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哲学天地◆ 了等级特权的意味。所谓“非君子莫治小人,非小人莫国社会世道人心,宁要道德情操而不要现世幸福的志 养君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士仁人的拳拳服膺。吕坤《自纂墓志铭》云:“将一寸丹 治人者食于人”,等等,无不是“人上人”所具有的特权心献之上帝任其校勘平生;将两肩重担付之同人,赖 地位的反映。与此不同,基督教认为,世界上没有人上其挽回世道。余谢人间世矣。可见,吕坤是 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性本善,因为每个人的灵魂个追求做“天上人”的人,而具有同样追求的王徵杨廷 都是上帝赋予的;人人有原罪,因为人类的祖先所犯下筠朱宗元等人则对此作了学理上的论述 的“原罪”也遗传到了其每个子孙身上。 王徵在《畏天爱人极论》篇末写了一篇《记言》,以 其次,做“人上人”与做“天上人”的实现途径不尽“指之还家之路”作为天主教信仰的意义。他认为,对 一致。尽管圣贤教人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于缺乏高尚的精神迫求的人们来说,“谚云:受得苦中 肤……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要“不事王侯,苦,方做人上人。凡世之有志富贵利达者类皆然”,而 高尚其志”,要终生行善,“存顺殁宁”,但特定的社会体一旦成了所谓“人上人”之后就一心想着“追欢行乐”, 制赋予“人上人”的特权却不能不使圣人之教大打折恨不得把以往为做“人上人”而失去的快乐全都补回 扣。第一,做“人上人”是经过一番努力就可以实现的,来。他认为这种人生态度是卑俗的,而自己之所以直 而做“天上人”则需要终身的努力和追求。冯梦龙《警到晚年仍然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津津乎有味苦修之 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中有两副对联云:“十年受迹”,是因为自己“有志做天上人”,天上才是自己真正 尽窗前苦,一举成名天下闻。”“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的家才是人类真正的精神家园m)。 人。”道尽了中国传统读书人的人生旨趣。第二,追求 杨廷筠把“只思为天国之人”作为人生追求。他 做“人上人”者大都崇拜权力,而追求做“天上人”者则说:“夫人之为道孰有大于生死者哉?而“西贤之教 只崇拜上帝。第三,追求做“人上人”可以造假,可以把略生前而详死后……其义理超人性以上”,可以弥补 圣人书当作敲门砖,官场上的逆向淘汰机制更使作恶儒释、道三教的不足:“死后之说,二氏言而未真,天载 愈多者愈可以成为“人上人”;做“天上人”则不然,因为之微先儒引而未发,即有聪明才辨,安能无据而创为 上帝洞察一切,虚伪造假作恶者决不可能成为“天上之言?西学独能言之,详确而且尽也。”他批评世人“忙 人 忙碌碌,生只照顾肉身,而至尊至贵之灵性反撇却一 是追求做“人上人”,还是追求做“天上人”?基督边”,而“西学谓君子处逆,反为福兆,小人处顺,实为祸 教对这一问题回答得非常明确,即人应该追求做“天上征”,这正是基督教哲学的超胜之处。因此,人应该“不 人”。正如艾儒略《三山论学》所言:“呜呼,噫嘻!人之求世福,而务得真福;不避世祸,而惟避真祸;不思为世 生从何来?死归何去?其受生也,天主必降之灵性命间之人,只思为天国之人”n(n9)。 之遵守义理毋负赋畀初意。如朝廷命官牧守某地,付 朱宗元在《拯世略说自叙》中,也将自己皈依天主 以符篆课以殿最,及其满任,未有不复命而听陟降者。教的动机归之于“寻永久安顿”的思考。他说:“余平生 人死则形骸归土,乃其灵性不灭,必复命于天主,各听伏念人寿最远不过百岁。百岁之身,岂非有尽?虽声 审判。自有天地以来,无有一人生而不受天主为善祛名籍籍,功业盖世,总一时事,要当寻永久安顿处。又 恶之命,无有一人死而不复命天主以听赏罚之报者。念一点灵明迥超万物断无与物同生同尽之理。自然 此赏罚也应知生前犹小,身后甚大。”四)苏茂相更暂谢神魂永存。”(m2他认为儒释道三教都不 明确地认为教人做“天上人”乃是叶向髙与艾儒略《三能使人生寻找“永久安顿”的精神追求得到真正的满 山论学》的根本宗旨:“如艾子所论尊崇天主欲人遵行足,以往那些自称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人其实都 教诫,返勘吾身从何而生,吾性从何而赋,今日作何服只是在迷途之中,只有基督教的学理才为人们指引了 事,他日作何归复,真真实实,及时勉图。……余虽千一条精神上的回家之路。 百言以此数语蔽之可也。”4)m)基督教哲学认为,人 追求做“人上人”与追求做“天上人”,这两种不同 之生,从天主而来天主赋予人以灵魂与人生的责任和的人生态度突出反映了道德行为的功利性与超功利性 使命;人之死,灵魂向天主而去,就像官员任满后去向的矛盾。按照康德的说法德行是与利害无关的无条 朝廷复命一样。这就是基督教向人们所昭示的人生的件的善在现实中不可能产生感性生活的幸福使人享 终极意义和价值。 受“富贵福泽”。而上帝虽然不能为人提供金钱和享 3.“天上人”与“人上人”之辨对明清之际中国哲学乐,却能给人以心灵的补偿。对于有道德的人来说,心 的影响 灵的补偿远远超过肉体的享受,上帝成为追求至善的 基督教追求做“天上人”的态度得到了一些关心中人在感情上的一种需要。这就是基督教主张仰望星◆ 哲学天地 ◆ 了等级特权的意味。所谓“非君子莫治小人,非小人莫 养君子”,“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 治人者食于人”,等等,无不是“人上人”所具有的特权 地位的反映。与此不同,基督教认为,世界上没有人上 人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性本善 ,因为每个人的灵魂 都是上帝赋予的;^^有原罪 ,因为人类的祖先所犯下 的“原罪”也遗传到了其每个子孙身上。 其次 ,做“人上人”与做“天上人”的实现途径不尽 一 致。尽管圣贤教人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要“不事王侯 , 高尚其志”,要终生行善 ,“存J顷殁宁”,但特定的社会体 制赋予“人上人”的特权却不能不使圣人之教大打折 扣。第一 ,做“人 匕人”是经过一番努力就可以实现的, 而做“天上人”则需要终身的努力和追求。冯梦龙《警 世通言 ·玉堂春落难逢夫》中有两副对联云:“十年受 尽窗前苦,一举成名天下闻。”“不受苦中苦 ,难为人上 人。”道尽了中国传统读书人的人生 旨趣。第二 ,追求 做“人上人”者大都崇拜权力 ,而追求做“天上人”者则 只崇拜上帝。第三,追求做“人上人”可以造假,可以把 圣人书当作敲门砖 ,官场上的逆向淘汰机制更使作恶 愈多者愈可以成为“人上人”;做“天上人”则不然,因为 上帝洞察一切,虚伪、造假、作恶者决不可能成为“天上 人”。 是追求做“人上人”,还是追求做“天上人”?基督 教对这一问题回答得非常明确,即人应该追求做“天上 人”。正如艾儒略《三山论学》所言:“呜呼,噫嘻!人之 生从何来?死归何去?其受生也,天主必降之灵性,命 之遵守义理 ,毋负赋畀初意。如朝廷命官牧守某地,付 以符篆,课以殿最,及其满任,未有不复命而听陟降者。 人死则形骸归土,乃其灵性不灭 ,必复命于天主,各 听 审判。自有天地以来 ,无有一人生而不受天主为善祛 恶之命 ,无有一人死而不复命天主 ,以听赏罚之报者。 此赏罚也 ,应知生前犹小 ,身后甚大。”[4]‘哪’苏茂相更 明确地认为 ,教 ^~做“天上人”乃是叶向高与艾儒略《三 山论学》的根本宗旨:“如艾子所论尊崇天主,欲 ^遵行 教诫,返勘吾身从何而生,吾性从何而赋,今 日作何服 事 ,他 日作何归复,真真实实,及时勉图。……余虽千 百言,以此数语蔽之可也。”[])嘣 基督教哲学认为 ,人 之生 ,从天主而来,天主赋予人以灵魂与人生的责任和 使命;人之死,灵魂向天主而去,就像官员任满后去向 朝廷复命一样。这就是基督教向人们所昭示的人生的 终极意义和价值。 3.“天上人”与“人上人”之辨对明清之际中国哲学 的影响 基督教追求做“天上人”的态度得到了一些关心中 国社会世道人心 ,宁要道德情操而不要现世幸福的志 士仁人的拳拳服膺。吕坤《自纂墓志铭》云:“将一寸丹 心献之上帝,任其校勘平生;将两肩重担付之同人,赖 其挽回世道。余谢人间世矣。”[“]‘嘲 ’可见 ,吕坤是一 个追求做“天上人”的人,而具有同样追求的王徵、杨廷 筠、朱宗元等人则对此作了学理上的论述。 王徵在《畏天爱人极论》篇末写了一篇《记言》,以 “指之还家之路”作为天主教信仰的意义。他认为,对 于缺乏高尚的精神追求的人们来说 ,“谚云:‘受得苦中 苦 ,方做 人E人 。’凡世之有志富贵利达者类皆然”,而 一 旦成了所谓“人上人”之后 ,就一心想着“追欢行乐”, 恨不得把以往为做“人上人”而失去的快乐全都补 回 来。他认为,这种人生态度是卑俗的,而 自己之所以直 到晚年仍然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津津乎有味苦修之 迹”,是因为 自己“有志做天上人”,天上才是 自己真正 的家,才是人类真正的精神家园¨J(髓’。 杨廷筠把“只思为天国之人”作为人生追求。他 说:“夫人之为道 ,孰有大于生死者哉?”而“西贤之教 , 略生前而详死后… 一其义理超人性以上”,可以弥补 儒、释、道三教的不足:“死后之说,二氏言而未真,天载 之微,先儒引而未发 ,即有聪明才辨,安能无据而创为 之言?西学独能言之,详确而且尽也。”他批评世人“忙 忙碌碌 ,一生只照顾肉身,而至尊至贵之灵性反撇却一 边”,而“西学谓君子处逆 ,反为福兆 ,小人处顺 ,实为祸 征”,这正是基督教哲学的超胜之处。因此,人应该“不 求世福,而务得真福;不避世祸,而惟避真祸;不思为世 间之人,只思为天国之人”【’]‘争— 。 朱宗元在《拯世略说 自叙》中,也将 自己皈依天主 教的动机归之于“寻永久安顿”的思考。他说 :“余平生 伏念人寿,最远不过百岁。百岁之身,岂非有尽?虽声 名籍籍,功业盖世,总一时事 ,要当寻永久安顿处。又 念一点灵明,迥超万物 ,断无与物同生同尽之理。自然 暂谢 ,神魂永存。”[1](n ’他认 为,儒 、释、道三教都不 能使人生寻找“永久安顿”的精神追求得到真正的满 足 ,以往那些 自称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人其实都 只是在迷途之中,只有基督教的学理才为人们指引了 一 条精神上的回家之路。 追求做“人上人”与追求做“天上人”,这两种不同 的人生态度突出反映了道德行为的功利性与超功利性 的矛盾。按照康德的说法,德行是与利害无关的无条 件的善 ,在现实中不可能产生感性生活的幸福,使人享 受“富贵福泽”。而上帝虽然不能为人提供金钱和享 乐 ,却能给人以 t1.灵的补偿。对于有道德的人来说,心 灵的补偿远远超过肉体的享受,上帝成为追求至善的 人在感情上的一种需要。这就是基督教主张仰望 星 2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