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梦想与现实之间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牛军 “舶来”的话语 “中国崛起”是舶来品,它是国际社会一部分人在讨论中国九十年代以来的 变化时,使用的一个形象化的概念,后来被转译到中国。不过它已经成为被接受 的正面的大众话语。至少目前在中国的专家学者中,甚至在他们的一些严肃的学 术著作中,已经将其界定为是一种类似国家目标的东西,如阎学通的《中国崛起 国际环境评估》和黄仁伟的《中国崛起的时间和空间》等著作所论述的那样。 如果作大致的考察,“中国崛起”在中国的出版物中流行,应该是从90年代 中期或再晚一些才开始的。这个概念本是对1992年邓小平南巡以后中国经济高 速发展及其给中国带来的积极且巨大变化的描述。它被引进中国并被越来越多地 使用的过程中,实际上与许多概念等同和通用,如它被等同于“发展”、“复兴”、 “现代化进程”、“腾飞”、甚至被等同于“显著上升”等等。严格地说,“中国 崛起”在中国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并没有明确和特殊的定义。在中国官方的正 式表述中,如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国政府的工作报告或其他可以 归类为正式的宣传文件中,很少看到这个概念 中国崛起”作为一种形象化的概念,中国人的理解与中国以外的许多人的 理解,有很大的区别。其中最简单和基本的区别就在于,“中国崛起”在中国人 看来是一种新的自我形象,是在“东方的”、“历史悠久的”、“曾经长期遭受侵略 和压迫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中的”“大国”这样一系列符号中,加入了 个积极的和鼓舞人心的新符号。它表明中国在保持了原有一切特性的同时,正在 通过实现现代化而成为一个更加伟大的国家 中国人肯定为“中国崛起”这个新的话语感到振奋,他们并不考虑,当这种 新的自我形象一旦被界定出来以后,是否需要和如何重新界定或在原有基础上调 整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在于这一点恰恰是国际社会所关切的。世界在近 200年来,还没有同这样一个正变得越来越强大自信的中国打交道的经历和经 验。反之亦然,只是中国人还不认为有考虑这个问题的必要。 双重的坐标 仔细解读对“中国崛起”的种种讨论,可以发现即使是在中国人(包括中国 共产党中的精英和一部分知识分子)中,“中国崛起”也是被放在不同的坐标里 定位的。可以说,中国人的自我形象中的这个新成分,至少目前在中国人的心目 中,是不那么清楚的 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各类重要文件中,从来不使用“中国崛起”这样 的舶来品,它们普遍使用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现代化”,等等 如中共十六大所说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 实际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中国崛起”在一些知识分子的心中并没有什 么区别,不过它所包含的潜在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崛起”可以理解为从一个不那么富强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现 代化国家,而“复兴”还增加了恢复昔日的辉煌的成分。反之,如果不能实现“民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中国崛起”:梦想与现实之间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牛军 “舶来”的话语 “中国崛起”是舶来品,它是国际社会一部分人在讨论中国九十年代以来的 变化时,使用的一个形象化的概念,后来被转译到中国。不过它已经成为被接受 的正面的大众话语。至少目前在中国的专家学者中,甚至在他们的一些严肃的学 术著作中,已经将其界定为是一种类似国家目标的东西,如阎学通的《中国崛起 ——国际环境评估》和黄仁伟的《中国崛起的时间和空间》等著作所论述的那样。 如果作大致的考察,“中国崛起”在中国的出版物中流行,应该是从 90 年代 中期或再晚一些才开始的。这个概念本是对 1992 年邓小平南巡以后中国经济高 速发展及其给中国带来的积极且巨大变化的描述。它被引进中国并被越来越多地 使用的过程中,实际上与许多概念等同和通用,如它被等同于“发展”、“复兴”、 “现代化进程”、“腾飞”、甚至被等同于“显著上升”,等等。严格地说,“中国 崛起”在中国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并没有明确和特殊的定义。在中国官方的正 式表述中,如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国政府的工作报告或其他可以 归类为正式的宣传文件中,很少看到这个概念。 “中国崛起”作为一种形象化的概念,中国人的理解与中国以外的许多人的 理解,有很大的区别。其中最简单和基本的区别就在于,“中国崛起”在中国人/ 看来是一种新的自我形象,是在“东方的”、“历史悠久的”、“曾经长期遭受侵略 和压迫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中的”“大国”这样一系列符号中,加入了一 个积极的和鼓舞人心的新符号。它表明中国在保持了原有一切特性的同时,正在 通过实现现代化而成为一个更加伟大的国家。 中国人肯定为“中国崛起”这个新的话语感到振奋,他们并不考虑,当这种 新的自我形象一旦被界定出来以后,是否需要和如何重新界定或在原有基础上调 整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在于这一点恰恰是国际社会所关切的。世界在近 200 年来,还没有同这样一个正变得越来越强大自信的中国打交道的经历和经 验。反之亦然,只是中国人还不认为有考虑这个问题的必要。 双重的坐标 仔细解读对“中国崛起”的种种讨论,可以发现即使是在中国人(包括中国 共产党中的精英和一部分知识分子)中,“中国崛起”也是被放在不同的坐标里 定位的。可以说,中国人的自我形象中的这个新成分,至少目前在中国人的心目 中,是不那么清楚的。 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各类重要文件中,从来不使用“中国崛起”这样 的舶来品,它们普遍使用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现代化”,等等。 如中共十六大所说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 实际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中国崛起”在一些知识分子的心中并没有什 么区别,不过它所包含的潜在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崛起”可以理解为从一个不那么富强的国家 发展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现 代化国家,而“复兴”还增加了恢复昔日的辉煌的成分。反之,如果不能实现“民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新局面》,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