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土壤管理制度包括养地制度和防护制度。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活应的以养地为中心一系 列技术措施体系。它是土壤耕作制、施肥制、农田灌溉等养地技术措施的总称。农田防护制度是指 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农田,防止土壤侵蚀和农田杂草感染,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作物生长发育提供所 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保证地力常新,作物持续高产。 第一节土壤耕作 土壤耕作是农田土壤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作用调节土壤肥力条件和 肥力因素的措施。对改善土壤环境,协调土壤中各肥力因素间的矛盾,充分发挥土地增产潜力起着 重要作用。所以,制定合理的土壤耕作制,采取适宜的土壤耕作措施和方法,对土壤进行调节和管 理,以利作物正常生育,是稳产高产和持续增产的需要。但是,在农业生产中,消耗于土壤耕作的 劳力、动力比重很大,因此,在运用土壤耕作技术时,应注意尽量减少劳动量,节约能源,增加经 济效益。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则 土壤耕作可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土壤表面状况和良好的耕层构造:处理残茬和掩埋有机肥 料,使地面适于播种:防除、抑制杂草和病虫害:有利于土壤熟化和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保蓄土壤 水分,防止土壤侵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降雨、灌水,人、畜、机具进地作业及士壤自身的 重力等作用,每当作物收获后,土壤出现板结,透水、透气性差,土壤三相比例失调,不通过耕作 进行调节将对下茬作物的生育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土壤耕作是一项繁重、生产成本较高的生产环 节。因此,正确应用耕作措施和方法,以达到耕作质量好、工效高、成本低的目的,应遵循下列基 本技术原则。 (一)注重土壤条件的改善 影响作物出苗、生长发育的土壤条件主要有土壤表面状况和耕层构造。作物种子的发芽和出土, 都是在浅土层中完成的,因此浅土层必须适用种子发芽和出土。要求表土(0一3厘米)疏松,不板 结,种床层(3一10厘米)适当紧实,毛管孔隙发达,保证种子吸水发芽。幼苗出土以后,开始进行 光合作用,地上部分和根系生长逐渐旺盛,根系向纵深伸展,大部分根系分布在10一30厘米土层, 即耕作层,要求此层三相比例关系协调。一般地说,早地土壤总孔隙度占土壤总容积的52一56%为 宜,其中毛管孔隙与大孔隙的比例,在不同地区、不同土壤以及对不同作物有所不同,但大孔隙不 应小于总孔隙的10%,否则通气不良,对作物根系的生长不利。 另外,影向作物根系生长的还有土壤的松紧度和土壤的机械阻力。土壤过松或过紧都会影向土宪 水、肥、气、热。过松大孔隙占优势,虽然通透性强,但持水力差,土壤温度不稳定,好气微生物 活动旺盛,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所以土壤过松时,压紧土壤的措施很重要。土壤过紧时,容重加 大,大孔隙少,不通气、不透水,水、气发生矛盾,影响土壤微生物话动和养分转化,根系的生长 阻力也增大,不利根系伸展。所以土壤过紧应采取疏松土壤的措施。土壤机械阻力是土壤对植物根 系穿透的阻力。无论粘质土或砂质土,当阻力很大时根系向前伸展困难,并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从 而使地上部产量下降。土壤孔隙少,孔径小是土壤阻力增大的基本原因,应通过土壤耕作加以调 节。 (二)根据土壤特性进行合理土壤耕作 各类农业土壤,都有自己的理化、生物特性和剖面构造。土壤耕作必须根据这些特性正确运用, 才能创造出适宜作物要求的士壤环境。如西北地区的黄绵土是处于干早气候带的早地士壤,土质松 散、易受水、风侵蚀,所以土壤耕作要以蓄水保墒,防止水蚀和风蚀为主要目的。对质地粘重、结 构差、通透不良、潜在肥力高有效肥力低的土壤,土壤应采用伏耕秋耕、晒垄冻垄、熟化土壤、早
农田土壤管理制度包括养地制度和防护制度。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养地为中心一系 列技术措施体系。它是土壤耕作制、施肥制、农田灌溉等养地技术措施的总称。农田防护制度是指 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农田,防止土壤侵蚀和农田杂草感染,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作物生长发育提供所 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保证地力常新,作物持续高产。 第一节 土壤耕作 土壤耕作是农田土壤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作用调节土壤肥力条件和 肥力因素的措施。对改善土壤环境,协调土壤中各肥力因素间的矛盾,充分发挥土地增产潜力起着 重要作用。所以,制定合理的土壤耕作制,采取适宜的土壤耕作措施和方法,对土壤进行调节和管 理,以利作物正常生育,是稳产高产和持续增产的需要。但是,在农业生产中,消耗于土壤耕作的 劳力、动力比重很大,因此,在运用土壤耕作技术时,应注意尽量减少劳动量,节约能源,增加经 济效益。 一、土壤耕作的技术原则 土壤耕作可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土壤表面状况和良好的耕层构造;处理残茬和掩埋有机肥 料,使地面适于播种;防除、抑制杂草和病虫害;有利于土壤熟化和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保蓄土壤 水分,防止土壤侵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降雨、灌水,人、畜、机具进地作业及土壤自身的 重力等作用,每当作物收获后,土壤出现板结,透水、透气性差,土壤三相比例失调,不通过耕作 进行调节将对下茬作物的生育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土壤耕作是一项繁重、生产成本较高的生产环 节。因此,正确应用耕作措施和方法,以达到耕作质量好、工效高、成本低的目的,应遵循下列基 本技术原则。 (一)注重土壤条件的改善 影响作物出苗、生长发育的土壤条件主要有土壤表面状况和耕层构造。作物种子的发芽和出土, 都是在浅土层中完成的,因此浅土层必须适用种子发芽和出土。要求表土(0—3厘米)疏松,不板 结,种床层(3—10厘米)适当紧实,毛管孔隙发达,保证种子吸水发芽。幼苗出土以后,开始进行 光合作用,地上部分和根系生长逐渐旺盛,根系向纵深伸展,大部分根系分布在10—30厘米土层, 即耕作层,要求此层三相比例关系协调。一般地说,旱地土壤总孔隙度占土壤总容积的52—56%为 宜,其中毛管孔隙与大孔隙的比例,在不同地区、不同土壤以及对不同作物有所不同,但大孔隙不 应小于总孔隙的10%,否则通气不良,对作物根系的生长不利。 另外,影响作物根系生长的还有土壤的松紧度和土壤的机械阻力。土壤过松或过紧都会影响土壤 水、肥、气、热。过松大孔隙占优势,虽然通透性强,但持水力差,土壤温度不稳定,好气微生物 活动旺盛,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所以土壤过松时,压紧土壤的措施很重要。土壤过紧时,容重加 大,大孔隙少,不通气、不透水,水、气发生矛盾,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养分转化,根系的生长 阻力也增大,不利根系伸展。所以土壤过紧应采取疏松土壤的措施。土壤机械阻力是土壤对植物根 系穿透的阻力。无论粘质土或砂质土,当阻力很大时根系向前伸展困难,并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从 而使地上部产量下降。土壤孔隙少,孔径小是土壤阻力增大的基本原因,应通过土壤耕作加以调 节。 (二)根据土壤特性进行合理土壤耕作 各类农业土壤,都有自己的理化、生物特性和剖面构造。土壤耕作必须根据这些特性正确运用, 才能创造出适宜作物要求的土壤环境。如西北地区的黄绵土是处于干旱气候带的旱地土壤,土质松 散、易受水、风侵蚀,所以土壤耕作要以蓄水保墒,防止水蚀和风蚀为主要目的。对质地粘重、结 构差、通透不良、潜在肥力高有效肥力低的土壤,土壤应采用伏耕秋耕、晒垄冻垄、熟化土壤、早
春及时耙地保墒等措施。地下水位高的下湿土壤,土壤耕作应有利于排水散墒,提高地温,改善通 气性状。无水稳性结构的土壤在降水或灌溉时分散粘粒填入孔隙,而形成表土板结,防碍水分入 渗、空气交换和幼苗出土,应及时破除板结以利渗水通气,保证幼苗出土。在盐碱地上,土壤耕地 要根据盐碱在土层中的运动规律和盐碱地板、瘦的特点进行,要有利于排水脱盐,防止水分蒸发而 积盐。水田因长期淹水,土壤物理性状差,耕作应有利于士壤松软,防止水分渗漏,促进土壤氧 化,改进长期淹水的潜育过程,降解还原毒害物质,如深耕旺垄、水耙水秒等措施 (三)土壤耕作与气候条件相适应 气候对土襄的影陶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土壤耕作在一定程度上协调解决了气候、土 壤与作物之间的矛盾。影响土壤状况的气候条件主要有: 1,降雨与蒸发 降雨是土壤水分的重要来源,蒸发促使土壤水分散失。降雨和蒸发决定土壤水分状况。我国北方 地区降雨量少,年内分布不均匀,全年降雨量的一半以上分布在夏秋季节,早春少雨干旱,土壤水 分不足。所以抗早保痛的土壤耕作措施,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士壤耕作技术。 2.干湿交替和冻融交替 干湿交替是根据土壤胶体湿胀干缩的特性,利用水分因素季节变化引起土壤水分的变化,使土壤 变得松碎,促进团粒形成。冻融交替是利用冬季低温,当土壤含水量充足的情况下水分结冰体积膨 胀,促使土壤崩解,有助于团粒的形成和土壤松碎。干湿交替和冻融交替,对提高耕作质量有辅助 作用,有利于降低作业成本。 3.水蚀和风蚀 水蚀是由于降雨量过大或灌溉水量大所造成耕地的水土流失。在坡耕地上更为突出。为了防止水 土流失,土壤耕作应以等高耕作来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土壤贮水为主要任务。我国北方地处大陆季风 区,每年冬春季都有不同程度的大风出现。大风不仅加速土壤水分的蒸发,造成土壤干旱,同时吹 走表层土壤,尤其是砂性土壤风蚀更为严重。因此,有风蚀地区的土壤耕作,应创造紧密的表土 层,减少耕作次数,保持良好的表土结构。常采取的措施有:地面留茬和覆盖,或耕作时开沟起垄 加大地表的粗糙度以降低地面风速,防止风蚀。 4.土壤耕作应与其它生产因子相结合 农业生产中的其它生产因子也要求相应的土壤耕作措施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如作物茬口特 性不同采取的土壤耕作措施不同。大豆茬为肥茬、软茬,其后可不进行翻耕而采用粑茬即可:高 梁、谷子等是硬茬、瘦茬,所以要进行深耕松土,熟化土壤。又如施肥数量、时期和肥料种类不 同,耕作方法和耕深也都不同。灌溉条件的有无所采取的土壤耕作措施也不相同,如此等等。 土壤耕作措施 作为调节土壤耕层构造和土壤表面状况的土壤耕作措施很多。按其对土壤作用的性质和范围,可 分为两大类。即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基本耕作对土壤各种性状作用大,影响深,而且为消耗动力 较多的措施,包括翻耕、深松土、旋耕。表土耕作是在基本基础上采取的措施,影响土壤表层结 构,包括耙地、耱地、镇压、中耕等。 (一)基本耕作措施 1.翻耕 用有壁犁进行耕地,可翻转土层。翻耕对土壤具有三方面的作用:即翻土、松土和碎土。首行将 土壤上下层换位,在换位的同时将肥料、作物残茬、杂草及草籽、病虫或绿肥、牧草等一并翻至土 壤下层清洁地面,其次是使耕层土壤散碎、疏松,改善士壤通气透水性能,熟化土壤和强化土壤微 生物活动
春及时耙地保墒等措施。地下水位高的下湿土壤,土壤耕作应有利于排水散墒,提高地温,改善通 气性状。无水稳性结构的土壤在降水或灌溉时分散粘粒填入孔隙,而形成表土板结,防碍水分入 渗、空气交换和幼苗出土,应及时破除板结以利渗水通气,保证幼苗出土。在盐碱地上,土壤耕地 要根据盐碱在土层中的运动规律和盐碱地板、瘦的特点进行,要有利于排水脱盐,防止水分蒸发而 积盐。水田因长期淹水,土壤物理性状差,耕作应有利于土壤松软,防止水分渗漏,促进土壤氧 化,改进长期淹水的潜育过程,降解还原毒害物质,如深耕旺垄、水耙水耖等措施。 (三)土壤耕作与气候条件相适应 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土壤耕作在一定程度上协调解决了气候、土 壤与作物之间的矛盾。影响土壤状况的气候条件主要有: 1.降雨与蒸发 降雨是土壤水分的重要来源,蒸发促使土壤水分散失。降雨和蒸发决定土壤水分状况。我国北方 地区降雨量少,年内分布不均匀,全年降雨量的一半以上分布在夏秋季节,早春少雨干旱,土壤水 分不足。所以抗旱保墒的土壤耕作措施,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土壤耕作技术。 2.干湿交替和冻融交替 干湿交替是根据土壤胶体湿胀干缩的特性,利用水分因素季节变化引起土壤水分的变化,使土壤 变得松碎,促进团粒形成。冻融交替是利用冬季低温,当土壤含水量充足的情况下水分结冰体积膨 胀,促使土壤崩解,有助于团粒的形成和土壤松碎。干湿交替和冻融交替,对提高耕作质量有辅助 作用,有利于降低作业成本。 3.水蚀和风蚀 水蚀是由于降雨量过大或灌溉水量大所造成耕地的水土流失。在坡耕地上更为突出。为了防止水 土流失,土壤耕作应以等高耕作来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土壤贮水为主要任务。我国北方地处大陆季风 区,每年冬春季都有不同程度的大风出现。大风不仅加速土壤水分的蒸发,造成土壤干旱,同时吹 走表层土壤,尤其是砂性土壤风蚀更为严重。因此,有风蚀地区的土壤耕作,应创造紧密的表土 层,减少耕作次数,保持良好的表土结构。常采取的措施有:地面留茬和覆盖,或耕作时开沟起垄 加大地表的粗糙度以降低地面风速,防止风蚀。 4.土壤耕作应与其它生产因子相结合 农业生产中的其它生产因子也要求相应的土壤耕作措施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如作物茬口特 性不同采取的土壤耕作措施不同。大豆茬为肥茬、软茬,其后可不进行翻耕而采用耙茬即可:高 梁、谷子等是硬茬、瘦茬,所以要进行深耕松土,熟化土壤。又如施肥数量、时期和肥料种类不 同,耕作方法和耕深也都不同。灌溉条件的有无所采取的土壤耕作措施也不相同,如此等等。 二、土壤耕作措施 作为调节土壤耕层构造和土壤表面状况的土壤耕作措施很多。按其对土壤作用的性质和范围,可 分为两大类。即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基本耕作对土壤各种性状作用大,影响深,而且为消耗动力 较多的措施,包括翻耕、深松土、旋耕。表土耕作是在基本基础上采取的措施,影响土壤表层结 构,包括耙地、耱地、镇压、中耕等。 (一)基本耕作措施 1.翻耕 用有壁犁进行耕地,可翻转土层。翻耕对土壤具有三方面的作用:即翻土、松土和碎土。首行将 土壤上下层换位,在换位的同时将肥料、作物残茬、杂草及草籽、病虫或绿肥、牧草等一并翻至土 壤下层清洁地面,其次是使耕层土壤散碎、疏松,改善土壤通气透水性能,熟化土壤和强化土壤微 生物活动
翻耕的方式由于犁的结构和犁壁形式不同分为三种:即半翻垡、全翻垡和分层翻垡。半翻是将垡 片翻转135度,翻后垡片彼此相联,垡片和地面呈45度角。此种方式牵引阻力小,有较好的翻土和碎 土作用,适宜一般熟地用。但垡片覆盖不不严,灭草性能不如全翻垡。目前,我国机耕多用此法。 全翻垡采用螺旋形犁壁的犁,将土垡翻转180度。此种方式翻土完全,覆土严密,消灭杂草和野生植 物作用强,适用于耕翻牧草地、荒地、绿肥地或杂草感染严重地段。此法消耗动力大,碎土作用 小,一般不适宜熟地应用。分层翻垡采用带小前犁的复式犁,将耕层土壤的上下层分层翻转。复式 犁主犁前的小犁耕翻深度是主犁的一半,耕幅是主犁的三分之二。作业时小犁先入土将上层士土层约 10厘米左右先翻入犁沟,主犁把原土层10一20厘米的下层土壤连同剩余的上层土壤翻到犁沟。这样 分层翻耕、覆盖比较严密,能保证良好的翻地质量。此种方式技术要求较高,耕翻粘重土消耗动力 大,容易发生堵塞。 翻耕的深度是犁地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影响作物根系发育伸长而影响地上部生长发育的一个 重要因素。深厚肥沃的耕作层是作物稳产高产的基础。因为深厚的耕作层,贮存水分和养分较多, 可以不断地满足作物生育对水、肥的需要,而且扩大了根系垂直分布的范围,吸收和利用更多的水 分和养料。翻耕的深度应根据作物种类、气候特点和土壤特性而定。一般具有主根的直根系和植株 高大的作物宜深:粘质土、土层深厚的宜深:多雨地区深,以利贮水,同时还可改善耕层土壤的通 气性。此外翻耕深度还应考虑经济效益,耕地越深,工作效率越低,成本越高。 根据大量试验资料和生产实践的调查,深耕结果总的趋是:深度增加,耕层则厚,有利贮保墒和 通气,能加速有机质矿化,改善养分状况。但在某些条件下,如多风、高温、干旱地区,会增加土 壤水分的蒸发,土壤疏松提墙性差,作物吸水困难而出现旱情,且在通气良好条件下土壤有机质不 易积累。深耕因肥料翻埋过深,使作物苗期缺肥,且容易翻出底层的还原物质和出土。因此,翻耕 深度的确定必须综合考虑。当前我国翻耕的深度,畜力犁一般在15一18厘米,机耕在20一22厘米。 一般不超过25厘米。由畜耕转向机耕时,原则上不能一次加深,应逐年加深。 翻耕一般只有在作物收获后至下茬作物播种前的阶段内进行。北方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地区,主 要在夏、秋季即夏收作物收后或休闲地上进行伏耕,秋作物收后进行秋耕,以及部分地区进行的春 耕。伏耕、秋耕比春耕增产效果大。因为伏、秋耕正是雨季能接纳蓄积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对贮墒 早有显著作用,有充分时间熟化土壤,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能有效地消灭田间杂草。盐碱地可利 用夏秋高温而加速洗盐效果。 春耕效果不如伏耕,秋耕是由于北方地区春天气温上升迅速加之风大,翻耕易造成土壤水分大量 蒸发。为了减少春耕跑墒,一般春耕应注意尽早进行,深度要浅,不超过16一18厘米,与耙、耱等 表土耕作紧密结合。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春耕应与春灌结合。 翻地创造的疏松耕层能保持多长时间,这是翻耕的后效问题。一般讲,后效越长越好,可改连年 翻耕为隔2一3年或更长年限的轮翻。决定翻耕后长短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土壤的质地、结构、 有机质含量、降雨量的多少和灌溉次数等。有机质含量高、质地适中,结构良好,后效长:降雨多 或灌水量多,土壤变紧的过程加快,后效则短。二是冬季冻土深度和冻土时间的长短。冻土深、冻 土时间长后效长。三是翻耕的深度,翻耕深,后效长,浅耕则后效短。 2,深松土 用无壁犁、凿形犁、深松铲等对土壤进行全面或局部松士为深松土,与翻耕相比较,深松土的特 点是只松土不翻土,上下层不乱,松土深厚,松土深度可达30一50厘米,能打破犁底层和不透水松 质层,对接纳雨水、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透水性及改良盐碱土有良好效果。深松耕后能留茬保 护地面,防止风蚀。用松土铲和凿形犁松士,能提高功效、节约能耗。但深松耕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不能翻埋肥料、残茬和杂草, 般深松的田间,杂草较多
翻耕的方式由于犁的结构和犁壁形式不同分为三种:即半翻垡、全翻垡和分层翻垡。半翻是将垡 片翻转135度,翻后垡片彼此相联,垡片和地面呈45度角。此种方式牵引阻力小,有较好的翻土和碎 土作用,适宜一般熟地用。但垡片覆盖不不严,灭草性能不如全翻垡。目前,我国机耕多用此法。 全翻垡采用螺旋形犁壁的犁,将土垡翻转180度。此种方式翻土完全,覆土严密,消灭杂草和野生植 物作用强,适用于耕翻牧草地、荒地、绿肥地或杂草感染严重地段。此法消耗动力大,碎土作用 小,一般不适宜熟地应用。分层翻垡采用带小前犁的复式犁,将耕层土壤的上下层分层翻转。复式 犁主犁前的小犁耕翻深度是主犁的一半,耕幅是主犁的三分之二。作业时小犁先入土将上层土层约 10厘米左右先翻入犁沟,主犁把原土层10—20厘米的下层土壤连同剩余的上层土壤翻到犁沟。这样 分层翻耕、覆盖比较严密,能保证良好的翻地质量。此种方式技术要求较高,耕翻粘重土消耗动力 大,容易发生堵塞。 翻耕的深度是犁地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影响作物根系发育伸长而影响地上部生长发育的一个 重要因素。深厚肥沃的耕作层是作物稳产高产的基础。因为深厚的耕作层,贮存水分和养分较多, 可以不断地满足作物生育对水、肥的需要,而且扩大了根系垂直分布的范围,吸收和利用更多的水 分和养料。翻耕的深度应根据作物种类、气候特点和土壤特性而定。一般具有主根的直根系和植株 高大的作物宜深;粘质土、土层深厚的宜深;多雨地区深,以利贮水,同时还可改善耕层土壤的通 气性。此外翻耕深度还应考虑经济效益,耕地越深,工作效率越低,成本越高。 根据大量试验资料和生产实践的调查,深耕结果总的趋是:深度增加,耕层则厚,有利贮保墒和 通气,能加速有机质矿化,改善养分状况。但在某些条件下,如多风、高温、干旱地区,会增加土 壤水分的蒸发,土壤疏松提墒性差,作物吸水困难而出现旱情,且在通气良好条件下土壤有机质不 易积累。深耕因肥料翻埋过深,使作物苗期缺肥,且容易翻出底层的还原物质和出土。因此,翻耕 深度的确定必须综合考虑。当前我国翻耕的深度,畜力犁一般在15—18厘米,机耕在20—22厘米, 一般不超过25厘米。由畜耕转向机耕时,原则上不能一次加深,应逐年加深。 翻耕一般只有在作物收获后至下茬作物播种前的阶段内进行。北方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地区,主 要在夏、秋季即夏收作物收后或休闲地上进行伏耕,秋作物收后进行秋耕,以及部分地区进行的春 耕。伏耕、秋耕比春耕增产效果大。因为伏、秋耕正是雨季能接纳蓄积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对贮墒 旱有显著作用,有充分时间熟化土壤,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能有效地消灭田间杂草。盐碱地可利 用夏秋高温而加速洗盐效果。 春耕效果不如伏耕,秋耕是由于北方地区春天气温上升迅速加之风大,翻耕易造成土壤水分大量 蒸发。为了减少春耕跑墒,一般春耕应注意尽早进行,深度要浅,不超过16—18厘米,与耙、耱等 表土耕作紧密结合。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春耕应与春灌结合。 翻地创造的疏松耕层能保持多长时间,这是翻耕的后效问题。一般讲,后效越长越好,可改连年 翻耕为隔2—3年或更长年限的轮翻。决定翻耕后长短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土壤的质地、结构、 有机质含量、降雨量的多少和灌溉次数等。有机质含量高、质地适中,结构良好,后效长;降雨多 或灌水量多,土壤变紧的过程加快,后效则短。二是冬季冻土深度和冻土时间的长短。冻土深、冻 土时间长后效长。三是翻耕的深度,翻耕深,后效长,浅耕则后效短。 2.深松土 用无壁犁、凿形犁、深松铲等对土壤进行全面或局部松土为深松土,与翻耕相比较,深松土的特 点是只松土不翻土,上下层不乱,松土深厚,松土深度可达30—50厘米,能打破犁底层和不透水粘 质层,对接纳雨水、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透水性及改良盐碱土有良好效果。深松耕后能留茬保 护地面,防止风蚀。用松土铲和凿形犁松土,能提高功效、节约能耗。但深松耕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不能翻埋肥料、残茬和杂草,一般深松的田间,杂草较多
3.旋耕 利用犁刀片的旋转,把士切碎,同时使残茬、杂草和肥料随土翻转并混拌。旋耕后地表平整松 软,一次作业能达到耕松、搅拌、平整的效果,节省劳力。旋耕的碎土能力很强。北方多用于麦茬 地、水浇地或盐碱地的浅耕。南方多用于水稻田的秋耕种麦和水稻田插秧前的耕地。根据各地试验 结果,水稻田用旋耕机整地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但旋耕深度较浅,一般只有2厘米左 右,起不到加深耕层的作用。旋耕用作表土作业,对消灭杂草、创造疏松表土层,破除板结效果十 分良好。 (二)表士耕作措施 表土耕作是用农机具改善0一10厘米土层状况的措施。多数表土耕作是在翻耕后进行,因此也称 为辅助耕作。目的是配合翻耕等基本耕作,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生长条件。现将表土耕作 各项措施的作用,使用工具及运用技术分述如下: 1.粑地 把地是型耕后、作物收获后、播种前后和幼苗期应用极为普骗的一项表士耕作措施。靶地有琉松 表土、耙碎土块、破除板结、透气保墒、平整地面、混合肥料、粑碎根茬、清除杂草以及覆盖种子 等作用。粑地使用的工具有钉齿粑和圆盘粑。粑地的深度一般为3一10厘米。以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 把地的作用不同,使用工具也不同。耕地后耙地,可平整地表,破碎土块消火珂垃:秋耕后立即播 种冬小麦的土地,通过粑地踏实土壤,使播种深浅一致,同时还有保墒作用:早春耙地可疏松表 土,破除板结,切断地表毛细管,有利于保墒:春播作物播前耙地主要是疏松耕层,为播种准备苗 末:雨后、灌溉后把地,可清除地的结皮,促进土壤的气体交换,切断毛管保特下层水分。钉齿把 一般用于耕后、播前、雨后、灌水后、早春土壤化冻前后、播种前后以及出苗遇到不利条件及时运 用。而圆盘耙一般用于作物收后的浅耕灭茬,清除和翻埋杂草、绿肥,有时也用圆盘耙耙地代替 耕。 2.播地 糖地也叫盖地、擦地、耢地。是旱地和水地生产中常用的一项表土耕作。耱地主要有平土、碎土 和轻微压土的作用。在干旱地区还能减少地面蒸发,起到保墒的作用。耱地使用的工具是耐磨擦的 荆条、柳条等树枝纺织而成或用木板。耱地作用于土壤深度为3厘米左右。一般藤地与耙地联合作 业,即耙后紧跟耱地,因耙地后南在留有耙沟,丰衣足食地可填平耙沟,平整地面,使表土形成一 层疏松的覆盖层,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保墒,这在干旱地区有重要的意义。播种后耱地能促进种 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有利于吸水发芽出苗。 3.镇压 以重力作用于土壤,其作用为破碎土块,压紧耕层,平整地面和提墒。镇压使用的工具有V型的 镇压器、网型镇压器、圆筒型镇压器。传统的镇压工具有石滚子、石砘子和碌轴等。镇压作用于土 壤的深度一般3一4厘米,如用重型镇压器可达9一10厘米。 镇压是一项良好的技术措施,正确运用均可起到良好的效果。如土壤过松,镇压可使上层土壤紧 实以减少水汽的扩散和水分的损失:冬麦越冬前镇压,可防冻和防旱,保墙冬麦安全越冬播种前镇 压,可增加毛管孔隙,使底层水分上升到表层,供种子发芽利用:播种后镇压,可使种子与土壤紧 密接触,以便吸水发芽和扎根,特别是小粒种子更为重要。但镇压如运用不当,会引起一些不良后 果,如土壤过湿情况下,会使土壤结成硬块,表层形成结皮,因此镇压应掌握土壤的含水量在最适 宜时进行:镇压不宜在盐碱地或含水较多的粘质土上进行,也不宜在砂质土上进行。 4.中耕
3.旋耕 利用犁刀片的旋转,把土切碎,同时使残茬、杂草和肥料随土翻转并混拌。旋耕后地表平整松 软,一次作业能达到耕松、搅拌、平整的效果,节省劳力。旋耕的碎土能力很强。北方多用于麦茬 地、水浇地或盐碱地的浅耕。南方多用于水稻田的秋耕种麦和水稻田插秧前的耕地。根据各地试验 结果,水稻田用旋耕机整地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但旋耕深度较浅,一般只有12厘米左 右,起不到加深耕层的作用。旋耕用作表土作业,对消灭杂草、创造疏松表土层,破除板结效果十 分良好。 (二)表土耕作措施 表土耕作是用农机具改善0—10厘米土层状况的措施。多数表土耕作是在翻耕后进行,因此也称 为辅助耕作。目的是配合翻耕等基本耕作,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生长条件。现将表土耕作 各项措施的作用,使用工具及运用技术分述如下: 1.耙地 耙地是犁耕后、作物收获后、播种前后和幼苗期应用极为普遍的一项表土耕作措施。耙地有疏松 表土、耙碎土块、破除板结、透气保墒、平整地面、混合肥料、耙碎根茬、清除杂草以及覆盖种子 等作用。耙地使用的工具有钉齿耙和圆盘耙。耙地的深度一般为3—10厘米。以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 耙地的作用不同,使用工具也不同。耕地后耙地,可平整地表,破碎土块消灭坷垃;秋耕后立即播 种冬小麦的土地,通过耙地踏实土壤,使播种深浅一致,同时还有保墒作用;早春耙地可疏松表 土,破除板结,切断地表毛细管,有利于保墒;春播作物播前耙地主要是疏松耕层,为播种准备苗 床;雨后、灌溉后耙地,可清除地的结皮,促进土壤的气体交换,切断毛管保持下层水分。钉齿耙 一般用于耕后、播前、雨后、灌水后、早春土壤化冻前后、播种前后以及出苗遇到不利条件及时运 用。而圆盘耙一般用于作物收后的浅耕灭茬,清除和翻埋杂草、绿肥,有时也用圆盘耙耙地代替翻 耕。 2.耱地 耱地也叫盖地、擦地、耢地。是旱地和水地生产中常用的一项表土耕作。耱地主要有平土、碎土 和轻微压土的作用。在干旱地区还能减少地面蒸发,起到保墒的作用。耱地使用的工具是耐磨擦的 荆条、柳条等树枝纺织而成或用木板。耱地作用于土壤深度为3厘米左右。一般耱地与耙地联合作 业,即耙后紧跟耱地,因耙地后南在留有耙沟,丰衣足食地可填平耙沟,平整地面,使表土形成一 层疏松的覆盖层,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保墒,这在干旱地区有重要的意义。播种后耱地能促进种 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有利于吸水发芽出苗。 3.镇压 以重力作用于土壤,其作用为破碎土块,压紧耕层,平整地面和提墒。镇压使用的工具有V型的 镇压器、网型镇压器、圆筒型镇压器。传统的镇压工具有石滚子、石砘子和碌轴等。镇压作用于土 壤的深度一般3—4厘米,如用重型镇压器可达9—10厘米。 镇压是一项良好的技术措施,正确运用均可起到良好的效果。如土壤过松,镇压可使上层土壤紧 实以减少水汽的扩散和水分的损失;冬麦越冬前镇压,可防冻和防旱,保墒冬麦安全越冬播种前镇 压,可增加毛管孔隙,使底层水分上升到表层,供种子发芽利用;播种后镇压,可使种子与土壤紧 密接触,以便吸水发芽和扎根,特别是小粒种子更为重要。但镇压如运用不当,会引起一些不良后 果,如土壤过湿情况下,会使土壤结成硬块,表层形成结皮,因此镇压应掌握土壤的含水量在最适 宜时进行;镇压不宜在盐碱地或含水较多的粘质土上进行,也不宜在砂质土上进行。 4.中耕
中耕也叫耪地、锄地,是在作物生育期间进行的一项表土耕作。中耕有松土、保墒、除草和调节 土温的作用。中耕作用的工具有中耕机、耘锄以及人工操作的手锄和手铲。中耕的次数应按作物种 类和生长状况、田间杂草的多少、土质、灌溉条件的有无而定。一般作物生育期长封行迟、田间杂 草多、土质粘重、盐碱较重或灌溉地,中耕需进行3一4次。中耕的深度应按浅、深、浅的原则。即 在作物苗期根系浅、苗小的时候,中耕应浅,以免伤苗、压苗:作物生育中期,随着根系下扎,苗 子长大,中耕加深有利于根系的发育和松土通气、保墙、除草:到作物接近封行时,根系已向纵深 发展,中耕又要浅,以免伤根。如为宽行距作物还应结合中耕进行培土。 中耕次数不宜太多,否则会造成行间过分疏松,好气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矿质化过程旺盛,造 成养分的非生产性消耗和土壤结构的破坏。在风多地区或坡地上易造成风蚀和水蚀。 5.起垄培土 起垄是某些作物或某些地区特需的一种表土耕作。其作用为块根块茎作物地下部分生长创造深厚 的土层,在高纬度地区(即寒冷地区)有利于提高地温:在某些多雨或低洼地区,可以排水和提高 地温:在水浇地上起垄有利于灌水,使灌水均匀,节约用水。 培土的作用:固定植株,抗风防倒,特别是植株高大的作物及多风地区更为重要。培土可扩大作 物根系活动范围,增加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培土还有利于排水防涝,消灭杂草。 、土壤耕作方法 土壤耕作的各项任务,由于气候、土壤、作物、劳畜力和农机具等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由单一的 耕作措施完成,而往往需要多种耕作措施配合共同完成。这种多种耕作措施组成的,并相互配合的 土壤耕作措施体系,称为土壤耕作方法。其种类从目前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翻耕耕作法、深松耕 作法、把茬耕作法和保护耕作法等。现简要分述如下: (一)翻耕耕作法 翻耕耕作法,简称翻耕法。它是以有壁犁翻耕土壤为基本耕作措施,并配合耙地、耱地、中耕、 镇压等表土耕作措施共同组成的一种耕作方法。其基本组成环节是: 浅耕灭茬→翻耕→耙耱(浅耕、中耕、镇压)→播种→中耕 翻耕法是世界和我国应用历史最长,分布最广的一种耕作方法,所以又称为传统耕作法。近代翻 耕法是从耕层中经常存在有不同性质的上下两层,需要定期改良为理论根据提出来的。例如耕层 中,结构状况是上层环,下层好:有机质含量是上层多,下层少:杂草病虫是上层多,下层少等 等。因此,定期进行翻耕,将上层的土壤翻下去,把下层的土壤翻上来,有利于促进有机质分解, 释放有效养分,从而能够为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创造深厚、肥沃的士壤环境。同时认为,翻耕法所创 造的耕层结构比较疏松,有利于充分接纳水分,通过一系列表土耕作措施,并可以有效地保璃:耕 粑之后形成清洁的地面,能为随后播种创造良好条件。这就是翻耕法长期以来,为什么被广泛采用 的主要理由。翻耕法的基本耕作措施是翻耕,因此它所创造的耕层构造,表面平坦裸蜜,型底层平 板封闭,耕层结构疏松全虚。这样的耕层构造,土壤疏松,容量低,非毛细管孔隙多,通气透水性 能强,所以既有利于雨水下渗,增加土壤贮水量,又有利于好气性微生物活动,促进土壤熟化,提 高士壤有效养分含量。但是,这样的耕层构造,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耕层过于疏松,好气性微生 物活动旺盛,矿质化速度快,土壤有机质消耗大于积累,长此下去,会降低士壤的潜在肥力:二是 土体孔隙大,易引起汽化水蒸发,不利于抗旱保摘,特别是翻得越深,翻的次数越多,跑墒则越严 重:三是缺乏提墒能力,不能协调贮墒与提墒的矛盾,在降水量较少而干旱严重的地区,作物会常 处在缺水状态:四是长时期同一深度的翻耕会使犁底层土壤更加紧密,不仅会影响透水性,妨碍大 量贮水,而且会影响作物根系的伸展,在雨季还易形成阶段性涝害;五是在风蚀、水蚀严重的地 区,疏松的土壤容易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六是作业次数多,能耗大,成本高,效益低
中耕也叫耪地、锄地,是在作物生育期间进行的一项表土耕作。中耕有松土、保墒、除草和调节 土温的作用。中耕作用的工具有中耕机、耘锄以及人工操作的手锄和手铲。中耕的次数应按作物种 类和生长状况、田间杂草的多少、土质、灌溉条件的有无而定。一般作物生育期长封行迟、田间杂 草多、土质粘重、盐碱较重或灌溉地,中耕需进行3—4次。中耕的深度应按浅、深、浅的原则。即 在作物苗期根系浅、苗小的时候,中耕应浅,以免伤苗、压苗;作物生育中期,随着根系下扎,苗 子长大,中耕加深有利于根系的发育和松土通气、保墒、除草;到作物接近封行时,根系已向纵深 发展,中耕又要浅,以免伤根。如为宽行距作物还应结合中耕进行培土。 中耕次数不宜太多,否则会造成行间过分疏松,好气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矿质化过程旺盛,造 成养分的非生产性消耗和土壤结构的破坏。在风多地区或坡地上易造成风蚀和水蚀。 5.起垄培土 起垄是某些作物或某些地区特需的一种表土耕作。其作用为块根块茎作物地下部分生长创造深厚 的土层,在高纬度地区(即寒冷地区)有利于提高地温;在某些多雨或低洼地区,可以排水和提高 地温;在水浇地上起垄有利于灌水,使灌水均匀,节约用水。 培土的作用:固定植株,抗风防倒,特别是植株高大的作物及多风地区更为重要。培土可扩大作 物根系活动范围,增加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培土还有利于排水防涝,消灭杂草。 三、土壤耕作方法 土壤耕作的各项任务,由于气候、土壤、作物、劳畜力和农机具等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由单一的 耕作措施完成,而往往需要多种耕作措施配合共同完成。这种多种耕作措施组成的,并相互配合的 土壤耕作措施体系,称为土壤耕作方法。其种类从目前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翻耕耕作法、深松耕 作法、耙茬耕作法和保护耕作法等。现简要分述如下: (一)翻耕耕作法 翻耕耕作法,简称翻耕法。它是以有壁犁翻耕土壤为基本耕作措施,并配合耙地、耱地、中耕、 镇压等表土耕作措施共同组成的一种耕作方法。其基本组成环节是: 浅耕灭茬→翻耕→耙耱(浅耕、中耕、镇压)→播种→中耕 翻耕法是世界和我国应用历史最长,分布最广的一种耕作方法,所以又称为传统耕作法。近代翻 耕法是从耕层中经常存在有不同性质的上下两层,需要定期改良为理论根据提出来的。例如耕层 中,结构状况是上层环,下层好;有机质含量是上层多,下层少;杂草病虫是上层多,下层少等 等。因此,定期进行翻耕,将上层的土壤翻下去,把下层的土壤翻上来,有利于促进有机质分解, 释放有效养分,从而能够为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创造深厚、肥沃的土壤环境。同时认为,翻耕法所创 造的耕层结构比较疏松,有利于充分接纳水分,通过一系列表土耕作措施,并可以有效地保墒;耕 耙之后形成清洁的地面,能为随后播种创造良好条件。这就是翻耕法长期以来,为什么被广泛采用 的主要理由。翻耕法的基本耕作措施是翻耕,因此它所创造的耕层构造,表面平坦裸露,犁底层平 板封闭,耕层结构疏松全虚。这样的耕层构造,土壤疏松,容量低,非毛细管孔隙多,通气透水性 能强,所以既有利于雨水下渗,增加土壤贮水量,又有利于好气性微生物活动,促进土壤熟化,提 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但是,这样的耕层构造,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耕层过于疏松,好气性微生 物活动旺盛,矿质化速度快,土壤有机质消耗大于积累,长此下去,会降低土壤的潜在肥力;二是 土体孔隙大,易引起汽化水蒸发,不利于抗旱保墒,特别是翻得越深,翻的次数越多,跑墒则越严 重;三是缺乏提墒能力,不能协调贮墒与提墒的矛盾,在降水量较少而干旱严重的地区,作物会常 处在缺水状态;四是长时期同一深度的翻耕会使犁底层土壤更加紧密,不仅会影响透水性,妨碍大 量贮水,而且会影响作物根系的伸展,在雨季还易形成阶段性涝害;五是在风蚀、水蚀严重的地 区,疏松的土壤容易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六是作业次数多,能耗大,成本高,效益低
由此可见,长期以来沿用的传统的翻耕法既有利,又有弊,所以不能不分地区,不分土壤,不分 茬口到处乱用。特别在早地上应用,还值得研究。 (二)深松耕作法 深松耕作法,简称深松法。它是以无壁犁或凿式犁、铲式犁深松土壤为基本耕作措施,并配合耙 地、耱地、镇压和中耕等表土耕作措施共同组成的一种耕作方法。休闲地深松法的基本组成环节 是: 浅耕来荐·深松·把耱(中耕)·播种·中耕 深松耕作法是最早是苏联马尔采夫提出的。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研究的深松法与马尔采夫的深松 法不同,它是一种新的有创造性的深松法。 马尔采夫深松法是应用无壁型,在全年休闲的耕地上讲行全面深松,为以后3一4年采用把荐耕法 奠定基础,是马尔采夫土壤耕作制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 我国东北地区研究的深松法,是针对翻耕法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它是在深松机上安装] 一2层大小不同的深松产,分层深松,不乱土层,日不全面深松,而是间隔深松,耕后造成纵向“虚 实并存“的耕层结构。这样的耕层结构:一是能协调耕层中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耕层中“虚”的 部位,通气好,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有利于分解有机物质为作物能吸收的矿质养分,有效养分 含量高:“实“的部位通气性差,土壤的微生物在嫌气条件下,能将土壤中的有机质转变成土壤腐殖 质,提高土壤在潜在肥力,从而使释放养分与保存养分的矛盾得到统一。二是能协调蓄水与供水的 矛盾。耕层中“虚“的部位,表面粗糙,犁底层被打破,因之透水性能好,能充分接纳降雨,大量贮 水,并将过多的水分产藏于深层:“实“的部位,土壤紧密,保水性能强,且有利于提痛、供水,所 以人既抗早又抗涝,使蓄水与供水的矛盾得到统一。三是作物残茬留在地面,既有增强土壤的贮水 保墒性能,又能保护地面,避免风蚀、水蚀,保持水士。据东北地区多年试验,深松法与翻耕法比 较,粮豆平均增产10一20%,菜甜、马铃薯增产20一30%,水稻增产10一20% (三)旋耕耕作法 旋耕耕作法,简称旋耕法。它是利用旋耕机旋耕,并配合其它表土耕作措施所组成的一种耕作方 法。这种耕作法的主要特点是不翻土,只混土,并且有较强的碎土和松土作用。一般旋耕10厘米左 右。耕后土壤松散而平坦,可不用或少用其它表土耕作措施,一次即可完成种子床的准备工作。旋 耕法创造的是表层松,下层紧的耕层构造,表层一般厚约10厘米左右。由于旋耕法的作业次数少, 所以效率高,成本低。 旋耕法因有较强的碎土作用,故适用于需要碎土的地块,如水田、沼泽地和泥炭地等。稻田土壤 一般粘重,湿墒耕作是很普遍的现象,如用有壁犁翻耕,易形成泥条大土块,为播种带来极大困 难。但是若用旋耕机就可达到较好的碎土目的。 此外,旋耕法在灌溉地上应用,能为夏、秋播种准备好种子床,受到群众欢迎。例如小麦收获后 复种玉米,或玉米收获后回种小麦,利用旋耕机旋耕,地面平坦、土块少,播种质量高,速度快, 不误农时。 (四)耙茬耕作法 耙茬耕作法,是利用圆盘耙耙地,并配合其它表士耕作措施组成的一种耕作方法。这种耕作法的 主要特点也是不翻土,只混土,并具有较强的碎土和松土作用。一般耙深10厘米左右。耙后土壤松 散而平坦,只用耱地等耕作措施,就可为播种作好准备。它创造的耕层也是上层松、下层紧的结 构。 耙茬耕法可应用于前面有翻耕或深松基础的地块之上,与上述耕法交替运用,也可短时期地多年 连续采用。粑茬耕法由于减少了翻耕措施,作业程序减少,在粑茬地上进行播种、喷药、收获等效
由此可见,长期以来沿用的传统的翻耕法既有利,又有弊,所以不能不分地区,不分土壤,不分 茬口到处乱用。特别在旱地上应用,还值得研究。 (二)深松耕作法 深松耕作法,简称深松法。它是以无壁犁或凿式犁、铲式犁深松土壤为基本耕作措施,并配合耙 地、耱地、镇压和中耕等表土耕作措施共同组成的一种耕作方法。休闲地深松法的基本组成环节 是: 浅耕来茬→深松→耙耱(中耕)→播种→中耕 深松耕作法是最早是苏联马尔采夫提出的。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研究的深松法与马尔采夫的深松 法不同,它是一种新的有创造性的深松法。 马尔采夫深松法是应用无壁犁,在全年休闲的耕地上进行全面深松,为以后3—4年采用耙茬耕法 奠定基础,是马尔采夫土壤耕作制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 我国东北地区研究的深松法,是针对翻耕法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它是在深松机上安装1 —2层大小不同的深松铲,分层深松,不乱土层,且不全面深松,而是间隔深松,耕后造成纵向"虚 实并存"的耕层结构。这样的耕层结构:一是能协调耕层中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耕层中"虚"的 部位,通气好,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有利于分解有机物质为作物能吸收的矿质养分,有效养分 含量高;"实"的部位通气性差,土壤的微生物在嫌气条件下,能将土壤中的有机质转变成土壤腐殖 质,提高土壤在潜在肥力,从而使释放养分与保存养分的矛盾得到统一。二是能协调蓄水与供水的 矛盾。耕层中"虚"的部位,表面粗糙,犁底层被打破,因之透水性能好,能充分接纳降雨,大量贮 水,并将过多的水分贮藏于深层;"实"的部位,土壤紧密,保水性能强,且有利于提墒、供水,所 以人既抗旱又抗涝,使蓄水与供水的矛盾得到统一。三是作物残茬留在地面,既有增强土壤的贮水 保墒性能,又能保护地面,避免风蚀、水蚀,保持水土。据东北地区多年试验,深松法与翻耕法比 较,粮豆平均增产10—20%,菜甜、马铃薯增产20—30%,水稻增产10—20%。 (三)旋耕耕作法 旋耕耕作法,简称旋耕法。它是利用旋耕机旋耕,并配合其它表土耕作措施所组成的一种耕作方 法。这种耕作法的主要特点是不翻土,只混土,并且有较强的碎土和松土作用。一般旋耕10厘米左 右。耕后土壤松散而平坦,可不用或少用其它表土耕作措施,一次即可完成种子床的准备工作。旋 耕法创造的是表层松,下层紧的耕层构造,表层一般厚约10厘米左右。由于旋耕法的作业次数少, 所以效率高,成本低。 旋耕法因有较强的碎土作用,故适用于需要碎土的地块,如水田、沼泽地和泥炭地等。稻田土壤 一般粘重,湿墒耕作是很普遍的现象,如用有壁犁翻耕,易形成泥条大土块,为播种带来极大困 难。但是若用旋耕机就可达到较好的碎土目的。 此外,旋耕法在灌溉地上应用,能为夏、秋播种准备好种子床,受到群众欢迎。例如小麦收获后 复种玉米,或玉米收获后回种小麦,利用旋耕机旋耕,地面平坦、土块少,播种质量高,速度快, 不误农时。 (四)耙茬耕作法 耙茬耕作法,是利用圆盘耙耙地,并配合其它表土耕作措施组成的一种耕作方法。这种耕作法的 主要特点也是不翻土,只混土,并具有较强的碎土和松土作用。一般耙深10厘米左右。耙后土壤松 散而平坦,只用耱地等耕作措施,就可为播种作好准备。它创造的耕层也是上层松、下层紧的结 构。 耙茬耕法可应用于前面有翻耕或深松基础的地块之上,与上述耕法交替运用,也可短时期地多年 连续采用。耙茬耕法由于减少了翻耕措施,作业程序减少,在耙茬地上进行播种、喷药、收获等效
果亦高,所以能耗少,成本降低,同时对减轻风蚀、水蚀,保护土壤也有良好的作用。 (五)少耕和免耕法 在农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劳动人民根据生产的要求,创造了犁、耙、镇压器、耱、锄和中耕材 等一套土壤耕作机械。通常把利用犁耕翻土壤以及相应的表土耕作措施称之为传统耕作或常规耕 作,这种耕作方法长期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人口的增多,要更多的土地栽 培农作物,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因而大量开垦土地,破坏了天然植被,再加上不合理的利用传 统耕作方法,致使水蚀越来越业重,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认同传统耕作给生产 带来益处的同时也看到了其不良影响的一面。从五十年代起,各国开始进行减少耕作环节和耕作次 数的少耕试验和实践,形成少耕法。随着各种除草剂的研制成功,免耕技术体系也逐渐趋于完善 目前,少耕、免耕已成为一套新的土壤管理技术体系,被广泛应用,面积逐步扩大。 在我国农业生产上,很早就有少耕和免耕的应用。如甘肃省的砂田栽培法就是免耕的例子,华北 地区“铁茬“播种、南方小麦“板田“播种、东北地区的扣种等都是少耕法的例子。近年来少耕和免耕 在东北、华北、西北的干早地区以及南方的水稻田都有较大面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并取得了较 好的效果。 1.少耕、免耕的概念及原理 少耕是与传统耕作方法相比,土壤耕作项目和次数尽量减少到作物生产上需要的最低限度,或 次完成多种耕作作业,并尽可能避免对土壤的破坏。在国外,少耕的形式多种多样:耕播法为只耕 播不进行松土、平土和镇压等表土作业,使地表保持粗糙状态即可播种:轮迹播种法为前台拖拉机 牵引圆盘犁耕地后,后台拖拉机随即用特制播种机播种,播种机后面的胶镇压播种行,留下轮迹镇 压沟,以减轻风蚀:松土播种法是用凿形或其它松土器进行松土,然后播种:带状播种法是把土壤 耕作面局限在播种行内,行内土壤不进行土壤耕作,残茬遗留在播行中间。 免耕法即在前作收区获后,不进行任何土壤耕作,后作直接播种在茬地上,于播种前或作物生育 期间喷洒化学除草剂、除虫剂、杀菌剂和液体化学肥料的一种耕作法。 免耕的基本原理为:①采用生物措施代替土壤耕作。利用作物残茬覆盖地面,避免雨水直接打击 土壤破坏土壤结构,截拦径流,防止水蚀和风蚀:依靠作物根系下扎和蚯蚓等活动使用土壤通透, 即利用作物代替土壤耕作来维持一定的耕层构造,并促进有机质的积累和水稳性团粒的形成。②采 用化学措施和其它新技术代替土壤耕作。利用化学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代替耕作除草、防病虫 等作用:采用喷灌、埋管滴灌等可免除破坏土壤表层结构和引起水土流失。③采用先进的机具代替 传统耕作的农具和耕作措施。利用免耕播种机代替传统犁、耙、耱、镇压、播种等多种农具和作 用,实行一机或一次完成多项作业。如用特制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播种行内的灭茬、播种、施 肥、施药、镇压等操作,减少农机具进地次数,减轻对土壤的破坏,节约能源的消耗。 2.少耕、免耕的应用条件和效果 少耕、免耕法是有条件和地区限制一种耕法,在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其效果不同。据美国俄 州采用玉米免耕试验表明,在冲积壤土上,免耕优于翻耕,而在排水不良,通透性较差的粘士,免 耕效果则较差。日本、英国等试验也得出类似结果。 国外大量式验和实践表明,少耕、免耕在半干早地区、坡地以及士瑶侵地地区效果最好。在湿润 地区或气候稍好的年份,免耕与传统耕作法相近,只有在干旱年份表现增产。 我国从70年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少耕和免耕试验和实践,所取得的大量资料与国外结果相 似,也是在斜坡地、风沙地、轻松土壤上效果好。 综上所述,少耕和免耕不是不考虑条件和地区,也不是简单的减少耕作项目、次数或免除耕作, 而是多种先进技术综合运用的结果。它是一项在经济上和环境上表现出优越性的技术,也是一项需
果亦高,所以能耗少,成本降低,同时对减轻风蚀、水蚀,保护土壤也有良好的作用。 (五)少耕和免耕法 在农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劳动人民根据生产的要求,创造了犁、耙、镇压器、耱、锄和中耕机 等一套土壤耕作机械。通常把利用犁耕翻土壤以及相应的表土耕作措施称之为传统耕作或常规耕 作,这种耕作方法长期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人口的增多,要更多的土地栽 培农作物,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因而大量开垦土地,破坏了天然植被,再加上不合理的利用传 统耕作方法,致使水蚀越来越严重,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认同传统耕作给生产 带来益处的同时也看到了其不良影响的一面。从五十年代起,各国开始进行减少耕作环节和耕作次 数的少耕试验和实践,形成少耕法。随着各种除草剂的研制成功,免耕技术体系也逐渐趋于完善。 目前,少耕、免耕已成为一套新的土壤管理技术体系,被广泛应用,面积逐步扩大。 在我国农业生产上,很早就有少耕和免耕的应用。如甘肃省的砂田栽培法就是免耕的例子,华北 地区"铁茬"播种、南方小麦"板田"播种、东北地区的扣种等都是少耕法的例子。近年来少耕和免耕 在东北、华北、西北的干旱地区以及南方的水稻田都有较大面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并取得了较 好的效果。 1.少耕、免耕的概念及原理 少耕是与传统耕作方法相比,土壤耕作项目和次数尽量减少到作物生产上需要的最低限度,或一 次完成多种耕作作业,并尽可能避免对土壤的破坏。在国外,少耕的形式多种多样;耕播法为只耕 播不进行松土、平土和镇压等表土作业,使地表保持粗糙状态即可播种;轮迹播种法为前台拖拉机 牵引圆盘犁耕地后,后台拖拉机随即用特制播种机播种,播种机后面的胶镇压播种行,留下轮迹镇 压沟,以减轻风蚀;松土播种法是用凿形或其它松土器进行松土,然后播种;带状播种法是把土壤 耕作面局限在播种行内,行内土壤不进行土壤耕作,残茬遗留在播行中间。 免耕法即在前作收区获后,不进行任何土壤耕作,后作直接播种在茬地上,于播种前或作物生育 期间喷洒化学除草剂、除虫剂、杀菌剂和液体化学肥料的一种耕作法。 免耕的基本原理为:①采用生物措施代替土壤耕作。利用作物残茬覆盖地面,避免雨水直接打击 土壤破坏土壤结构,截拦径流,防止水蚀和风蚀;依靠作物根系下扎和蚯蚓等活动使用土壤通透, 即利用作物代替土壤耕作来维持一定的耕层构造,并促进有机质的积累和水稳性团粒的形成。②采 用化学措施和其它新技术代替土壤耕作。利用化学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代替耕作除草、防病虫 等作用;采用喷灌、埋管滴灌等可免除破坏土壤表层结构和引起水土流失。③采用先进的机具代替 传统耕作的农具和耕作措施。利用免耕播种机代替传统犁、耙、耱、镇压、播种等多种农具和作 用,实行一机或一次完成多项作业。如用特制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播种行内的灭茬、播种、施 肥、施药、镇压等操作,减少农机具进地次数,减轻对土壤的破坏,节约能源的消耗。 2.少耕、免耕的应用条件和效果 少耕、免耕法是有条件和地区限制一种耕法,在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其效果不同。据美国俄 州采用玉米免耕试验表明,在冲积壤土上,免耕优于翻耕,而在排水不良,通透性较差的粘土,免 耕效果则较差。日本、英国等试验也得出类似结果。 国外大量试验和实践表明,少耕、免耕在半干旱地区、坡地以及土壤侵蚀地区效果最好。在湿润 地区或气候稍好的年份,免耕与传统耕作法相近,只有在干旱年份表现增产。 我国从70年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少耕和免耕试验和实践,所取得的大量资料与国外结果相 似,也是在斜坡地、风沙地、轻松土壤上效果好。 综上所述,少耕和免耕不是不考虑条件和地区,也不是简单的减少耕作项目、次数或免除耕作, 而是多种先进技术综合运用的结果。它是一项在经济上和环境上表现出优越性的技术,也是一项需
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技术。应根据我国的具体条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少耕和免耕技术体系。 3.少耕、免耕的优点和存在问题 (1)少耕和免耕的优点由于地面有残茬、秸秆覆盖,土壤少耕或不耕,土壤结构不受破坏,水 蚀和风蚀明显减轻。同时,秸秆覆盖有利于蓄水,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有利于有机质的积 累,有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并节省能源和资金,节约劳力,降低生产成本。 (2)少耕和免耕存在问题由于地面有覆盖物,地温较低,导致作物播种、出苗推迟。作物残茬 及其伴生性杂草残留地面,给病虫害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易造成病虫的繁殖和蔓延。因地表有 机物质含量较高,在分解过程中易产生对作物根系生育有抑制和毒害的物质,造成作物根系生产不 良,又因现有化学除草剂灭草范围还不宽,特别是多年生杂草的防除,还未解决,而且残效期较 长,有一定残毒,对农产品品质提高不利。此外,还有农机具配套、有机肥施用等问题仍需进一步 研究和解决。 四、土壤耕作制 (一)土壤耕作制的概念及拟定的原则 1.土壤耕作制的概念 土壤耕作制是指一定地区与轮作方式相适应的由若干土壤耕作方法所组成的土壤耕作技术体系。 一个生产单位或地区为了农作物的全面持续增产,必须要与当地种植制度相应的一整套土壤耕作体 系,以调整土壤耕层构造,改善土壤肥力条件调节土壤肥力因素,并与其它培肥措施紧密结合,提 高土壤肥力,以保证作物稳产高产。土壤耕作制是正确实施种植制度的基础和保证。 2.拟定土壤耕作的原则 (1)要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在制定土壤耕作制时,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做到趋利 避害,调节好气候、作物、土壤之间的矛盾。例如在垣地区或干旱季节土壤耕作应以蓄水保墙为 主:多雨地区或多雨季节,特别是低洼低,土壤耕作应以排水防涝为主:地势倾斜、坡度较大的和 缺乏覆盖的土壤易受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耕作应考虑水土保持,采取等高横坡和留茬耕 作等措施:在风蚀严重地区,土壤耕作应注意创造粗糙的表土层,减少耕作次数或留茬覆盖,减弱 土壤风蚀 不同土壤类型,其物理、化学、生物性状、土壤肥力和宜耕性均不相同,采取的土壤耕作措施相 应也有所差异。如疏松的砂士,耕后可轻耙或不耙,而粘重土,耕作困难,耕后易产生大土块,应 掌握宜耕期进行并结合粑地碎土:耕层厚的肥田应深耕,对瘠薄的瘦田应浅耕;在盐碱地上应以防 止盐分为主采取相应的土壤耕作措施。总之,制定土壤耕作要做到因地、因土制宜。 (2)要符合种植制度要求不同熟制,不同种植方式,所形成的轮作制,由于组成作物不同和茬 口特性的差异,对土壤要求也不相同。因此采用的土壤耕作措施也不一样。如小麦等密播禾谷类作 物根系穿透力较强,在较紧实的土壤中也能获得高产,而大豆、棉花等幼苗顶土能力弱,要求疏松 的耕作层;花生和块根块茎作物,因结荚和结薯部位在地下,也需要疏松深厚的耕作层,通常应采 用深耕、平粑、起垄等措施。 一些高杆宽行距作物,要求深耕和多次中耕培土,以疏松土壤,增厚 土层和消灭杂草。水稻对耕层的要求与旱作物不同,它对土壤的通气性要求不严格,但要求土壤不 漏水、不漏肥和易于排水,需采取干耕和水耕相结合。而亓作物则要求土壤通气良好、土层深厚、 地面平整无大土块且土壤的蓄水保墒性能好,因此需采用深耕、耙耱、镇压等措施。在有复种的情 况下,由于前后茬衔接较紧,一般采取把茬播种。总之,要根据种植制度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深 耕或浅耕、耕作次数以及表土漆的配合。 (3)要与施肥、灌溉等配合施用有机肥料应与翻耕相结合,有助于农肥还田提高肥效。施用面 把和追肥要与把地、中耕培土相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肥效和摩免严料流失。在灌溉地区,土壤耕
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技术。应根据我国的具体条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少耕和免耕技术体系。 3.少耕、免耕的优点和存在问题 (1)少耕和免耕的优点 由于地面有残茬、秸秆覆盖,土壤少耕或不耕,土壤结构不受破坏,水 蚀和风蚀明显减轻。同时,秸秆覆盖有利于蓄水,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有利于有机质的积 累,有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并节省能源和资金,节约劳力,降低生产成本。 (2)少耕和免耕存在问题 由于地面有覆盖物,地温较低,导致作物播种、出苗推迟。作物残茬 及其伴生性杂草残留地面,给病虫害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易造成病虫的繁殖和蔓延。因地表有 机物质含量较高,在分解过程中易产生对作物根系生育有抑制和毒害的物质,造成作物根系生产不 良,又因现有化学除草剂灭草范围还不宽,特别是多年生杂草的防除,还未解决,而且残效期较 长,有一定残毒,对农产品品质提高不利。此外,还有农机具配套、有机肥施用等问题仍需进一步 研究和解决。 四、土壤耕作制 (一)土壤耕作制的概念及拟定的原则 1.土壤耕作制的概念 土壤耕作制是指一定地区与轮作方式相适应的由若干土壤耕作方法所组成的土壤耕作技术体系。 一个生产单位或地区为了农作物的全面持续增产,必须要与当地种植制度相应的一整套土壤耕作体 系,以调整土壤耕层构造,改善土壤肥力条件调节土壤肥力因素,并与其它培肥措施紧密结合,提 高土壤肥力,以保证作物稳产高产。土壤耕作制是正确实施种植制度的基础和保证。 2.拟定土壤耕作的原则 (1)要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 在制定土壤耕作制时,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做到趋利 避害,调节好气候、作物、土壤之间的矛盾。例如在垣地区或干旱季节土壤耕作应以蓄水保墒为 主;多雨地区或多雨季节,特别是低洼低,土壤耕作应以排水防涝为主;地势倾斜、坡度较大的和 缺乏覆盖的土壤易受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耕作应考虑水土保持,采取等高横坡和留茬耕 作等措施;在风蚀严重地区,土壤耕作应注意创造粗糙的表土层,减少耕作次数或留茬覆盖,减弱 土壤风蚀。 不同土壤类型,其物理、化学、生物性状、土壤肥力和宜耕性均不相同,采取的土壤耕作措施相 应也有所差异。如疏松的砂土,耕后可轻耙或不耙,而粘重土,耕作困难,耕后易产生大土块,应 掌握宜耕期进行并结合耙地碎土;耕层厚的肥田应深耕,对瘠薄的瘦田应浅耕;在盐碱地上应以防 止盐分为主采取相应的土壤耕作措施。总之,制定土壤耕作要做到因地、因土制宜。 (2)要符合种植制度要求 不同熟制,不同种植方式,所形成的轮作制,由于组成作物不同和茬 口特性的差异,对土壤要求也不相同。因此采用的土壤耕作措施也不一样。如小麦等密播禾谷类作 物根系穿透力较强,在较紧实的土壤中也能获得高产,而大豆、棉花等幼苗顶土能力弱,要求疏松 的耕作层;花生和块根块茎作物,因结荚和结薯部位在地下,也需要疏松深厚的耕作层,通常应采 用深耕、平耙、起垄等措施。一些高杆宽行距作物,要求深耕和多次中耕培土,以疏松土壤,增厚 土层和消灭杂草。水稻对耕层的要求与旱作物不同,它对土壤的通气性要求不严格,但要求土壤不 漏水、不漏肥和易于排水,需采取干耕和水耕相结合。而亓作物则要求土壤通气良好、土层深厚、 地面平整无大土块且土壤的蓄水保墒性能好,因此需采用深耕、耙耱、镇压等措施。在有复种的情 况下,由于前后茬衔接较紧,一般采取耙茬播种。总之,要根据种植制度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深 耕或浅耕、耕作次数以及表土溱的配合。 (3)要与施肥、灌溉等配合 施用有机肥料应与翻耕相结合,有助于农肥还田提高肥效。施用面 肥和追肥要与耙地、中耕培土相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肥效和避免肥料流失。在灌溉地区,土壤耕
作要达到高度平整,便于排灌。同时灌后要及时松土,以增加土壤通气并防止水分蒸发。 (4)要照顾全面远近结合拟定土壤耕作制,既要立足于当前,也要照顾整体。如北方小麦产区 土壤实行翻耕夏闲蓄存雨水,是为了下茬小麦高产,有“伏雨春用“的士壤水分基础。显然,轮作期 间的一些士壤耕作措施,不一定完全是为了当季的需要,而是为了整体产生的需要。因此,只有全 面考虑,才能发挥土壤耕作在培肥土壤,提高作物产量的作用。 (5)要提高工效讲究效益在农业生产中,土壤耕作费用所占的比例最大,其中尤以翻耕及其辅 助作业耗费更大。因此,制定土壤制作的每项作业,准确性要高,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预算,尽量 免去无效作业项目,以便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二)北方各地的土壤耕作制 1.华北地区的士壤耕作制 华北地区属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匀,夏季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一70%,春季降 水特少,影响春播和作物苗期生长。所以土壤耕作制应以蓄水保墒为中心。 华北地区种植制度主要有一年一熟、二年三熟和一年两熟类型。与这三种类型相适应的土壤耕作 制各不同。 (1)一年一熟的土壤耕作制一年一熟的作物有玉米、谷子、大豆、甘薯、高梁、棉花、花生、 水稻和小麦等。按其播种时期可分为春播和秋播,按土壤水分特点可分为早地、水浇地和水田。 旱地春播作物土壤耕作制的主要任务是保墒、埋肥、除草防病虫,为作物播种出苗和以后生长发 育创造适宜的土壤条件。土壤耕作包括秋季的浅耕灭茬、深秋耕以及耕后的粑耱。秋深耕要早,保 证耕翻质量。如果秋耕质量差,形成大坷垃,应于土壤冻融后进行镇压,次年春季进行顶凌耙太保 墒。在土壤耕层过暄或缺璃的地块,可进行镇压和耙耱。作物播种后覆土镇压,作物出苗后,根据 情况进行3一4次中耕培土 旱地秋播作物土壤耕作制的主要任务是蓄纳伏雨、消灭杂草、保墒收墒,为播种出苗创造条件。 土壤耕作包括夏季麦收后及时进行浅耕灭茬灭草,接纳雨水。根据土壤及雨水情况播耕二、三次, 深度由浅到深再到浅,播种前粑耱保墒,适时播种,播后覆土镇压。次年春季小麦返青至拔节进行 中耕。 一年一熟水浇地春播作物土壤耕作制的主要任务是秋季土壤耕作不强调耕前的浅耕灭茬和耕后耙 藉,只要求秋耕,时间可早可晚,耕后晒垡。如果冬灌的地块,次年春季需顶凌粑耱保墒。如果未 冬灌的地块,要求春季尽可能早灌水,待土壤水分适当时,浅耕粑耱保墒,等待春播。以后土壤耕 作措施与早地相同。 华北地区水田多处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灌溉条件好的盐碱地和低洼地,土壤较粘。土壤耕 作制的主要任务是为水稻生长发育创造深厚、松软、平整的耕作层,同时消灭或减少病虫害的危 害,便于播种、插秧和灌排。耕作措施包括秋季耕播晒垄,次年春季垡,次年春季干耙或旋耕, 般春季灌水后耙一到两次,最后刮平田面,使士壤松软田面平整,为插秧创造适宜条件 (2)一年两熟水浇地土壤耕作制北方一年两熟一般多为秋播冬小麦和夏播玉米。秋播作物的土 壤耕作为夏播作物收后,立即灌水、施肥,进行深秋耕,耕后紧接着耙耱平整地面,踏实耕层进行 播种。播后进行耱地以利出苗,出苗前进行做畦,便于灌水。次年春季项凌中耕两次,以提高地 温。夏播作物的土壤耕作是在小麦收割后,在较短的时间内争取早播。一般不进行深耕地,仅浅耕 或耙耱后立即播种、播后镇压,以利出苗。近年来在麦收后采用旋耕,耕后即可播种,播后耱地 作物生育期中耕三次。 稻麦两熟地的土壤耕作制与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水浇地的土壤耕作制基本相同。由于种植水稻,经 常灌水,稻后种麦,形成水旱交替,土壤耕作制的特点是:水稻收后接种小麦,间隔时间很短,稻
作要达到高度平整,便于排灌。同时灌后要及时松土,以增加土壤通气并防止水分蒸发。 (4)要照顾全面远近结合 拟定土壤耕作制,既要立足于当前,也要照顾整体。如北方小麦产区 土壤实行翻耕夏闲蓄存雨水,是为了下茬小麦高产,有"伏雨春用"的土壤水分基础。显然,轮作期 间的一些土壤耕作措施,不一定完全是为了当季的需要,而是为了整体产生的需要。因此,只有全 面考虑,才能发挥土壤耕作在培肥土壤,提高作物产量的作用。 (5)要提高工效讲究效益 在农业生产中,土壤耕作费用所占的比例最大,其中尤以翻耕及其辅 助作业耗费更大。因此,制定土壤制作的每项作业,准确性要高,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预算,尽量 免去无效作业项目,以便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二)北方各地的土壤耕作制 1.华北地区的土壤耕作制 华北地区属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匀,夏季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春季降 水特少,影响春播和作物苗期生长。所以土壤耕作制应以蓄水保墒为中心。 华北地区种植制度主要有一年一熟、二年三熟和一年两熟类型。与这三种类型相适应的土壤耕作 制各不同。 (1)一年一熟的土壤耕作制 一年一熟的作物有玉米、谷子、大豆、甘薯、高梁、棉花、花生、 水稻和小麦等。按其播种时期可分为春播和秋播,按土壤水分特点可分为旱地、水浇地和水田。 旱地春播作物土壤耕作制的主要任务是保墒、埋肥、除草防病虫,为作物播种出苗和以后生长发 育创造适宜的土壤条件。土壤耕作包括秋季的浅耕灭茬、深秋耕以及耕后的耙耱。秋深耕要早,保 证耕翻质量。如果秋耕质量差,形成大坷垃,应于土壤冻融后进行镇压,次年春季进行顶凌耙太保 墒。在土壤耕层过暄或缺墒的地块,可进行镇压和耙耱。作物播种后覆土镇压,作物出苗后,根据 情况进行3—4次中耕培土。 旱地秋播作物土壤耕作制的主要任务是蓄纳伏雨、消灭杂草、保墒收墒,为播种出苗创造条件。 土壤耕作包括夏季麦收后及时进行浅耕灭茬灭草,接纳雨水。根据土壤及雨水情况播耕二、三次, 深度由浅到深再到浅,播种前耙耱保墒,适时播种,播后覆土镇压。次年春季小麦返青至拔节进行 中耕。 一年一熟水浇地春播作物土壤耕作制的主要任务是秋季土壤耕作不强调耕前的浅耕灭茬和耕后耙 耱,只要求秋耕,时间可早可晚,耕后晒垡。如果冬灌的地块,次年春季需顶凌耙耱保墒。如果未 冬灌的地块,要求春季尽可能早灌水,待土壤水分适当时,浅耕耙耱保墒,等待春播。以后土壤耕 作措施与旱地相同。 华北地区水田多处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灌溉条件好的盐碱地和低洼地,土壤较粘。土壤耕 作制的主要任务是为水稻生长发育创造深厚、松软、平整的耕作层,同时消灭或减少病虫害的危 害,便于播种、插秧和灌排。耕作措施包括秋季耕播晒垄,次年春季垡,次年春季干耙或旋耕,一 般春季灌水后耙一到两次,最后刮平田面,使土壤松软田面平整,为插秧创造适宜条件。 (2)一年两熟水浇地土壤耕作制 北方一年两熟一般多为秋播冬小麦和夏播玉米。秋播作物的土 壤耕作为夏播作物收后,立即灌水、施肥,进行深秋耕,耕后紧接着耙耱平整地面,踏实耕层进行 播种。播后进行耱地以利出苗,出苗前进行做畦,便于灌水。次年春季顶凌中耕两次,以提高地 温。夏播作物的土壤耕作是在小麦收割后,在较短的时间内争取早播。一般不进行深耕地,仅浅耕 或耙耱后立即播种、播后镇压,以利出苗。近年来在麦收后采用旋耕,耕后即可播种,播后耱地, 作物生育期中耕三次。 稻麦两熟地的土壤耕作制与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水浇地的土壤耕作制基本相同。由于种植水稻,经 常灌水,稻后种麦,形成水旱交替,土壤耕作制的特点是:水稻收后接种小麦,间隔时间很短,稻
田土壤粘重、含水量高、地温较低,因此,水稻应适时停水,使稻收后土壤墒情适于耕,具体耕作 措施为旋耕耙耱整平地面。小麦播后土壤耕作与早地相同。稻田的土壤耕作是在麦收后进行旋耕, 然后做洼、灌水,泡一、二小时后,水耙两遍,将土粑平并成泥糊状,防止漏水,再刮平田面,然 后插秧。水稻生育期间,主要是保水,不必耕作。 2.东北地区的土壤耕作制 东北地区气候冷凉,生育季节短,约为90一160天,年降水量一般在500毫米左右,夏季雨量较为 集中,熟制为一年一熟,该区盛行以提高地温、防止冷寒和防早的垄作耕种法。。田间常年保持垄 形,作物播种在垄上。华作耕种法的士壤耕作措施一般与播种相结合。玉米、大豆等采用和种方 法,高梁、谷子、春小麦等采用耕种方法。扣种是用两面播土的犁,从旧垄台中央向两面翻土,形 成新垄,在垄项播种覆土后再镇压一次。在作物生育期进行铲梢疏松表土,达到除草透气保璃提温 的作用。 黑龙江省在垄作耕种法和传统翻耕法的基础上,创造了深松耕种法。以凿形犁、深松铲等代替 犁。此耕法吸取了传统翻耕法和垄作耕法的优点,抛弃了它们的缺点。深松耕法为间隔深松,创造 纵向虚实并存的耕层构造。可根据气候特点、作物高产的要求、土壤类型及地形部位等确定虚实部 位和比例。深松耕法方法多样,机动灵活,在各种条件下都可使用 3,西北地区的士展耕作制 西北地区气候冷凉,雨量较少,多属干旱半干旱地区。除少部分灌溉农田外,其余均为旱地耕 作。如陕西旱作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甘肃占80%。因此,旱地农业土壤耕作制是西北地区是最 主要的土壤耕作制。 旱地农业区年降水量在350一600毫米,又无灌溉条件,蓄水保墒是土壤耕作制的主要任务。西北 多为一年一熟,少数地区可一年两熟。由于前茬作物收获时间的不同,旱地土壤耕作又分为夏茬地 土壤耕作制和秋茬地土壤耕作制。 (1)夏茬地士壤耕作制夏茬作物主要有冬小麦、春小麦、青稞、大麦、油菜、豌豆等,大多在 六月到七月收获,保证农作物生育期间的需要。土壤耕作环节有:夏茬作物收后立即浅耕灭茬,接 着进行深伏耕,伏耕越早效果赵好,有”伏里深耕田、塞过水浇园“的说法。伏耕后立垡晒土熟化土 壤,以后耙耱保墒,播种冬小麦,播后耱地,冬前镇压。如播种春作物于次年春季进行顶凌耙地、 镇压,播后耱地 (2)秋茬地土壤耕作制主要秋茬作物有玉米、高梁、谷子、糜子、大豆、马铃薯等,秋收作物 收后有少部分种回茬冬麦、冬豌豆,大部分为冬闲地,其主要任务是蓄积秋冬雨雪,减少蒸发,保 证来年春季及时播种、出苗。土壤耕作环节主要有:秋作物收后深秋耕,耕后及时耙耱、镇压。如 播回茬冬麦,需适时播种,如为冬闲则镇压后过冬,次年春季顶凌粑地,以后根据情况采取表土耕 作措施,如降雨或土壤板结应及时耙耱:如土壤过于疏松,可镇压一次然后播种:在作物生育期 般进行2一3次中耕。 一年两熟地区和灌溉农业区的土壤耕作制与华北地区的基本相同。灌溉农业区土壤耕作制除完成 般的任务外,最突出的任务就是为作物生育创造一个疏松、平整、无板结和保水性强的耕作层。 第二节土壤培肥制 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非闭合性(开放性)的生态系统。即在农作物生产的过程中,随着农作物收 获及农产品的外运,大量的被农作物从环境吸取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便脱离原生态系统。因此,如果 不把每年随农产品而从田中拿走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归还给农田,那么农田土壤肥力必将逐年下降, 产量也必将逐年降低。所谓土壤培肥制,就是根据一定的轮作方式,按照作物的要求和各种茬口的 特点,对施用肥料的种类、数量、方式等作出的整体安排。在时间上,它是从每个轮作周期出发
田土壤粘重、含水量高、地温较低,因此,水稻应适时停水,使稻收后土壤墒情适于耕,具体耕作 措施为旋耕耙耱整平地面。小麦播后土壤耕作与旱地相同。稻田的土壤耕作是在麦收后进行旋耕, 然后做洼、灌水,泡一、二小时后,水耙两遍,将土耙平并成泥糊状,防止漏水,再刮平田面,然 后插秧。水稻生育期间,主要是保水,不必耕作。 2.东北地区的土壤耕作制 东北地区气候冷凉,生育季节短,约为90—160天,年降水量一般在500毫米左右,夏季雨量较为 集中,熟制为一年一熟,该区盛行以提高地温、防止冷寒和防旱的垄作耕种法。。田间常年保持垄 形,作物播种在垄上。垄作耕种法的土壤耕作措施一般与播种相结合。玉米、大豆等采用扣种方 法,高梁、谷子、春小麦等采用耕种方法。扣种是用两面播土的犁,从旧垄台中央向两面翻土,形 成新垄,在垄顶播种覆土后再镇压一次。在作物生育期进行铲耥疏松表土,达到除草透气保墒提温 的作用。 黑龙江省在垄作耕种法和传统翻耕法的基础上,创造了深松耕种法。以凿形犁、深松铲等代替 犁。此耕法吸取了传统翻耕法和垄作耕法的优点,抛弃了它们的缺点。深松耕法为间隔深松,创造 纵向虚实并存的耕层构造。可根据气候特点、作物高产的要求、土壤类型及地形部位等确定虚实部 位和比例。深松耕法方法多样,机动灵活,在各种条件下都可使用。 3.西北地区的土壤耕作制 西北地区气候冷凉,雨量较少,多属干旱半干旱地区。除少部分灌溉农田外,其余均为旱地耕 作。如陕西旱作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甘肃占80%。因此,旱地农业土壤耕作制是西北地区是最 主要的土壤耕作制。 旱地农业区年降水量在350—600毫米,又无灌溉条件,蓄水保墒是土壤耕作制的主要任务。西北 多为一年一熟,少数地区可一年两熟。由于前茬作物收获时间的不同,旱地土壤耕作又分为夏茬地 土壤耕作制和秋茬地土壤耕作制。 (1)夏茬地土壤耕作制 夏茬作物主要有冬小麦、春小麦、青稞、大麦、油菜、豌豆等,大多在 六月到七月收获,保证农作物生育期间的需要。土壤耕作环节有:夏茬作物收后立即浅耕灭茬,接 着进行深伏耕,伏耕越早效果赵好,有"伏里深耕田、塞过水浇园"的说法。伏耕后立垡晒土熟化土 壤,以后耙耱保墒,播种冬小麦,播后耱地,冬前镇压。如播种春作物于次年春季进行顶凌耙地、 镇压,播后耱地。 (2)秋茬地土壤耕作制 主要秋茬作物有玉米、高梁、谷子、糜子、大豆、马铃薯等,秋收作物 收后有少部分种回茬冬麦、冬豌豆,大部分为冬闲地,其主要任务是蓄积秋冬雨雪,减少蒸发,保 证来年春季及时播种、出苗。土壤耕作环节主要有:秋作物收后深秋耕,耕后及时耙耱、镇压。如 播回茬冬麦,需适时播种,如为冬闲则镇压后过冬,次年春季顶凌耙地,以后根据情况采取表土耕 作措施,如降雨或土壤板结应及时耙耱;如土壤过于疏松,可镇压一次然后播种;在作物生育期一 般进行2—3次中耕。 一年两熟地区和灌溉农业区的土壤耕作制与华北地区的基本相同。灌溉农业区土壤耕作制除完成 一般的任务外,最突出的任务就是为作物生育创造一个疏松、平整、无板结和保水性强的耕作层。 第二节 土壤培肥制 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非闭合性(开放性)的生态系统。即在农作物生产的过程中,随着农作物收 获及农产品的外运,大量的被农作物从环境吸取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便脱离原生态系统。因此,如果 不把每年随农产品而从田中拿走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归还给农田,那么农田土壤肥力必将逐年下降, 产量也必将逐年降低。所谓土壤培肥制,就是根据一定的轮作方式,按照作物的要求和各种茬口的 特点,对施用肥料的种类、数量、方式等作出的整体安排。在时间上,它是从每个轮作周期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