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破坏过多,超过肝细胞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力,造成血清游离胆红素浓度过高。此时,血 中结合胆红素的浓度改变不大,重氮反应试验间接反应阳性,尿胆红素阴性。由于肝对胆红 素的摄取、转化和排泄增多,从肠道吸收的胆素原增多,造成尿胆素原增多。某些疾病(如 恶性疟疾、过敏等)、药物和输血不当均可引起溶血性黄疸。 (二)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黄疸( hepatocellular jaundice)也称肝原性黄疸,由于肝细胞破坏,其摄 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降低所致。肝细胞性黄疸时,不仅由于肝细胞摄取胆红素障碍 会造成血游离胆红素升高外,还由于肝细胞的肿胀,毛细血管阻塞或毛细胆管与肝血窦直接 相通,使部分结合胆红素反流到血循环,造成血清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通过肠肝循环到达 肝的胆素原也可经损伤的肝进入体循环,并从尿中排出。所以,临床检验可以发现血清重氮 反应试验双阳性,尿胆红素阳性,尿胆素原增高。肝细胞性黄疸常见于肝实质性疾病,如各 种肝炎、肝肿瘤等。 (三)阻塞性黄疸 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排泄通道受阻,使胆小管和毛细胆管内压力增大破裂,致使结合胆 红素逆流入血,造成血清胆红素升高。这种黄疸称为阻塞性黄疸( obstructive jaundice), 或肝后性黄疸。实验室检査可发现血清直接胆红素浓度升高,重氮反应试验即刻反应阳性; 血清间接胆红素无明显改变;由于直接胆红素可以从肾排出体外,所以尿胆红素检查阳性 胆管阻塞使肠道生成胆素原减少,尿胆素原降低。阻塞性黄疸常见于胆管炎症、肿瘤、结石 或先天性胆管闭锁等疾病 虽然,胆红素含量过高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但在体外研究中也已证实胆红 素具有抗氧化作用,临床研究表明,许多心脑血管疾病与胆红素在体内含量下降有关,因 此有人提出胆红素是一种内源型的抗氧化剂,能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改变某些酶 的活力。 第四节胆汁和胆汁酸盐 、胆汁 胆汁(bile)是肝细胞分泌的液体。人的肝脏每日约分泌300m1-700mlL胆汁(称肝胆 汁),此但汁进入胆囊后,经浓缩为原体积的10%~20%,并掺入黏液等物而成为胆囊胆汁, 随后经总胆管流入十二指肠。人胆汁呈黄褐色或金黄色,有苦味,比重在1.009~1.032之 间。胆汁中的成分除水外,溶于其中的固体物质有蛋白质、胆汁酸、脂肪酸、胆固醇、磷11 破坏过多,超过肝细胞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力,造成血清游离胆红素浓度过高。此时,血 中结合胆红素的浓度改变不大,重氮反应试验间接反应阳性,尿胆红素阴性。由于肝对胆红 素的摄取、转化和排泄增多,从肠道吸收的胆素原增多,造成尿胆素原增多。某些疾病(如 恶性疟疾、过敏等)、药物和输血不当均可引起溶血性黄疸。 (二)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黄疸(hepatocellular jaundice)也称肝原性黄疸,由于肝细胞破坏,其摄 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降低所致。肝细胞性黄疸时,不仅由于肝细胞摄取胆红素障碍 会造成血游离胆红素升高外,还由于肝细胞的肿胀,毛细血管阻塞或毛细胆管与肝血窦直接 相通,使部分结合胆红素反流到血循环,造成血清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通过肠肝循环到达 肝的胆素原也可经损伤的肝进入体循环,并从尿中排出。所以,临床检验可以发现血清重氮 反应试验双阳性,尿胆红素阳性,尿胆素原增高。肝细胞性黄疸常见于肝实质性疾病,如各 种肝炎、肝肿瘤等。 (三)阻塞性黄疸 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排泄通道受阻,使胆小管和毛细胆管内压力增大破裂,致使结合胆 红素逆流入血,造成血清胆红素升高。这种黄疸称为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 或肝后性黄疸。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清直接胆红素浓度升高,重氮反应试验即刻反应阳性; 血清间接胆红素无明显改变;由于直接胆红素可以从肾排出体外,所以尿胆红素检查阳性; 胆管阻塞使肠道生成胆素原减少,尿胆素原降低。阻塞性黄疸常见于胆管炎症、肿瘤、结石 或先天性胆管闭锁等疾病。 虽然,胆红素含量过高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但在体外研究中也已证实胆红 素具有抗氧化作用,临床研究表明,许多心脑血管疾病与胆红素在体内含量下降有关, 因 此有人提出胆红素是一种内源型的抗氧化剂,能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改变某些酶 的活力。 第四节 胆汁和胆汁酸盐 一、胆汁 胆汁(bile)是肝细胞分泌的液体。人的肝脏每日约分泌 300ml-700mlL 胆汁(称肝胆 汁),此但汁进入胆囊后,经浓缩为原体积的 10%~20%,并掺入黏液等物而成为胆囊胆汁, 随后经总胆管流入十二指肠。人胆汁呈黄褐色或金黄色,有苦味,比重在 1.009~1.032 之 间。胆汁中的成分除水外,溶于其中的固体物质有蛋白质、胆汁酸、脂肪酸、胆固醇、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