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考虑各年的每季作物肥料的合理布局和施用:在空间上它从一个生产单位的全部农田出发,考虑肥 料的合理布局和施用。 一、农田的养分循环 在自然条件(即不补充施肥)下,农田中氮素循环往往是负的。通过自然途径进入农田的氮素有 几种来源,大致是1:1亩地上随雨进入的约0.5公斤,随种子进入的约025公斤,土壤中自生固氮微 生物固定约0.5公斤,与一年生豆科作物共生固氮菌约固定3公斤左右。如果把地上部分收获走,那走 固定的氮素便会全部被带走。这样综合以上各项,大约每亩由于自然因素作用,每年增加到农田里 去的氮素,估计其数量约在1.25公斤上下,尚不足生产50公斤小麦对氮素的需要。 据测定:亩产334公斤小麦,要从农田中吸取12.75公斤氨素,如果其根茬、秸秆全部还田的话, 还需要9公斤左右:在一年两熟亩产635.5公斤,则需要从土壤中吸取23.1公斤氮素,全部根茬、秸科 还田后,还要吸取14.25公斤氮。一般谷类作物的籽粒中含氮占全部植物的60一70%,因而一旦籽粒 被移走,土壤中氨的消耗就很大。由此可见,欲获得农作物的高产,单纯依靠自然因素对氨素的增 添作用来维持地力是极其不够的,因此为了维持和扩大氮循环,就必须加强生物固氮和人工施肥。 在自然条件下,农田磷、钾元素的循环也是负的。一般禾谷类作物中,磷、钾元素的90%以上是 在地上植物体内,磷大部分在籽粒中,钾有23在秸秆中。当地上部分移走后,磷钾就大量亏损。通 过作物根系分泌有机酸类可以活化一部分难溶性磷:油菜等作物还可吸收利用土壤中部分非水溶性 磷,但终究是入不敷出。因此缺碳己成为我国农田土壤中普遍性的部题。南方农田土壤中缺问题也 日益突出。除适当地施用磷、钾肥外,秸秆还田对维持钾素循环也很重要。 至于碳循环,情况与无机元素不同。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一方面士壤有机质在分解,其分争速度 视温度与通气状况而异。一般南方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快,水田与北方则分解慢。按华北土壤 含土壤有机质1%,每亩耕层土重15万公斤计,玉米一年则损耗土壤有机质30公斤,小麦15公斤。如 果要补充这部分损耗,大约每亩要加入干植物有机质75一150公斤(植物有机质变为士壤有机质的系 数以0.2计),这样,大概需要投入200一250公斤秸秆。另一方面,在作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固 定了空气中大量的碳。亩产250公斤玉米、小麦、水稻等,大致有干植物有机质500公斤左右,如果 能将其半数还田的话,大致可以维持碳平衡或还有些富裕。如果亩产500公斤粮食,那么可能变为士 壤有机质的植物有机质就会更多。但是即使植物有机质很多,如果全部烧棹或很少还田的话,那碳 平衡仍将是负的。 以上农田的能量转化与物质循环方面说明了在种植农作物实现高产稳产的过程中,施肥是一项不 可缺少的农业技术措施。结合农作物种植制度,正确地制定士地培肥制度的重大意义就在于能够对 作物施肥从全局出发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即保证轮作期间作物全面均衡的增产,又保证地力不断 提高,同时也保证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二、制订土壤培肥制的原则 制订土壤培肥制不仅要从当季作物的丰产出发,而且要实现轮作中不同茬口、不同作物的全面均 衡增产,必须从长远出发,积极培肥地力,实现季季作物丰产,不断提高总产。 (一)生物养田与人工施肥相结合 生物养田就是指在安排作物轮作方案时,在轮作中纳入一定比例的豆类作物、绿肥或豆科牧草等 养地作物,利用它们的植物体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和固定空气中氨素的作用,增加土壤含氮量,达到 以田养田。 生物养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过去,曾对我国保持“地力常新壮”,促进生产发 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占地多,时间长,经济效益低。随着社会经济的改善和科学技术的发 展,人工施肥的作用就越来越大。然而,当前在我国广在地区肥料不足的情况下,生物养田仍占有 考虑各年的每季作物肥料的合理布局和施用;在空间上它从一个生产单位的全部农田出发,考虑肥 料的合理布局和施用。 一、农田的养分循环 在自然条件(即不补充施肥)下,农田中氮素循环往往是负的。通过自然途径进入农田的氮素有 几种来源,大致是1:1亩地上随雨进入的约0.5公斤,随种子进入的约0.25公斤,土壤中自生固氮微 生物固定约0.5公斤,与一年生豆科作物共生固氮菌约固定3公斤左右。如果把地上部分收获走,那走 固定的氮素便会全部被带走。这样综合以上各项,大约每亩由于自然因素作用,每年增加到农田里 去的氮素,估计其数量约在1.25公斤上下,尚不足生产50公斤小麦对氮素的需要。 据测定:亩产334公斤小麦,要从农田中吸取12.75公斤氮素,如果其根茬、秸秆全部还田的话, 还需要9公斤左右;在一年两熟亩产635.5公斤,则需要从土壤中吸取23.1公斤氮素,全部根茬、秸秆 还田后,还要吸取14.25公斤氮。一般谷类作物的籽粒中含氮占全部植物的60—70%,因而一旦籽粒 被移走,土壤中氮的消耗就很大。由此可见,欲获得农作物的高产,单纯依靠自然因素对氮素的增 添作用来维持地力是极其不够的,因此为了维持和扩大氮循环,就必须加强生物固氮和人工施肥。 在自然条件下,农田磷、钾元素的循环也是负的。一般禾谷类作物中,磷、钾元素的90%以上是 在地上植物体内,磷大部分在籽粒中,钾有2/3在秸秆中。当地上部分移走后,磷钾就大量亏损。通 过作物根系分泌有机酸类可以活化一部分难溶性磷;油菜等作物还可吸收利用土壤中部分非水溶性 磷,但终究是入不敷出。因此缺磷已成为我国农田土壤中普遍性的部题。南方农田土壤中缺问题也 日益突出。除适当地施用磷、钾肥外,秸秆还田对维持钾素循环也很重要。 至于碳循环,情况与无机元素不同。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一方面土壤有机质在分解,其分争速度 视温度与通气状况而异。一般南方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快,水田与北方则分解慢。按华北土壤 含土壤有机质1%,每亩耕层土重15万公斤计,玉米一年则损耗土壤有机质30公斤,小麦15公斤。如 果要补充这部分损耗,大约每亩要加入干植物有机质75—150公斤(植物有机质变为土壤有机质的系 数以0.2计),这样,大概需要投入200—250公斤秸秆。另一方面,在作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固 定了空气中大量的碳。亩产250公斤玉米、小麦、水稻等,大致有干植物有机质500公斤左右,如果 能将其半数还田的话,大致可以维持碳平衡或还有些富裕。如果亩产500公斤粮食,那么可能变为土 壤有机质的植物有机质就会更多。但是即使植物有机质很多,如果全部烧掉或很少还田的话,那碳 平衡仍将是负的。 以上农田的能量转化与物质循环方面说明了在种植农作物实现高产稳产的过程中,施肥是一项不 可缺少的农业技术措施。结合农作物种植制度,正确地制定土地培肥制度的重大意义就在于能够对 作物施肥从全局出发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即保证轮作期间作物全面均衡的增产,又保证地力不断 提高,同时也保证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二、制订土壤培肥制的原则 制订土壤培肥制不仅要从当季作物的丰产出发,而且要实现轮作中不同茬口、不同作物的全面均 衡增产,必须从长远出发,积极培肥地力,实现季季作物丰产,不断提高总产。 (一)生物养田与人工施肥相结合 生物养田就是指在安排作物轮作方案时,在轮作中纳入一定比例的豆类作物、绿肥或豆科牧草等 养地作物,利用它们的植物体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和固定空气中氮素的作用,增加土壤含氮量,达到 以田养田。 生物养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过去,曾对我国保持"地力常新壮",促进生产发 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占地多,时间长,经济效益低。随着社会经济的改善和科学技术的发 展,人工施肥的作用就越来越大。然而,当前在我国广在地区肥料不足的情况下,生物养田仍占有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