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与这种空泛的谈论方式不同,我们一开始便试图严格地限定人文精神这个术语 的文化历史语境。第一,我们是在中国,而不是其他文化共同体中谈论人文精神:第 我们把从夏、商、周下迄1910年称为古代中国,把这一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称为 “古代中国人文精神”;把从1911年辛亥革命下迄1976年“文革”结束称为现代中 国,并把这一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称为“现代中国人文精神”;把从1977年迄今称为 当代中国,并把这一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称为“当代中国人文精神”。下面,我们将 通过对中国人文精神的三种流行的畸变形式的分析,阐明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文精 古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完美化 尽管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包含着尊重人的生命和价值的合理因 素,但我们不能不看到,这种人文精神是奠基于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男权中心主义 观念之上的。 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无意识层面上,潜藏着根深蒂固的泥古崇古 意识和祖先崇拜意识。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而《礼记·礼运篇》对古代“大同”世界的描述也显露出同样的思想倾向。无庸讳言, 这种泥古崇古的思想倾向很容易使当代中国人把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完美化,甚至加 以神化,从而忽略了它的历史局限性。这种脱离具体历史语境,把古代中国人文精神 完美化,甚至神化的做法,在现、当代新儒家们的论著中表现得尤为典型 当代新儒家们在谈论古代中国人文精神,尤其是儒学创始人孔子的人文精神 时,大多喜欢援引《论语·乡党》中的那个小故事:“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意思是:孔子家的马厩着火了,孔子退朝后听说此事,他不先问马是否受 伤,却先问管理马厩的人是否受伤。如果把这个小故事从《论语》乃至孔子生活和思 考的整个历史语境中剥离出来,确实表明孔子十分尊重人的生命和价值,而尊重人的 生命和价值难道不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吗? 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小故事的局限性也是清清楚楚的。孔子只是在 及人的生命与马的生命的比较时,才把人的生命置于马的生命之前。显然,在孔子 活的时代,这样的观点也是其他普通人都拥有的观点。何况,人们不应该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而应该全面地考察一下孔子关于人的观念 只要人们不满足于抽象地谈论人,就得承认,人是有性别差异的。那么,孔子 究竟如何看待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在《论语·阳货》中,孔子指出:“唯女子与 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我们且把孔子这段话中的“小人”撇开 因为在他的语境中,“小人”作为“君子”的对立面,指男性中应该被蔑视的那部分 人。这里提到“女子”的“难养”至少表明,在孔子的心目中,所有的女性都与男性 中的“小人”一样,应该加以蔑视和谴责。尽管某些新儒家试图通过对“女子”这个 词的别出心裁的阐释而淡化孔子对女性的蔑视,但这样做就像闵希豪森男爵试图拉着 自己的头发离开沼泽地一样可笑,因为孔子对女性的蔑视几乎贯穿于他的全部言谈中 即使是善于补天的女娲在这里也会无功而返与这种空泛的谈论方式不同,我们一开始便试图严格地限定人文精神这个术语 的文化历史语境。第一,我们是在中国,而不是其他文化共同体中谈论人文精神;第 二,我们把从夏、商、周下迄 1910 年称为古代中国,把这一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称为 “古代中国人文精神”;把从 1911 年辛亥革命下迄 1976 年“文革”结束称为现代中 国,并把这一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称为“现代中国人文精神”;把从 1977 年迄今称为 当代中国,并把这一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称为“当代中国人文精神”。下面,我们将 通过对中国人文精神的三种流行的畸变形式的分析,阐明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文精 神。 古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完美化 尽管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包含着尊重人的生命和价值的合理因 素,但我们不能不看到,这种人文精神是奠基于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男权中心主义 观念之上的。 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无意识层面上,潜藏着根深蒂固的泥古崇古 意识和祖先崇拜意识。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而《礼记·礼运篇》对古代“大同”世界的描述也显露出同样的思想倾向。无庸讳言, 这种泥古崇古的思想倾向很容易使当代中国人把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完美化,甚至加 以神化,从而忽略了它的历史局限性。这种脱离具体历史语境,把古代中国人文精神 完美化,甚至神化的做法,在现、当代新儒家们的论著中表现得尤为典型。 当代新儒家们在谈论古代中国人文精神,尤其是儒学创始人孔子的人文精神 时,大多喜欢援引《论语·乡党》中的那个小故事:“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意思是:孔子家的马厩着火了,孔子退朝后听说此事,他不先问马是否受 伤,却先问管理马厩的人是否受伤。如果把这个小故事从《论语》乃至孔子生活和思 考的整个历史语境中剥离出来,确实表明孔子十分尊重人的生命和价值,而尊重人的 生命和价值难道不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吗? 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小故事的局限性也是清清楚楚的。孔子只是在 涉及人的生命与马的生命的比较时,才把人的生命置于马的生命之前。显然,在孔子 生活的时代,这样的观点也是其他普通人都拥有的观点。何况,人们不应该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而应该全面地考察一下孔子关于人的观念。 只要人们不满足于抽象地谈论人,就得承认,人是有性别差异的。那么,孔子 究竟如何看待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在《论语·阳货》中,孔子指出:“唯女子与 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我们且把孔子这段话中的“小人”撇开, 因为在他的语境中,“小人”作为“君子”的对立面,指男性中应该被蔑视的那部分 人。这里提到“女子”的“难养”至少表明,在孔子的心目中,所有的女性都与男性 中的“小人”一样,应该加以蔑视和谴责。尽管某些新儒家试图通过对“女子”这个 词的别出心裁的阐释而淡化孔子对女性的蔑视,但这样做就像闵希豪森男爵试图拉着 自己的头发离开沼泽地一样可笑,因为孔子对女性的蔑视几乎贯穿于他的全部言谈中, 即使是善于补天的女娲在这里也会无功而返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