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族复兴”,就意味着有可能回到“陷入国家分裂、外患再兴、社会大动乱的局面 中”。2上述的文字表明,不论是从语义的角度,还是从有关论者的逻辑观察,中 国过去的历史都是很多中国人思考未来的参照系。在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上,“成功”则包括恢复历史曾经有过的辉煌(其内容在此不赘述),“失败”则 意味着重蹈中国近代历史灾难的覆辙。 如果说中国自己的历史经历被作为一个纵向的参照系,那么美国就是一个横 向的参照系。在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志士仁人们经常将美国作 为学习和赶超的目标,他们无不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中国有朝一日会 像美国那样富足强大,像美国那样在当今世界上卓尔不群。 毛泽东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日本侵略的时刻,曾经宣布说“中华民 族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后来在50年代末的大跃进中,提出 要“超英赶美”,在最情不自禁的时候曾相信,中国经过不到10年的时间,就可 以赶上美国。毛泽东是如此,孙中山也一样,他在比毛泽东更早的多的时候就说 过:“美国需百年而达于强盛之地位者,日本不过五十年”,“准此以推,中国欲 达富强之地位,不过十年足矣”。3 由此以观之,历史与美国之作为中国现代化成功的纵横参照系,可以说是中 国人百年来不变情结,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难以替代的精神动力。 梦想与现实之间 比照历史和当今最强大的国家来描绘中国的未来,很可能是为了动员中国公 众支持中国决策者的主要内外政策,因为那是一个可以感受到的梦境,是“百年 来中国崛起的梦想”。像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一样,中国人绝不可能超出他们认 识的历史和面对的现实,去理解和接受一种远大的战略目标,为一种凭空的想象 长期贡献自己的体力、精力和脑力。他们也需要可以触摸得到的利益 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所确定的国家发展目标既是激动人心、值得向 往的,也是相当现实的和有限的,即再经过20年的奋斗,在中国实现全面小康。 到本世纪的中叶,使中国达到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值得注意 的是,在已确定的未来20年的发展目标中,没有一项哪怕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 位粘点边儿 根据中国政府领导人正式发表的言论,可以肯定他们对中国面临的形势的严 峻程度,大大超过了媒体上发表的某些热情洋溢的估计。仅以新任国家政府总理 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对中国贫困人口的介绍为例,他坦陈:以年人均收入625 元人民币为标准统计,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还有3000万;如果以人均年收入825 元人民币为标准统计,农村的贫困人口就有9000万之多。在如此低的收入标准 上,还有几乎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的贫困人口,由此可以想象,所谓“中国崛起 还需要付出多大努力。5 中国人中有关“中国崛起”的谈论表明,他们几乎都认为所谓“中国崛起” 的最终结果就是中国成为一个“伟大强国”。6当然,“伟大强国”同样是一个缺 乏定义的概念,唯一清楚的是,谈论“中国崛起”的中国人中的多数都相信,要 达到这个目标,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换句话说,“中国崛起”在他们看来更 多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现实,甚至在短时期里都不可能成为现实。一些多 何新:《中华复兴与世界未来》,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人民日报》,2001年6月25日,《中国哲学名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95页。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第19-20页 5《北京晚报》,2003年3月19日。 6《世界知识》,2002年底17期,第46页族复兴”,就意味着有可能回到“陷入国家分裂、外患再兴、社会大动乱的局面 中”。2上述的文字表明,不论是从语义的角度,还是从有关论者的逻辑观察,中 国过去的历史都是很多中国人思考未来的参照系。在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上,“成功”则包括恢复历史曾经有过的辉煌(其内容在此不赘述),“失败”则 意味着重蹈中国近代历史灾难的覆辙。 如果说中国自己的历史经历被作为一个纵向的参照系,那么美国就是一个横 向的参照系。在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志士仁人们经常将美国作 为学习和赶超的目标,他们无不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中国有朝一日会 像美国那样富足强大,像美国那样在当今世界上卓尔不群。 毛泽东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中国面临日本侵略的时刻,曾经宣布说“中华民 族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后来在 50 年代末的大跃进中,提出 要“超英赶美”,在最情不自禁的时候曾相信,中国经过不到 10 年的时间,就可 以赶上美国。毛泽东是如此,孙中山也一样,他在比毛泽东更早的多的时候就说 过:“美国需百年而达于强盛之地位者,日本不过五十年”,“准此以推,中国欲 达富强之地位,不过十年足矣”。3 由此以观之,历史与美国之作为中国现代化成功的纵横参照系,可以说是中 国人百年来不变情结,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难以替代的精神动力。 梦想与现实之间 比照历史和当今最强大的国家来描绘中国的未来,很可能是为了动员中国公 众支持中国决策者的主要内外政策,因为那是一个可以感受到的梦境,是“百年 来中国崛起的梦想”。像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一样,中国人绝不可能超出他们认 识的历史和面对的现实,去理解和接受一种远大的战略目标,为一种凭空的想象 长期贡献自己的体力、精力和脑力。他们也需要可以触摸得到的利益。 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所确定的国家发展目标既是激动人心、值得向 往的,也是相当现实的和有限的,即再经过 20 年的奋斗,在中国实现全面小康。 到本世纪的中叶,使中国达到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值得注意 的是,在已确定的未来 20 年的发展目标中,没有一项哪怕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 位粘点边儿。4 根据中国政府领导人正式发表的言论,可以肯定他们对中国面临的形势的严 峻程度,大大超过了媒体上发表的某些热情洋溢的估计。仅以新任国家政府总理 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对中国贫困人口的介绍为例,他坦陈:以年人均收入 625 元人民币为标准统计,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还有 3000 万;如果以人均年收入 825 元人民币为标准统计,农村的贫困人口就有 9000 万之多。在如此低的收入标准 上,还有几乎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的贫困人口,由此可以想象,所谓“中国崛起” 还需要付出多大努力。5 中国人中有关“中国崛起”的谈论表明,他们几乎都认为所谓“中国崛起” 的最终结果,就是中国成为一个“伟大强国”。6当然,“伟大强国”同样是一个缺 乏定义的概念,唯一清楚的是,谈论“中国崛起”的中国人中的多数都相信,要 达到这个目标,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换句话说,“中国崛起”在他们看来更 多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现实,甚至在短时期里都不可能成为现实。一些多 2 何新:《中华复兴与世界未来》,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 页。 3 《人民日报》,2001 年 6 月 25 日,《中国哲学名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95 页。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第 19-20 页。 5 《北京晚报》,2003 年 3 月 19 日。 6 《世界知识》,2002 年底 17 期,第 46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