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598 工程科学学报,第42卷.第5期 (a) (b) 5 mm 5 mm 图6切制前后的Fe-C熔体形状.(a)切割前:(b)切割后 Fig.6 Fe-C sample shape before and after cutting:(a)before cutting,(b)after cutting (a) (b) 2.270mm 2.193mm 338.7m 311.1m 20- 200m 2.040mm 223.3um 图7扫描电镜下不同Fe-C熔体的微观形貌.(a)Fe-3.8%C熔体:(b)Fe-4.3%C熔体:(c)Fe-4.8%C熔体 Fig.7 Morphology of different Fe-C samples using SEM:(a)Fe-3.8%C melt;(b)Fe-4.3%C melt(c)Fe-4.8%C melt 由图可知,石墨基体中的碳原子在渗碳反应 结束后均不同程度的迁移至Fe-C熔体中,碳素迁 移渗透量随着Fe一C熔体中初始碳浓度的增加而 降低;且Fe-3.8%C熔体中石墨基体向铁粒中的渗 碳效果最佳,初始碳浓度越高,润湿性越差,渗碳 效果越差.良好的润湿性可以促进碳向Fe-C熔体 R 中的传质,随着Fe-C熔体中碳含量的增加,石墨 基体中的碳原子渗透进入铁粒样品中的距离也越 图8球帽形状示意图 短.F©-C熔体与石墨基体间的碳浓度差是润湿的 Fig.8 Spherical cap shape 驱动力,初始碳浓度的不同是导致在相同条件下 在石墨基体上润湿FeC熔体中碳溶解渗透距离 1.46mm3,依次递减.碳含量较低的Fe-C熔体润 差异的主要因素 湿性较好,增大了样品与石墨基体之间的接触面 2.4Fe-C熔体与石墨基体界面表面能的计算 积,使得润湿界面形成的凹陷的体积较大 实验过程中,Fe-C熔体随温度升高会在石墨 2.3电子能谱元素结果分析 基体表面熔化铺展,由表1可知,其形成的球帽状 对接触界面进行能谱线扫描,得到结果如图9 凹陷体积较小,约2mm3,可以忽略不计.石墨基 所示. 体中碳原子溶解进入Fe-C熔体中的量较少,足以1.46 mm3 ,依次递减. 碳含量较低的 Fe−C 熔体润 湿性较好,增大了样品与石墨基体之间的接触面 积,使得润湿界面形成的凹陷的体积较大. 2.3    电子能谱元素结果分析 对接触界面进行能谱线扫描,得到结果如图 9 所示. 由图可知,石墨基体中的碳原子在渗碳反应 结束后均不同程度的迁移至 Fe−C 熔体中,碳素迁 移渗透量随着 Fe−C 熔体中初始碳浓度的增加而 降低;且 Fe−3.8%C 熔体中石墨基体向铁粒中的渗 碳效果最佳,初始碳浓度越高,润湿性越差,渗碳 效果越差. 良好的润湿性可以促进碳向 Fe−C 熔体 中的传质,随着 Fe−C 熔体中碳含量的增加,石墨 基体中的碳原子渗透进入铁粒样品中的距离也越 短. Fe−C 熔体与石墨基体间的碳浓度差是润湿的 驱动力,初始碳浓度的不同是导致在相同条件下 在石墨基体上润湿 Fe−C 熔体中碳溶解渗透距离 差异的主要因素. 2.4    Fe−C 熔体与石墨基体界面表面能的计算 实验过程中,Fe−C 熔体随温度升高会在石墨 基体表面熔化铺展,由表 1 可知,其形成的球帽状 凹陷体积较小,约 2 mm3 ,可以忽略不计. 石墨基 体中碳原子溶解进入 Fe−C 熔体中的量较少,足以 (a) (b) 5 mm 5 mm 图 6    切割前后的 Fe−C 熔体形状. (a) 切割前;(b) 切割后 Fig.6    Fe−C sample shape before and after cutting: (a) before cutting; (b) after cutting (a) (c) (b) 200 μm 200 μm 200 μm 2.270 mm 338.7 μm 2.040 mm 2.193 mm 311.1 μm 223.3 μm 图 7    扫描电镜下不同 Fe−C 熔体的微观形貌. (a) Fe−3.8%C 熔体;(b) Fe−4.3%C 熔体;(c) Fe−4.8%C 熔体 Fig.7    Morphology of different Fe−C samples using SEM: (a) Fe−3.8%C melt; (b) Fe−4.3%C melt (c) Fe−4.8%C melt H R 图 8    球帽形状示意图 Fig.8    Spherical cap shape · 598 · 工程科学学报,第 42 卷,第 5 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