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372 工程科学学报.第43卷,第10期 400 400 =102sl (a) (b) =103s1 8=l0s1 300 i=4×10s1 300 100 100 0.2 0.4 0.6 10 10 10 Strain/% Strain rate/s 300 i=10s1 (c) Interaction stress between dislocations (d) IOP s Dislocation multiplication stress 11.31 =10s1 250 Activation stress of dislocation so =4X10g- 200 59.64 150 20.21 WWWW 100 20.40 24.83 69.91 3.99 0.40 1 宽插 50 99.33 99.33 99.33 99.33 0.2 0.4 0.6 102 109 10 4×10 Strain/% Strain rate/s 图7不同应变率下的(a)应力-应变曲线:(b)屈服应力:(c)位错密度-应变曲线:(d)组成应力 Fig.7 Effect of strain rate on the evolution of:(a)stress vs strain;(b)yield stress;(c)dislocation density vs strain;(d)stress composition 图7(c)展示的是不同应变率下位错密度随应 单晶铜更多的滑移面被激活,塑性应变在各个滑 变演化曲线,整个应变率范围单晶铜屈服时的位 移面分布越来越均匀,说明单一滑移面上位错源 错密度都没有超过103m2,由位错密度增加的滞 形核时间的限制促使其他滑移面位错源的开启, 后性可以看出,当滑移系上分解切应力达到位错 应变率的增加对位错增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源激活强度并经历一定形核时间后,位错增殖才 在103s应变率以后的滑移面开启量趋于饱和, 会开始发生.在低于103s的应变率范围内,位错 此时位错增殖速率不再明显增加,而高应变率下 密度随着应变率增加而增加:而在更高应变率下, 外加作用力增加,位错滑移速度加快导致滑出自 位错密度随应变率的增加而降低,且其演化的波 由边界更加容易,晶体内位错密度降低,并且间歇 动性增大.考虑应变率对位错增殖和位错运动的 的增殖和快速的滑出湮灭也会导致位错密度演化 作用,位错滑移贡献的塑性滑移被量化为每个滑 的波动性增大.类似于单晶微柱变形出现尺寸效 移系上分解剪切应变的总和,不同应变率下的滑 应的“位错匮乏”机制,即使多数滑移面的位错源 移量分布如图8所示.随着应变率的上升,屈服时 开启,也不能满足施加的应变率 (a) (b) Slip 0.05 0.04 0.03 (c) d 0.02 0.01 0 图8不同应变率下塑性滑移量分布.(a)10s:(b)103s:(c)10s:(d)4×10s1 Fig.8 Plastic slip distribution resulting from the strain rates at:(a)102s;(b)103s;(c)10s;(d)4x10s图 7(c)展示的是不同应变率下位错密度随应 变演化曲线,整个应变率范围单晶铜屈服时的位 错密度都没有超过 1013 m −2,由位错密度增加的滞 后性可以看出,当滑移系上分解切应力达到位错 源激活强度并经历一定形核时间后,位错增殖才 会开始发生. 在低于 103 s −1 的应变率范围内,位错 密度随着应变率增加而增加;而在更高应变率下, 位错密度随应变率的增加而降低,且其演化的波 动性增大. 考虑应变率对位错增殖和位错运动的 作用,位错滑移贡献的塑性滑移被量化为每个滑 移系上分解剪切应变的总和,不同应变率下的滑 移量分布如图 8 所示. 随着应变率的上升,屈服时 单晶铜更多的滑移面被激活,塑性应变在各个滑 移面分布越来越均匀,说明单一滑移面上位错源 形核时间的限制促使其他滑移面位错源的开启, 应变率的增加对位错增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在 103 s −1 应变率以后的滑移面开启量趋于饱和, 此时位错增殖速率不再明显增加,而高应变率下 外加作用力增加,位错滑移速度加快导致滑出自 由边界更加容易,晶体内位错密度降低,并且间歇 的增殖和快速的滑出湮灭也会导致位错密度演化 的波动性增大. 类似于单晶微柱变形出现尺寸效 应的“位错匮乏”机制,即使多数滑移面的位错源 开启,也不能满足施加的应变率. (a) (c) (b) (d) 0.05 0.04 0.03 0.02 0.01 0 Slip 图 8    不同应变率下塑性滑移量分布. (a)102 s −1;(b)103 s −1;(c)104 s −1;(d)4×104 s −1 Fig.8    Plastic slip distribution resulting from the strain rates at: (a) 102 s −1; (b) 103 s −1; (c) 104 s −1; (d) 4×104 s −1 400 (a) (c) (d) (b) 300 200 Stress/MPa Stress/MPa 100 0 0.2 0.4 Strain/% Strain/% Strain rate/s−1 0.6 0 0.2 0.4 0.6 102 102 104 105 0 400 300 200 Yield stress/MPa 100 0 ε=102 s · −1 ε=103 s · −1 ε=104 s · −1 ε=4×104 s−1 · ε=102 s · −1 ε=103 s · −1 ε=104 s · −1 ε=4×104 s−1 · 6 5 4 3 Dislocation density/(1012 m−2 ) 2 1 0 Interaction stress between dislocations Dislocation multiplication stress Activation stress of dislocation source 11.31 159.64 99.33 99.33 99.33 99.33 102 103 104 Strain rate/s−1 4×104 0.40 20.40 24.83 3.99 20.21 39.91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图 7    不同应变率下的(a)应力−应变曲线;(b)屈服应力;(c)位错密度−应变曲线;(d)组成应力 Fig.7    Effect of strain rate on the evolution of:(a) stress vs strain; (b) yield stress; (c) dislocation density vs strain; (d) stress composition · 1372 · 工程科学学报,第 43 卷,第 10 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