具体问题时适当参照出土本,以便进行比较和说明。有鉴于此,本文所引 用的《老子》文句,仍是传世本(主要是经过整理校勘的河上公本[9])。 二、《老子》的时间观:“道乃久” “人是不可避免地与时间联系在一起的,而人是不能改变时光的流逝的。因此,亘古以 来,人们无处不在对时间进行着思考。由此而出现了关于时间究竟是什么的一些想法。也就 是说: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时间概念,而这些时间概念是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的。”[10-P50-51] 所谓的时间观,简单说就是对时间问题的看法。什么是时间呢?这个问题自古及今无人真正 知晓,所以人们还在不断地追问。正是这样,哲学家们就把时间看作一个大问题,一个与人 类密切相关的大问题。这个问题笼统地说,就是时间问题。尽管时间问题无法真正解决,但 人们还是试图表现出自己的时间观。在许多人看来,西方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作 《存在与时间》,是古今中外所有思考时间问题的最知名著作。而在海德格尔看来,“他表明 他所讲的道路就是老子的‘道’:‘一切是道’”[11-P25],言下之意他对时间问题的思考并没有 超越两千多年前中国的《老子》。然而,国人对《老子》的时间观却缺乏研究,更是知之者 甚少。缘于此,以下拟从整体上分析《老子》独特的时间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