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学术月刊2007·7 想。《系辞》 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 天下平也。(《文言》) 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 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 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 之以尽神 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 立象尽意,是就“观象玩辞”而言的。观象玩辞,是强 (《坤·彖》 调卦象符号在《周易》文本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即用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 卦爻符号理解和解释《周易》文辞,说明文辞之所以 常含万物而化光。坤其道顺乎?承天而时行。 然的依据。这种以象解辞和文字训诂,只停留在文 (《文言》) 字的意思层面上,还未涉及文辞的深意奥义。立象 《乾卦》“元亨利贞”的本意是:开始亨通,利于占 尽意,就是在“观象玩辞”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卦爻卜。但《彖传》和《文言》训“元”为大为生物之善;训 象符号所蕴含的圣人之意(就是道或易道)。按照常“亨”为阴阳和合通达,即嘉会;训“利”为合宜;训“贞”为 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亦即倾尽有限的文字不正,“各正性命”之“正”和“刚健中正”之“正”《彖》释 可能表述出所有语言,倾尽所有的语言也不能表达《师》云“贞,正也”是其明证。《坤卦》“元,亨,利牝马之 尽圣人深奥的思想。而《周易》这部书则不同,作为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本来说的是开始亨通 反映圣人思想之著作,它不仅有文辞,而且有卦爻占之出行利“牝马”,君子出行先迷路后找到主人,是 象。其卦爻象从表现形式上说,既不是人们一般使个很具体而平常的事,但《彖传》和《文言》除了训“贞”为 用的文字,也不是由一般文字构成的语言,而是有着正外还训“牝马”为“地类”训“先”为行先,训“后”为行 直观的、整齐的、富于逻辑的外在形式和丰富而深刻后,训“主”为常,从而将这些字义的解释前后贯通,改 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象本于意而立,辞本于象而变了原来带有卜筮意味的话语系统,转入宇宙生成的 系。因为易辞非一般人所为,而是圣人所作,故它可话语系统中推演和解释出一种与卜筮毫不相干的全 以规范和穷尽天下所有的语言。因此,要理解和寻新的大化流行的宇宙生成学说:宇宙洪荒之初,乾元阳 求圣人之意,必须由玩辞开始:由玩辞可以尽言,尽刚资始坤元阴柔顺从,天地阴阳合德,生生不息,品物 言而可得象,由象而得意。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流形,万物生成。天以纯精生物,地以厚德养物,而万 《系辞》提出了“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的论断,物之性各得其正。又如,《彖》 进一步阐明了理解和解释文辞对于探寻意义或道的 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 活动的重要性。也就是说,理解和把握圣人之意,必 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柔丽乎中正,故亨。是 须从观其彖辞开始。那么,如何观其彖辞以尽圣人 以“畜牝牛,吉”也 之意呢? 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 《易传》利用了中国古文字一字多义、同音或近 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 音可以相互假借的特点,按照传统的文字学方法加 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 以训释。具体方法是:先释出字义,然后将具体字义 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置于宏大宇宙的视野中,阐发出《周易》原作者未意 从卦象看离上下皆离,有两离相依附之意。咸上 识到的、系统的宇宙生成演化理论。如《彖》、《文言》兑为泽为柔,下艮为山为刚泽水向下,艮山向上,二气 释《乾》、《坤》两卦卦辞曰 感应。就人而言,兑为少女,为少男,有男女交感之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意。《彖传》根据卦象和读音,训“离”为“丽”,训“咸”为 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感”,然后引而申之,解读出天地万物相依附、相感应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等诸多道理 物万国咸宁。(乾·彖》 然而,仅从彖辞出发还不能完全理解并解释圣人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之意或天地之道。要完全理解并解释圣人之“意”,必 也,贞者事之干也。……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须超越文字局限,以“象”这个符号完成。“立象尽意”, 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说的就是“作为理解主体只要不胶着于经典的字面,而 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是把经典作为隐喻的象来对待,从而超越经典的语言 44·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想。《系辞》曰: 子曰“: 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 , 其不可见乎 ? 子曰“: 圣人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 情伪 ,系辞焉以尽其言 ,变而通之以尽利 ,鼓之舞 之以尽神。” 立象尽意 ,是就“观象玩辞”而言的。观象玩辞 ,是强 调卦象符号在《周易》文本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即用 卦爻符号理解和解释《周易》文辞 ,说明文辞之所以 然的依据。这种以象解辞和文字训诂 ,只停留在文 字的意思层面上 ,还未涉及文辞的深意奥义。立象 尽意 ,就是在“观象玩辞”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卦爻 象符号所蕴含的圣人之意(就是道或易道) 。按照常 理“, 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亦即倾尽有限的文字不 可能表述出所有语言 ,倾尽所有的语言也不能表达 尽圣人深奥的思想。而《周易》这部书则不同 ,作为 反映圣人思想之著作 ,它不仅有文辞 ,而且有卦爻 象。其卦爻象从表现形式上说 ,既不是人们一般使 用的文字 ,也不是由一般文字构成的语言 ,而是有着 直观的、整齐的、富于逻辑的外在形式和丰富而深刻 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 ,象本于意而立 ,辞本于象而 系。因为易辞非一般人所为 ,而是圣人所作 ,故它可 以规范和穷尽天下所有的语言。因此 ,要理解和寻 求圣人之意 ,必须由玩辞开始 :由玩辞可以尽言 ,尽 言而可得象 ,由象而得意。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 《系辞》提出了“知者观其彖辞 ,则思过半矣”的论断 , 进一步阐明了理解和解释文辞对于探寻意义或道的 活动的重要性。也就是说 ,理解和把握圣人之意 ,必 须从观其彖辞开始。那么 ,如何观其彖辞以尽圣人 之意呢 ? 《易传》利用了中国古文字一字多义、同音或近 音可以相互假借的特点 ,按照传统的文字学方法加 以训释。具体方法是 :先释出字义 ,然后将具体字义 置于宏大宇宙的视野中 ,阐发出《周易》原作者未意 识到的、系统的宇宙生成演化理论。如《彖》《、文言》 释《乾》《、坤》两卦卦辞曰 : 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 ,乃统天。云行雨施 ,品 物流形 ,大明始终 ,六位时成 ,时乘六龙 ,以御天。 乾道变化 ,各正性命。保合大和 ,乃利贞。首出庶 物 ,万国咸宁。《( 乾 ·彖》) 元者善之长也 ,亨者嘉之会也 ,利者义之和 也 ,贞者事之干也。……乾元者 ,始而亨者也。利 贞者 ,性情也。乾始 ,能以美利利天下 ,不言所利 , 大矣哉 ! 大哉乾乎 ,刚健中正 ,纯粹精也 ! 六爻发 挥 ,旁通情也。时乘六龙 ,以御天也。云行雨施 , 天下平也。《( 文言》) 至哉坤元 ,万物资生 ,乃顺承天。坤厚载物 , 德合无疆。含弘光大 ,品物咸亨 ,牝马地类 ,行地 无疆。柔顺利贞 ,君子攸行 ,先迷失道 ,后顺得常。 《( 坤 ·彖》) 坤至柔而动也刚 ,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 常 ,含万物而化光。坤其道顺乎 ? 承天而时行。 《( 文言》) 《乾卦》“元亨利贞”的本意是:开始亨通 ,利于占 卜。但《彖传》和《文言》训“元”为大、为生物之善;训 “亨”为阴阳和合通达 ,即嘉会;训“利”为合宜;训“贞”为 正“, 各正性命”之“正”和“刚健中正”之“正”《; 彖》释 《师》云“贞 ,正也”是其明证。《坤卦》“元 ,亨 ,利牝马之 贞。君子有攸往 ,先迷后得主”,本来说的是开始亨通 , 占之出行利“牝马”,君子出行先迷路后找到主人 ,是一 个很具体而平常的事 ,但《彖传》和《文言》除了训“贞”为 正外 ,还训“牝马”为“地类”,训“先”为行先 ,训“后”为行 后 ,训“主”为常 ,从而将这些字义的解释前后贯通 ,改 变了原来带有卜筮意味的话语系统 ,转入宇宙生成的 话语系统中 ,推演和解释出一种与卜筮毫不相干的、全 新的大化流行的宇宙生成学说:宇宙洪荒之初 ,乾元阳 刚资始 ,坤元阴柔顺从 ,天地阴阳合德 ,生生不息 ,品物 流形 ,万物生成。天以纯精生物 ,地以厚德养物 ,而万 物之性各得其正。又如《, 彖》曰: 离 ,丽也。日月丽乎天 ,百谷草木丽乎土。重 明以丽乎正 ,乃化成天下。柔丽乎中正 ,故亨。是 以“畜牝牛 ,吉”也。 咸 ,感也。柔上而刚下 ,二气感应以相与。止 而说 ,男下女 ,是以“亨 ,利贞”“, 取女吉”也。天地 感而万物化生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 感 ,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从卦象看 ,离上下皆离 ,有两离相依附之意。咸上 兑为泽为柔 ,下艮为山为刚 ,泽水向下 ,艮山向上 ,二气 感应。就人而言 ,兑为少女 ,艮为少男 ,有男女交感之 意。《彖传》根据卦象和读音 ,训“离”为“丽”,训“咸”为 “感”,然后引而申之 ,解读出天地万物相依附、相感应 等诸多道理。 然而 ,仅从彖辞出发 ,还不能完全理解并解释圣人 之意或天地之道。要完全理解并解释圣人之“意”,必 须超越文字局限 ,以“象”这个符号完成。“立象尽意”, 说的就是“作为理解主体只要不胶着于经典的字面 ,而 是把经典作为隐喻的象来对待 ,从而超越经典的语言 · 44 · 学术月刊 2007 ·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