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哲学关注 文字的局限便有可能体认和把握圣人的思想精神”①,于是始作八卦。阴阳爻正是效法了物质的运动。爻, 因此,《易传》把卦爻符号的解释作为一个重点 有效法之意,效法的对象就是运动:“爻也者,效此者 三、由符号属性的解释转向 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圣人有以见天下之 世界意义及其概念解释 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 故谓之爻。”(《系辞》) 在《周易》作者那里,卦爻符号只是筮占活动中的 由于八卦和六十四卦效法天地万物,故八卦和六 记号或标识,附在这些符号之后的文辞所表示的,则十四卦具有了物性,包含了天地阴阳之道。“《易》之 是它的全部意义。在筮占活动中,卦爻符号中的阴阳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这两种符号,根据行蓍的不同,被分为老阳、老阴、少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六 阳少阴记录着神秘的行蓍结果,并作为一种媒介,爻之动,三极之道也。(《系辞》不仅如此,八卦符号 肩负着传递神明信息的功能。六画符号一旦形成,筮表征八种类型的物质及其相关的诸多事物,是八类事 问者的吉凶福祸即由表示符号意义的文辞显示出来。物及其相关事物的化身。由八卦构成六十四卦的许 《易传》不仅把它当作传达筮占信息的媒介和具有特多六画符号直接仿效了某种事物,以抽象线条再现 定意义的符号,而且将它与文辞的形成联系起来认了某种事物的外观形象。如鼎初爻是鼎足,二三 为它是系辞的根据,即所谓“观象系辞”。如前所言,四爻是鼎腹,五爻是鼎耳,上爻是鼎铉;如颐,上下 既然卦爻辞本于卦象那么理解和诠释卦爻辞就不两爻为阳中间四爻为阴,外实中虚,为颐口,噬嗑 能忽略卦象。为了达到以象解辞、融通象辞的目的 卦画上下阳,中间三爻为阴,一爻为阳,为口中咬合一 《易传》把六画之卦分解为上下两个三画之卦然后对物,《彖传》所言,“颐中有物曰噬嗑叩即是此意。如伽 于三画符号(八卦)本身所象征的事物的形象、属性、达默尔所言这种卦象符号的象征性“不仅指示某物, 意义等作了解说。这些解说主要集中在《说卦》中 而且由于它替代某物,也表现了某物。但所谓替代 《说卦》按照事物的形态、结构属性等把世间的复杂( ( vertrete)就是指,让某个不在场的东西成为现时存 事物分成了八大类使每一卦象征同一类事物。由此在的。所以象征是通过再现某物而替代某物的,这就 可以看到八卦符号不再是极为抽象的阴阳线条而是说它使某物直接地成为现时存在的”2。 是内涵极为丰富的物质世界的符号。这些符号及其 当《周易》成书之后,六十四卦是一个严密有序、 所象征的意义是为解辞而设因此,对于八卦之象的自成体系的符号系统符号及符号之间构成了一种符 解说和以象解辞仍然属于文字解释的层面。在这种号结构。从形式上看,《周易》的卦爻符号是确定的 解释活动中,卦爻符号充当解说文辞的工具但卦爻固定的静止的,但这不是绝对的。《周易》的卦爻符 符号并非一成不变随意取舍的解释文辞的工具。它号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变动,表现在阴阳爻互变由阳 本身前后贯通、整齐严密内藏生机、自成体系,以其爻变阴爻由阴爻变阳爻“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抽象的和非现时的形式表现了人所拥有和理解的现因为爻的不确定性,六十四卦之间相对稳定的格局易 时的世界及其变化。所以,《易传》又进一步探讨了卦被打破,卦与卦可以互变,即由一卦变成了另一卦,即 爻符号意义及其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 所谓的卦变。这种爻变和卦变,正是易道变动不居、 在《易传》看来人无法直接理解和认知自己所处周流六虚的生动体现。自成体系的卦爻象作为一种 的纷纭繁杂瞬息万变的世界而必须凭借一种与外筮占的记号和表征世界万物的符号不再受现实世界 在世界有同等意义的简易的符号体系来理解和把握所支配,反过来以物化的形式,描述推演和预知变化 它。《周易》的卦爻象就是具有这样一种功能的符号 °的世界。具体地说,八卦和六十四卦符号不仅可以表 古圣人仰观俯察化繁为简从客观世界中抽象出阴示多种事物描述自然社会的变化,而且可以通过 阳符号然后由阴阳符号构成三画和六画符号,也就系列效法宇宙演化的复杂数字计算求得卦爻这种符 是卦象。卦象象征的是天地万物。《系辞》云:“《易》号,然后根据卦爻符号推演自然变化和人之福祸吉 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象也者,像此者也。”“圣人 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 象。”“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 ①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第1卷,第52页,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3 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②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201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文字的局限 ,便有可能体认和把握圣人的思想精神”①, 因此《, 易传》把卦爻符号的解释作为一个重点。 三、由符号属性的解释转向 世界意义及其概念解释 在《周易》作者那里 ,卦爻符号只是筮占活动中的 记号或标识 ,附在这些符号之后的文辞所表示的 ,则 是它的全部意义。在筮占活动中 ,卦爻符号中的阴阳 这两种符号 ,根据行蓍的不同 ,被分为老阳、老阴、少 阳、少阴 ,记录着神秘的行蓍结果 ,并作为一种媒介 , 肩负着传递神明信息的功能。六画符号一旦形成 ,筮 问者的吉凶福祸即由表示符号意义的文辞显示出来。 《易传》不仅把它当作传达筮占信息的媒介和具有特 定意义的符号 ,而且将它与文辞的形成联系起来 ,认 为它是系辞的根据 ,即所谓“观象系辞”。如前所言 , 既然卦爻辞本于卦象 ,那么 ,理解和诠释卦爻辞就不 能忽略卦象。为了达到以象解辞、融通象辞的目的 , 《易传》把六画之卦分解为上下两个三画之卦 ,然后对 于三画符号(八卦) 本身所象征的事物的形象、属性、 意义等作了解说。这些解说主要集中在《说卦》中。 《说卦》按照事物的形态、结构、属性等 ,把世间的复杂 事物分成了八大类 ,使每一卦象征同一类事物。由此 可以看到 ,八卦符号不再是极为抽象的阴阳线条 ,而 是内涵极为丰富的物质世界的符号。这些符号及其 所象征的意义是为解辞而设 ,因此 ,对于八卦之象的 解说和以象解辞仍然属于文字解释的层面。在这种 解释活动中 ,卦爻符号充当解说文辞的工具 ,但卦爻 符号并非一成不变、随意取舍的解释文辞的工具。它 本身前后贯通、整齐严密、内藏生机、自成体系 ,以其 抽象的和非现时的形式 ,表现了人所拥有和理解的现 时的世界及其变化。所以《, 易传》又进一步探讨了卦 爻符号意义及其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 在《易传》看来 ,人无法直接理解和认知自己所处 的纷纭繁杂、瞬息万变的世界 ,而必须凭借一种与外 在世界有同等意义的、简易的符号体系来理解和把握 它。《周易》的卦爻象就是具有这样一种功能的符号。 古圣人仰观俯察、化繁为简 ,从客观世界中抽象出阴 阳符号 ,然后由阴阳符号构成三画和六画符号 ,也就 是卦象。卦象象征的是天地万物。《系辞》云“:《易》 者 ,象也。象也者 ,像也。”“象也者 ,像此者也。”“圣人 有以见天下之赜 ,而拟诸其形容 ,象其物宜 ,是故谓之 象。”“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 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 于是始作八卦。”阴阳爻正是效法了物质的运动。爻 , 有效法之意 ,效法的对象就是运动“: 爻也者 ,效此者 也。”“爻也者 ,效天下之动者也。”“圣人有以见天下之 动 ,而观其会通 ,以行其典礼 ,系辞焉以断其吉凶 ,是 故谓之爻。”《( 系辞》) 由于八卦和六十四卦效法天地万物 ,故八卦和六 十四卦具有了物性 ,包含了天地阴阳之道。“《易》之 为书也 ,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 ,有人道焉 ,有地道焉。 兼三材而两之 ,故六。六者非它也 ,三材之道也。”“六 爻之动 ,三极之道也。”《( 系辞》) 不仅如此 ,八卦符号 表征八种类型的物质及其相关的诸多事物 ,是八类事 物及其相关事物的化身。由八卦构成六十四卦的许 多六画符号 ,直接仿效了某种事物 ,以抽象线条再现 了某种事物的外观形象。如鼎 ,初爻是鼎足 ,二三 四爻是鼎腹 ,五爻是鼎耳 ,上爻是鼎铉;如颐 ,上下 两爻为阳 ,中间四爻为阴 ,外实中虚 ,为颐口;噬嗑 卦画上下阳 ,中间三爻为阴 ,一爻为阳 ,为口中咬合一 物《, 彖传》所言“, 颐中有物曰噬嗑”即是此意。如伽 达默尔所言 ,这种卦象符号的象征性“不仅指示某物 , 而且由于它替代某物 ,也表现了某物。但所谓替代 (vertreten)就是指 ,让某个不在场的东西成为现时存 在的。所以象征是通过再现某物而替代某物的 ,这就 是说 ,它使某物直接地成为现时存在的”②。 当《周易》成书之后 ,六十四卦是一个严密有序、 自成体系的符号系统 ,符号及符号之间构成了一种符 号结构。从形式上看《, 周易》的卦爻符号是确定的、 固定的、静止的 ,但这不是绝对的。《周易》的卦爻符 号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变动 ,表现在阴阳爻互变:由阳 爻变阴爻 ,由阴爻变阳爻“, 刚柔相推 ,变在其中矣”。 因为爻的不确定性 ,六十四卦之间相对稳定的格局易 被打破 ,卦与卦可以互变 ,即由一卦变成了另一卦 ,即 所谓的卦变。这种爻变和卦变 ,正是易道变动不居、 周流六虚的生动体现。自成体系的卦爻象作为一种 筮占的记号和表征世界万物的符号 ,不再受现实世界 所支配 ,反过来以物化的形式 ,描述、推演和预知变化 的世界。具体地说 ,八卦和六十四卦符号不仅可以表 示多种事物 ,描述自然社会的变化 ,而且可以通过一 系列效法宇宙演化的复杂数字计算 ,求得卦爻这种符 号 ,然后根据卦爻符号推演自然变化和人之福祸吉 · 54 · ◇ 哲学关注 ① ② 姜广辉主编《: 中国经学思想史》,第 1 卷 ,第 52 页 ,北京 ,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2003。 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第 201 页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