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5期 秦趣,等:我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141 模式[。冯艳从生产层面的斑块和廊道、生活层面的村庄聚落和生态层面的湿地这三方面景观规划模式进行研 究[。祝明建通过保障土地生命系统完整性和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基础设施来建立城市防洪模式,可以有效实 现城市防洪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等多功能的协调和统一[21。邱强根据城市建成区为生态斑块,提出以生态廊道 保护为重点,以林地和外围郊区农田为生态基质”的结构模式2。孙庆荣在对黄河三角洲区域的自然资源、经济 和社会发展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该区域独特的生态环境,提出生态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模式和主导 产业发展策略[幻。周婷婷以湖北省京山县为例,通过建立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确立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和人文 景观保护区、林业用地等主要非建设用地的合理空间布局模式,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目的t2。 3)在生态基础设施发展中,规划设计是一个瓶颈问题,在城市规划中如何让生态基础设施优先设计部分学 者进行了思考。姜耀明强调要对自然资源条件与人文资源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确定保护和控制区域,建立完善 的生态基础设施和景观格局[。俞孔坚等介绍了重庆市江津区、北部新区的城市设计理念与方案,以生态基础 设施作为框架结构,用以组织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功能布局[2。刘帆从水、生物栖息、乡土遗产、休闲游憩、灾害防 护和视觉感知等方面研究了遂宁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设计[2。周雯指出,城市蓝色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 部分,针对蓝色空间存在的问题,研究生态基础设施视角下的城市蓝色空间格局优化和功能系统的生态服务和 生态影响[2。 4)在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实证方面,研究对象主要集在中东部地区。李力等把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分为3个 子系统:生态基础规划、生态社会规划和生态产业规划,并以常州为例,将常州新北区生态城市规划分为生态基 础规划、生态社区规划、生态工业规划、生态农业规划等[。俞孔坚等以浙江台州为例,阐述了城市物质空间的 “反规划”途径,构建了保障土地生命系统和生态基础设施的完整性[3。并认为生态城市的设计关键是建立生态 基础设施系统,为城市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彭德胜、高绢等强调城市规划应先控制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并在沅 江市、唐山市等城市总体规划中加以应用33。 2.2.2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学者们从总体上研究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研究文献共有22篇,占研 究文献总量的21.35%,研究视角主要有建设原则(6篇)、建设途径(7篇)、建设实证(6篇)和对策分析(3篇)等 4个方面。4个研究视角文献相关系数分别为0.957、0.932、0.849、0.915,均大于0.750,在t双尾检验为0.04、 0.01、0.02、0.05水平上显著相关,表明在该领域内各研究视角中的研究内容相关性强。 1)目前,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原则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杜士强等在分析生态基础设施的构成、生态基础设 施在改善城市环境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原则,即:①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 基础部分的原则;②重要生态用地划分及对其重点保护的原则;③网络体系的原则;④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 合的原则[。俞孔坚等为应对中国未来巨大的城市化压力,提出了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 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维护和恢复河流和海岸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 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建立无汽车绿色通道;开放专用绿地;建立乡土植物苗圃基地等十大战略原则匚33。王如松 等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三大支柱是安全生态、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崔晶等闸明了生态基础设施对于构建生 态城市的重要性,指明了我国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着力点。白家泽运用生态经济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系统 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等对城市新区景观生态建设冋题进行研究,提出城市新区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匚 2)建设途径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周年兴等提出农田与城市的自然融合观点,认为 农田溶入城市能实现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并探讨了实现途径。谢浩强调,在城市规划中完善生态基础设施,注 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高城市绿化的景观和环境质量,创造富有时代特征和地域性、民族性的城市建筑文 化τ。雷一东等提出了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保护,加强环境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开展城市景观调査,重视乡 土植物景观保护与利用等思路。张毅川等分析了黄河滩地所发挥的生态基础设施功能、“生物廊道”功能、生 态“绿道”功能、生态防灾功能和遗产廊道功能,从生态学途径出发构建了黄河滩地景观[。 3)对策方面,部分学者对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策略作了思考。冯维波等从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水域 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几方面提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策略[。张景春等从山水格局、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提出 了张家口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战略。杨文英等对重庆市城市绿化现状和城市森林工程的开展情况进 行调查,提出关于重庆市城市森林建设的对策意见 4)建设实证案例分布广泛。俞孔坚等以浙江台州为例,通过建立保障土地生命系统的完整性和地域特色的 生态基础设施,在分析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尺度上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和形态的基础上,建成独特的城市土地利模式[19]。冯艳从生产层面的斑块和廊道、生活层面的村庄聚落和生态层面的湿地这三方面景观规划模式进行研 究[20]。祝明建通过保障土地生命系统完整性和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基础设施来建立城市防洪模式,可以有效实 现城市防洪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等多功能的协调和统一[21]。邱强根据城市建成区为生态斑块,提出以生态廊道 保护为重点,以林地和外围郊区农田为生态基质”的结构模式[22]。孙庆荣在对黄河三角洲区域的自然资源、经济 和社会发展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该区域独特的生态环境,提出生态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模式和主导 产业发展策略[23]。周婷婷以湖北省京山县为例,通过建立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确立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和人文 景观保护区、林业用地等主要非建设用地的合理空间布局模式,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目的[24]。 3)在生态基础设施发展中,规划设计是一个瓶颈问题,在城市规划中如何让生态基础设施优先设计部分学 者进行了思考。姜耀明强调要对自然资源条件与人文资源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确定保护和控制区域,建立完善 的生态基础设施和景观格局[25]。俞孔坚等介绍了重庆市江津区、北部新区的城市设计理念与方案,以生态基础 设施作为框架结构,用以组织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功能布局[26]。刘帆从水、生物栖息、乡土遗产、休闲游憩、灾害防 护和视觉感知等方面研究了遂宁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设计[27]。周雯指出,城市蓝色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 部分,针对蓝色空间存在的问题,研究生态基础设施视角下的城市蓝色空间格局优化和功能系统的生态服务和 生态影响[28]。 4)在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实证方面,研究对象主要集在中东部地区。李力等把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分为3个 子系统:生态基础规划、生态社会规划和生态产业规划,并以常州为例,将常州新北区生态城市规划分为生态基 础规划、生态社区规划、生态工业规划、生态农业规划等[29]。俞孔坚等以浙江台州为例,阐述了城市物质空间的 “反规划”途径,构建了保障土地生命系统和生态基础设施的完整性[30]。并认为生态城市的设计关键是建立生态 基础设施系统,为城市提供生态系统服务[31]。彭德胜、高绢等强调城市规划应先控制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并在沅 江市、唐山市等城市总体规划中加以应用[32-36]。 2.2.2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学者们从总体上研究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研究文献共有22篇,占研 究文献总量的21.35%,研究视角主要有建设原则(6篇)、建设途径(7篇)、建设实证(6篇)和对策分析(3篇)等 4个方面。4个研究视角文献相关系数分别为0.957、0.932、0.849、0.915,均大于0.750,在t双尾检验为0.04、 0.01、0.02、0.05水平上显著相关,表明在该领域内各研究视角中的研究内容相关性强。 1)目前,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原则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杜士强等在分析生态基础设施的构成、生态基础设 施在改善城市环境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原则,即:①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 基础部分的原则;②重要生态用地划分及对其重点保护的原则;③网络体系的原则;④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 合的原则[37]。俞孔坚等为应对中国未来巨大的城市化压力,提出了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 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维护和恢复河流和海岸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 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建立无汽车绿色通道;开放专用绿地;建立乡土植物苗圃基地等十大战略原则[38-39]。王如松 等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三大支柱是安全生态、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40]。崔晶等阐明了生态基础设施对于构建生 态城市的重要性,指明了我国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着力点[41]。白家泽运用生态经济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系统 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等对城市新区景观生态建设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城市新区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42]。 2)建设途径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周年兴等提出农田与城市的自然融合观点,认为 农田溶入城市能实现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并探讨了实现途径[43]。谢浩强调,在城市规划中完善生态基础设施,注 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高城市绿化的景观和环境质量,创造富有时代特征和地域性、民族性的城市建筑文 化[44]。雷一东等提出了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保护,加强环境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开展城市景观调查,重视乡 土植物景观保护与利用等思路[45]。张毅川等分析了黄河滩地所发挥的生态基础设施功能、“生物廊道”功能、生 态“绿道”功能、生态防灾功能和遗产廊道功能,从生态学途径出发构建了黄河滩地景观[46]。 3)对策方面,部分学者对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策略作了思考。冯维波等从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水域 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几方面提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策略[47]。张景春等从山水格局、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提出 了张家口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战略[48]。杨文英等对重庆市城市绿化现状和城市森林工程的开展情况进 行调查,提出关于重庆市城市森林建设的对策意见[49]。 4)建设实证案例分布广泛。俞孔坚等以浙江台州为例,通过建立保障土地生命系统的完整性和地域特色的 生态基础设施,在分析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尺度上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和形态的基础上,建成独特的城市土地利 第5期 秦 趣,等:我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14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