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如果受试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体内全部蓄积或每次染毒后毒性效应是叠加的, 则LDao(n)应相等于ED时,即K=1。如果反复染毒实验动物对受试化学物发生 过敏现象,则可能出现K值<1。若化学物产生部分蓄积,则K>1。 虽然蓄积系数法评价化学物的蓄积作用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是利用蓄积系 数评价外源化学物潜在的慢性毒性还是应当慎重的。因为有些外源化学物的慢性 毒性效应与系数K值是不一致的。例如有的化学物反复接触后引起免疫毒性,但 其K值不一定很小。又如有机磷化合物往往K值很大,但是它的申枢神经系统的 慢性危害与非胆碱能的毒性却仍表现岀慢性毒性效应。再如丙烯腈的蓄积系数在 小鼠K>12.8,但依然存在慢性危害。 蓄积系数法具体试验方案主要有以下两种。 1、固定剂量法:取大鼠或小鼠,以灌胃或腹腔注射给予受试化学物。先求 其LD,再以相同条件将40只或以上动物,雌雄各半,均分两组,一为染毒组 ,一为对照组。对受试动物按1/10~1/20EDd)(LDaoω)的固定剂量,连续 每天进行染毒一次,观察记录受试动物出现的某种毒性效应或反应情况,当染毒 剂量累计达到相当5倍EDaoω或LDoω以上时,若受试动物中出现某种毒性效应 或死亡动物数未超过半数,此时的蓄积系数已大于5,表明该受试物的蓄积毒性 作用不明显。如果染毒过程中受试物中相继出现某种毒性效应或死亡的动物数累 计达到50%,此时算出受试物累计的染毒总剂量,按上述公式即可计算出受试物 的蓄积毒性系数。 2、递增剂量法:此方案基本同上。以4d为一期,开始第一期每天染毒剂量 为1/10ED或LD,随后染毒剂量每隔4d按1.5倍递增一次,如表5-6所示。 表5-6定 期递增染毒剂量表 染毒日期(天) 每日染毒剂量 每4天染毒总剂量累计染毒总剂量 5~8 0 13~16 3.3 0.50 2.0 5.3 注:表中的递增染毒剂量*为XEDa或LDa 如果连续染毒已达20d,此时染毒的总剂量已累计达到5.30倍的EDo或LDo 受试动物中出现某种毒性效应或死亡的动物数未达到50%,则表示该受试物的 蓄积毒性不明显,试验可以终止。如受试物在试验过程中,相继岀现的某种毒性如果受试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体内全部蓄积或每次染毒后毒性效应是叠加的, 则 LD50 (n)应相等于 ED50时,即 K=l。如果反复染毒实验动物对受试化学物发生 过敏现象,则可能出现 K 值<1。若化学物产生部分蓄积,则 K>l。 虽然蓄积系数法评价化学物的蓄积作用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是利用蓄积系 数评价外源化学物潜在的慢性毒性还是应当慎重的。因为有些外源化学物的慢性 毒性效应与系数 K 值是不一致的。例如有的化学物反复接触后引起免疫毒性,但 其 K 值不一定很小。又如有机磷化合物往往 K 值很大,但是它的申枢神经系统的 慢性危害与非胆碱能的毒性却仍表现出慢性毒性效应。再如丙烯腈的蓄积系数在 小鼠 K>l2.8,但依然存在慢性危害。 蓄积系数法具体试验方案主要有以下两种。 1、固定剂量法:取大鼠或小鼠,以灌胃或腹腔注射给予受试化学物。先求 其 LD50,再以相同条件将 40 只或以上动物,雌雄各半,均分两组,一为染毒组 ,一为对照组。对受试动物按 1/10~1/20 ED50(1)(LD50(1))的固定剂量,连续 每天进行染毒一次,观察记录受试动物出现的某种毒性效应或反应情况,当染毒 剂量累计达到相当 5 倍 ED50(1)或 LD50(1)以上时,若受试动物中出现某种毒性效应 或死亡动物数未超过半数,此时的蓄积系数已大于 5,表明该受试物的蓄积毒性 作用不明显。如果染毒过程中受试物中相继出现某种毒性效应或死亡的动物数累 计达到 50%,此时算出受试物累计的染毒总剂量,按上述公式即可计算出受试物 的蓄积毒性系数。 2、递增剂量法:此方案基本同上。以 4d 为一期,开始第一期每天染毒剂量 为 1/10 ED50或 LD50,随后染毒剂量每隔 4d 按 1.5 倍递增一次,如表 5-6 所示。 表 5-6 定 期递增染毒剂量*表 染毒日期(天) 每日染毒剂量 每 4 天染毒总剂量 累计染毒总剂量 1~4 0.10 0.4 0.4 5~8 0.15 0.6 1.0 9~12 0.22 0.9 1.9 13~16 0.34 1.4 3.3 17~20 0.50 2.0 5.3 注:表中的递增染毒剂量*为×ED50 或 LD50 如果连续染毒已达 20d,此时染毒的总剂量已累计达到 5.30 倍的 ED50或 LD50 ,受试动物中出现某种毒性效应或死亡的动物数未达到 50%,则表示该受试物的 蓄积毒性不明显,试验可以终止。如受试物在试验过程中,相继出现的某种毒性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