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突触后抑制的分类 (1)传入侧支抑制性(交互抑制 (2)回返性抑制 释放兴奋性递 →递质使A纤维未梢去极化, 膜电位减小 →A纤维本身兴奋时未梢动作电位变 →递质释放量减少 →运动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小 3.突触前易化 易化( facilitation):与抑制相反,使某些生理过程变得容易。 (六)突触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布 2中枢延搁 3.总和效应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 (七)突触的可塑性( plasticity 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和减弱 奋传递的其他方式 (一)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曲张体小泡内递质与效应细胞间的特殊联系 特点 没有经典的突触结构: 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 递质弥散距离大,传递时间长 效应器能否发生作用取决与有无相应的受体 (二)电突触:神经元膜紧密接触部位,结构基础是 缝隙连接 膜不增厚、无小泡 信息通过电传递,无潜伏期 传递具有双向性 (三)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 局部回路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短轴突、无轴突神经元,只在局部起联系作用。 如大脑皮层的星状神经元、脊髓的闰绍细胞等 局部神经元回路:由局部回路神经元及其突起构成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神经递质( neurotransmitter 最早证明化学传递存在的实验是迷走物质的发现 1905年,剑桥大学生理学家Elo提是出有化学物质参与交感的兴奋传递,未被接受。 1921年奥地利生理学Loew家用实验证明迷走物质"的存在。 在Dae的建议下用胆碱脂酶抑制剂延长“迷走物质"作用,证实为乙酰胆碱 二人获1936年诺贝尔奖 1.递质的鉴定 个化学物质被定为神经递质,必须具备五个条件突触后抑制的分类: (1) 传入侧支抑制性 (交互抑制) (2) 回返性抑制   : B 纤维末梢释放兴奋性递 ® 递质使A纤维末梢去极化, 膜电位减小 ® A 纤维本身兴奋时末梢动作电位变 ® 递质释放量减少 ® 运动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小 3. 突触前易化 易化 (facilitation) : 与抑制相反,使某些生理过程变得容易。 (六) 突触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布 2.中枢延搁 3.总和效应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 (七) 突触的可塑性 (plasticity) 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和减弱. 二、 兴奋传递的其他方式 (一)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曲张体小泡内递质与效应细胞间的特殊联系。 特点: • 没有经典的突触结构; • 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 • 递质弥散距离大,传递时间长; • 效应器能否发生作用取决与有无 相应的受体 (二)电突触: 神经元膜紧密接触部位,结构基础是 缝隙连接 膜不增厚、无小泡; 信息通过电传递,无潜伏期; 传递具有双向性; (三)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 局部回路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短轴突、无轴 突神经元,只在局部起联系作用。 如大脑皮层的星状神经元、脊髓的闰绍细胞等。 局部神经元回路:由局部回路神经元及其突起构 成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神经递质 (neurotransmitter): 最早证明化学传递存在的实验是“迷走物质”的发现. 1905年,剑桥大学生理学家Elliott提出有化学物质参与交感的兴奋传递,未被接受。 1921年奥地利生理学 Loewi家用实验证明“迷走物质”的存在。 在Dale的建议下用胆碱脂酶抑制剂延长“迷走物质”作用,证实 为乙酰胆碱 二人获1936年诺贝尔奖 1. 递质的鉴定 一个化学物质被定为神经递质,必须具备五个条件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