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勉县二中王晓斌教案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四、思考并回答: (1)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2)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3)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五、学生交流作业中的问题答案并发言。师生明确。 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 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 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一—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 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 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 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 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 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 己估计过高)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 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 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 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 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 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2、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 言不礼”。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 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 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 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 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 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 制作者:王晓斌勉县二中王晓斌教案 4 制作者:王晓斌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四、思考并回答: (1)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2)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3)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五、学生交流作业中的问题答案并发言。师生明确。 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 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 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 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 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 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 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 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 己估计过高)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 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 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 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 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 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2、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 言不礼”。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3、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 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 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 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 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 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