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理性政治的开始: 女王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 有一次,英国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这么说道:“我有一个女人软弱无力的身体,但我具 有一个英国君主的心肠。任何一个欧洲君主胆敢侵犯我的王国,我将拿起武器,做你们的将 军和法官,为你们的美德论功行赏。以16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君主的意见,以为英国的 命运,不可避免地要由她和她的人民自己来决定了。所以,她认为君主必须承担起保卫国家 的任务,甚至可以穿上盔甲,来亲自承担战争的任务,因为作为不可逃避的责任,即使是 位君主,也不得不顺从国家力量的指派。这种国家的力量便是君主和民众的结盟,它要求把 切的民众坚持在国家的束缚之中,并且把一切的敌人和危机加以粉碎。新君主和封建君主 原则的分别,根本点就是在这一点上一一前者以一种私人的关系把民众玩弄于股掌,后者允 许民众和君主以国家的名义保持一定的联系,并且只要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君主和民众都可 以为之牺牲。因为伊丽莎白一世认识到她的国家是紧紧建立在与民众联盟的基础之上的,那 么国家就必须有限度地向民众开放。只有这种联合和开放,才能让国家的本性得到最充分的 发扬,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英国崛起,并从中找到一种产生复兴的力量 为什么选择英国政治为例? 自世界肇始以来,能够扭转危局、开拓盛世的英杰,总是史家愿意多费笔墨的对象。现 代人类,或者是因为过于忙碌,或者是因为过于熟悉自己身世,己经变得很不情愿回忆往事 尽管这样,只要提到伊丽莎白一世,就像沙漠之中看到一片绿叶,人们顿时谈兴十足,兴趣 盎然。应当这么说:我们所要论述的这位女王,不像是个君主,倒像是一个朋友,一位母 亲,一位谱写过不朽诗章的诗人。这个人物,自身有着一种神圣的力量,善于引人走出迷宫 善于让人构思神奇。近代西方精神,假如要追其源头的话,似乎不得不提及这位16世纪的 女王。文艺复兴所播下的思想种子,似乎也要在她手里变成制度。她谦虚、好学、接近平 民,却能在几十年内让英国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国度。伊丽莎白的第一首作品是一个十一岁 的孩子用灵巧的手笨拙地涂在给她继母贺卡上的拉丁文诗篇,这位女子的最后一个作品,是 一位七十岁的老人在自己宫殿里的长久静坐,时间长达她逝世之前的数百个小时。她一生未 婚,却要求周围的一切趋于完美。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她能做到光辉不减,魅力不衰,自 有非比寻常的独特之处。但是,她又有着许多奇怪的举止,有时喜怒无常,常常需要人们 去猜测,才能从难以捉摸的言词下面找到隐藏在其中的真正基石。她的迷人光环,或者说 她的神秘特质,其实就是她自己的完美主义。因为她律己甚严却又天生丽质,即使只愿温柔 待人,却容易对人造成无形压力。她是一个源头,一捧清水,但是,任何无聊可笑或者打情 骂俏的事情,哪怕只要是稍微靠近她,也会立现原形,显得荒唐、滑稽。 这位女王有时彬彬有礼,有时却不那么小心翼翼,却总能聪慧得让艺术家敬重,也叫 海盜出身的海军将领们赞不绝口。原因简单得几乎令人不敢相信:似乎只有她,才能理解他 们、重用他们。以一种柔和的女性口气,她能够把他们身上的潜力像太阳蒸发大海一般地给 挤压出来。女王自己是松弛的,这要归功于她那高贵的君主身份;但是,她也善于营造紧张 氛围,敏锐的目光足以让人陷入对自我局限的深深内疚之中。伊丽莎白是这样的一个人,她 最擅长于扮演催化剂的角色,能够不动声色地让人心甘情愿地成为自己高尚理念的祭品。当第十三讲 理性政治的开始: 女王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 有一次,英国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这么说道:“我有一个女人软弱无力的身体,但我具 有一个英国君主的心肠。任何一个欧洲君主胆敢侵犯我的王国,我将拿起武器,做你们的将 军和法官,为你们的美德论功行赏。” 以16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君主的意见,以为英国的 命运,不可避免地要由她和她的人民自己来决定了。所以,她认为君主必须承担起保卫国家 的任务,甚至可以穿上盔甲,来亲自承担战争的任务,因为作为不可逃避的责任,即使是一 位君主,也不得不顺从国家力量的指派。这种国家的力量便是君主和民众的结盟,它要求把 一切的民众坚持在国家的束缚之中,并且把一切的敌人和危机加以粉碎。新君主和封建君主 原则的分别,根本点就是在这一点上--前者以一种私人的关系把民众玩弄于股掌,后者允 许民众和君主以国家的名义保持一定的联系,并且只要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君主和民众都可 以为之牺牲。因为伊丽莎白一世认识到她的国家是紧紧建立在与民众联盟的基础之上的,那 么国家就必须有限度地向民众开放。只有这种联合和开放,才能让国家的本性得到最充分的 发扬,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英国崛起,并从中找到一种产生复兴的力量。 为什么选择英国政治为例? 自世界肇始以来,能够扭转危局、开拓盛世的英杰,总是史家愿意多费笔墨的对象。 现 代人类,或者是因为过于忙碌,或者是因为过于熟悉自己身世,已经变得很不情愿回忆往事。 尽管这样,只要提到伊丽莎白一世,就像沙漠之中看到一片绿叶,人们顿时谈兴十足,兴趣 盎然。 应当这么说:我们所要论述的这位女王,不像是个君主,倒像是一个朋友,一位母 亲,一位谱写过不朽诗章的诗人。这个人物,自身有着一种神圣的力量,善于引人走出迷宫, 善于让人构思神奇。近代西方精神,假如要追其源头的话,似乎不得不提及这位 16 世纪的 女王。 文艺复兴所播下的思想种子,似乎也要在她手里变成制度。 她谦虚、好学、接近平 民,却能在几十年内让英国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国度。伊丽莎白的第一首作品是一个十一岁 的孩子用灵巧的手笨拙地涂在给她继母贺卡上的拉丁文诗篇,这位女子的最后一个作品,是 一位七十岁的老人在自己宫殿里的长久静坐,时间长达她逝世之前的数百个小时。她一生未 婚,却要求周围的一切趋于完美。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她能做到光辉不减,魅力不衰,自 有非比寻常的独特之处。 但是,她又有着许多奇怪的举止,有时喜怒无常,常常需要人们 去猜测,才能从难以捉摸的言词下面找到隐藏在其中的真正基石。 她的迷人光环,或者说 她的神秘特质,其实就是她自己的完美主义。因为她律己甚严却又天生丽质,即使只愿温柔 待人,却容易对人造成无形压力。她是一个源头,一捧清水,但是,任何无聊可笑或者打情 骂俏的事情,哪怕只要是稍微靠近她,也会立现原形,显得荒唐、滑稽。 这位女王有时彬彬有礼,有时却不那么小心翼翼,却总能聪慧得让艺术家敬重,也叫 海盗出身的海军将领们赞不绝口。原因简单得几乎令人不敢相信:似乎只有她,才能理解他 们、重用他们。以一种柔和的女性口气,她能够把他们身上的潜力像太阳蒸发大海一般地给 挤压出来。女王自己是松弛的,这要归功于她那高贵的君主身份;但是,她也善于营造紧张 氛围,敏锐的目光足以让人陷入对自我局限的深深内疚之中。伊丽莎白是这样的一个人,她 最擅长于扮演催化剂的角色,能够不动声色地让人心甘情愿地成为自己高尚理念的祭品。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