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主义社会里。” 斯大林1936年就宣布,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社会。1939年宣布,三个 五年计划时期内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并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1952 年又宣布,苏联已处于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时期。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隔得远了。外部的直接刺激是赫鲁晓夫。 1957年毛泽东赴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在这以前不久,苏联成功 地将两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人宇宙空间的轨道上,开始了人类的太空时代。 《人民日报》曾称赞此事:“几十天中间,把整个世界形势的面貌改变了。” 在庆典活动期间,赫鲁晓夫提出了15年赶上和超过美国的口号。既然第一 号社会主义国家要在15年内赶超第一号资本主义国家,那么,作为无产阶 级国际主义的义务,第二号社会主义国家也应当在15年内赶超第二号资本 主义国家。于是毛泽东提出15年赶上和超过英国的口号。不但要同资本主 义国家比,而且就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似乎也可以比一比。八届三中全 会上,毛泽东就说出过这个意思:“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苏联走过的弯路避开, 比苏联搞的速度更要快一点,比苏联的质量更要好一点?应当争取这个可 能。”后来就更异想天开,说是进入共产主义我们不抢先,进入了也不宣布 为好。 希望国家的建设事业更快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样一种良好的愿望本来无 可非议,只会受到人们的赞许。而且在一定限度内事在人为,只要组织得 好,避免失误,再加上机遇,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是可以比较快 一些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怎样把速度适当提高的办法。 可是,速度的快慢,只能在有限的幅度内摆动,归根到底,它不能不受到 原有基础、资源、技术。人的素质等条件,以及经济活动自身规律的制约。 当年毛泽东完全不顾主客观条件,只凭良好的愿望,把人的能动作用无限 夸大,结果只能事与愿违了。 作为大跃进的组织形式是人民公社。在毛泽东的晚年,他曾批判所谓的 “唯生产力论”,公社则可以看做是鼓吹“唯生产关系论”的。他对不断改 革生产关系,可以说是锲而不舍地执著。公社虽然是在很短时间里突然出 现的,但是它在毛泽东的思想里却是蕴蓄己久的。在《学生时代的毛泽东》 一文中,我曾说过,“毛泽东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早年所受的芜杂的思 想影响,终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由于思想往往是‘先人为主’的,彻底 清理极为不易。青年时代的思想初恋,似乎在晚年又燃起了某种‘怀旧’ 之情”。1919年12月出版的《湖南教育月刊》第1卷第2号上发表的毛泽 东《学生之工作》一文,反映了这种“思想初恋”:“我数年来梦想新社会 生活,而没有办法。1918年春季,想邀数朋友,在省城对岸岳麓山设工读主义社会里。” 斯大林 1936 年就宣布,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社会。1939 年宣布,三个 五年计划时期内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并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1952 年又宣布,苏联已处于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时期。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隔得远了。外部的直接刺激是赫鲁晓夫。 1957 年毛泽东赴苏联参加十月革命 40 周年庆典。在这以前不久,苏联成功 地将两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人宇宙空间的轨道上,开始了人类的太空时代。 《人民日报》曾称赞此事:“几十天中间,把整个世界形势的面貌改变了。” 在庆典活动期间,赫鲁晓夫提出了 15 年赶上和超过美国的口号。既然第一 号社会主义国家要在 15 年内赶超第一号资本主义国家,那么,作为无产阶 级国际主义的义务,第二号社会主义国家也应当在 15 年内赶超第二号资本 主义国家。于是毛泽东提出 15 年赶上和超过英国的口号。不但要同资本主 义国家比,而且就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似乎也可以比一比。八届三中全 会上,毛泽东就说出过这个意思:“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苏联走过的弯路避开, 比苏联搞的速度更要快一点,比苏联的质量更要好一点?应当争取这个可 能。”后来就更异想天开,说是进入共产主义我们不抢先,进入了也不宣布 为好。 希望国家的建设事业更快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样一种良好的愿望本来无 可非议,只会受到人们的赞许。而且在一定限度内事在人为,只要组织得 好,避免失误,再加上机遇,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是可以比较快 一些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怎样把速度适当提高的办法。 可是,速度的快慢,只能在有限的幅度内摆动,归根到底,它不能不受到 原有基础、资源、技术。人的素质等条件,以及经济活动自身规律的制约。 当年毛泽东完全不顾主客观条件,只凭良好的愿望,把人的能动作用无限 夸大,结果只能事与愿违了。 作为大跃进的组织形式是人民公社。在毛泽东的晚年,他曾批判所谓的 “唯生产力论”,公社则可以看做是鼓吹“唯生产关系论”的。他对不断改 革生产关系,可以说是锲而不舍地执著。公社虽然是在很短时间里突然出 现的,但是它在毛泽东的思想里却是蕴蓄已久的。在《学生时代的毛泽东》 一文中,我曾说过,“毛泽东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早年所受的芜杂的思 想影响,终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由于思想往往是‘先人为主’的,彻底 清理极为不易。青年时代的思想初恋,似乎在晚年又燃起了某种‘怀旧’ 之情”。1919 年 12 月出版的《湖南教育月刊》第 1 卷第 2 号上发表的毛泽 东《学生之工作》一文,反映了这种“思想初恋”:“我数年来梦想新社会 生活,而没有办法。1918 年春季,想邀数朋友,在省城对岸岳麓山设工读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