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首先是作物的种植和生产,作物是通过吸收利用其生产环境中的某些成份和条件生长发 育的。环境条件中对作物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作物生活因素,其优劣和供应程度对作物生产的效果影 响很大。研究作物对生活因素的要求及它们之间的协调关系,是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高产 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依据。 第一节作物的生活因素 作物的全部生长发育过程,就是同化环境因素,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所谓环境,是指作物周围 一切条件因素的总和,如气候、水、土壤及其它生物和微生物等。对作物生活起作用的所有环境因 素,构成了作物的生态条件,也称生态因素。生态因素能直接影响作物种群结构及个体生命代谢。 但生态因素并不完全都成为作物生命活动所必须的条件,其中为作物生活所须的光、热、水、气和 无机盐等因素。构成了作物的生存条件,也称“生活因素”。 一、光能因素 光是太阳辐射能的载体,是绿色植物绝不可欠缺的能量来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辐射 能固定下来维持自己的生长发育,从而获得生物产量,来维持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一)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对光能的作用 植物利用光能使空气中吸收的C02和土壤中吸收的水还原成有机物质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地球 表面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包括可见光辐射的不可见光辐射。波长在380一760mm之间的红、黄、 兰、紫可见光,是对作物光合作用起作用的部分,其中尤以黄光和兰紫光作用最大,这部分光称为 光合有效辐射或生理辐射。 (二)作物的光周期现象 作物对光照时间长短的周期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许多作物的花芽分化、开花结实、 休眠、落叶等生长发育过程与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根据作物的光周期现象可以将作物分为三个光周期反应类型。第一类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当光 照时间超过某个临界值(12小时以上)才能正常开花结实,叫做长日照作物,如麦类作物、油菜、 甘兰等。在一范围内,每天日照越长,开花结实越早;反之,若每天光照时间不够,则停留在营养 生长阶段,不能开花结实。第二类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当光照时间低于某个临界值时(如小于12 小时)才能正常开花结实,叫做短日照作物,如大豆、玉米、烟草、麻等。第三类是在生长发育过 程中,对每天光照时间长短反应不敏感,日照长一点或短一点都不影响其开花结实,叫做中间性作 物,如黄瓜、番茄、苹果等。 了解作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对引种工作极为重要。如水稻中感光性强的品种,在一定范围 内日照越短,抽穗越早,日照时数越长,抽穗期越迟。所以,水稻由南向北种时,一般应引早熟品 种(从品种上看,由早熟到晚熟,感光性有逐渐增强的趋势),或者引种感光性弱即对光周期反应 迟钝的品种。 (三)作物对光昭器度的反应 根据作物对光照强度差异的反应,可以分为三个生态类型。阳性作物: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发育良 好,在荫蔽和弱光下生长发育不良,要求全光照,一般在水、热条件适合的条件下,不存在光照过 强的问题,如早生作物、高山作物等。阴性作物:需要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不能忍耐强度光 照,如湿生作物等。耐阴作物:既能在全日照下生长良好,又能忍受不同程度遮阴,如某些豆类。 然而,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有些作物随着向北分布或海拔的升高,趋向寒冷,其需光性增加, 耐阴性降低。在肥沃的土壤上,作物往往表现出较高的耐阴性。此外,作物在幼龄阶段通常较成龄 时期耐阴
农业生产首先是作物的种植和生产,作物是通过吸收利用其生产环境中的某些成份和条件生长发 育的。环境条件中对作物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作物生活因素,其优劣和供应程度对作物生产的效果影 响很大。研究作物对生活因素的要求及它们之间的协调关系,是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高产 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依据。 第一节 作物的生活因素 作物的全部生长发育过程,就是同化环境因素,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所谓环境,是指作物周围 一切条件因素的总和,如气候、水、土壤及其它生物和微生物等。对作物生活起作用的所有环境因 素,构成了作物的生态条件,也称生态因素。生态因素能直接影响作物种群结构及个体生命代谢。 但生态因素并不完全都成为作物生命活动所必须的条件,其中为作物生活所须的光、热、水、气和 无机盐等因素。构成了作物的生存条件,也称"生活因素"。 一、光能因素 光是太阳辐射能的载体,是绿色植物绝不可欠缺的能量来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辐射 能固定下来维持自己的生长发育,从而获得生物产量,来维持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一)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对光能的作用 植物利用光能使空气中吸收的CO2和土壤中吸收的水还原成有机物质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地球 表面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包括可见光辐射的不可见光辐射。波长在380—760mm之间的红、黄、 兰、紫可见光,是对作物光合作用起作用的部分,其中尤以黄光和兰紫光作用最大,这部分光称为 光合有效辐射或生理辐射。 (二)作物的光周期现象 作物对光照时间长短的周期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许多作物的花芽分化、开花结实、 休眠、落叶等生长发育过程与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根据作物的光周期现象可以将作物分为三个光周期反应类型。第一类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当光 照时间超过某个临界值(12小时以上)才能正常开花结实,叫做长日照作物,如麦类作物、油菜、 甘兰等。在一范围内,每天日照越长,开花结实越早;反之,若每天光照时间不够,则停留在营养 生长阶段,不能开花结实。第二类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当光照时间低于某个临界值时(如小于12 小时)才能正常开花结实,叫做短日照作物,如大豆、玉米、烟草、麻等。第三类是在生长发育过 程中,对每天光照时间长短反应不敏感,日照长一点或短一点都不影响其开花结实,叫做中间性作 物,如黄瓜、番茄、苹果等。 了解作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对引种工作极为重要。如水稻中感光性强的品种,在一定范围 内日照越短,抽穗越早,日照时数越长,抽穗期越迟。所以,水稻由南向北种时,一般应引早熟品 种(从品种上看,由早熟到晚熟,感光性有逐渐增强的趋势),或者引种感光性弱即对光周期反应 迟钝的品种。 (三)作物对光照强度的反应 根据作物对光照强度差异的反应,可以分为三个生态类型。阳性作物: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发育良 好,在荫蔽和弱光下生长发育不良,要求全光照,一般在水、热条件适合的条件下,不存在光照过 强的问题,如旱生作物、高山作物等。阴性作物:需要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不能忍耐强度光 照,如湿生作物等。耐阴作物:既能在全日照下生长良好,又能忍受不同程度遮阴,如某些豆类。 然而,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有些作物随着向北分布或海拔的升高,趋向寒冷,其需光性增加, 耐阴性降低。在肥沃的土壤上,作物往往表现出较高的耐阴性。此外,作物在幼龄阶段通常较成龄 时期耐阴
二、热量因素 作物所需要的热量大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辐射,一般用温度来表示。作物或同一作物的不同发 育阶段,对热量的需要与忍耐极限是不一样的,通常在温度0一35℃范围内,温度上升则生长加速, 温度降低则生长减慢。 (一)温度三基点律 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温度条件的要求有最适点、最低点和最高点之分,在最适点温度范围 内,作物生长发育最好,而超过作物正常生活的最高点和最低点温度后,作物生长发育就停止并产 生伤害,这就是作物的温度三基点规律。 (二)作物的温周期现象 作物对温度有节素的存夜变化的反应称为温周期现象。大多数作物在变温下种子萌发较好,变温 对作物体内物质转移和积累具有良好的作用。夜间适当的低温使呼吸作用减弱,光合产物消耗减 少,净积累增多。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昼夜温差值越大,不仅作物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表现在蛋 白质和糖分含量提高。不同品种对变温的反应不同,越是起原于北方的品种对变温的反应我敏感。 (三)作物的春化作用 有些作物,特别是起源于北方高海拔地区的作物,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刺激后才能发芽、生 长和开花结实,这种过程称作物的春化过程。这种作物通过一定时间一定限度的低温作物而获得增 强开花结实的能力称为作物的春化作用。如冬小麦夏播就不能通过春化过程而不抽穗。 不同种作物或品种,春化阶段需要不同的低温和持续期。而春化作用在什么阶段感应与作物的生 活型有关,一年生禾谷类作物是在种子阶段,二年生作物是在幼苗阶段。 一、水分因素 水是作物体是最重要的组部分,占作物体鲜重的50一98%,水是作物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成部 分,很多对生命重要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皆易溶于水。水参与体内许多生理生化过程。作物对水分的 蒸腾,既可促进作物对水分及溶解大水分中的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也可以起调节作物体温度的作 用。 (一)作物对水分的吸收 作物在一生中,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大量水分,同时也将体内一些物质排出体外。 (二)作物的蒸腾作用 水分通过作物活体表面的散失叫蒸腾作用。通过蒸腾作用,作物同时进行气体交换,获得生命所 需的碳源(CO2),并避免叶片过热,同时可形成叶片吸水拉力,使进入植物内的无机盐等合理流 动,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四、空气因素 空气是许多气体的混合体,主要由氮(约占78%)和氧(约占21%)组成,此外,还有一定数量 的C02(约占0.03%)和极少量的氢,以及一些惰性气体和不固定的成分如氨、二氧化硫、水汽、烟 尘等 (一)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 (二)氧气 作物需要不断地吸收氧气,进行呼吸作用,将固定的太阳能的一部分又转化为能量,供有机物质 的合成、物质的吸收、运输和作用的生长及繁殖等生命活动所利用。 五、养分因素
二、热量因素 作物所需要的热量大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辐射,一般用温度来表示。作物或同一作物的不同发 育阶段,对热量的需要与忍耐极限是不一样的,通常在温度0—35℃范围内,温度上升则生长加速, 温度降低则生长减慢。 (一)温度三基点律 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温度条件的要求有最适点、最低点和最高点之分,在最适点温度范围 内,作物生长发育最好,而超过作物正常生活的最高点和最低点温度后,作物生长发育就停止并产 生伤害,这就是作物的温度三基点规律。 (二)作物的温周期现象 作物对温度有节奏的昼夜变化的反应称为温周期现象。大多数作物在变温下种子萌发较好,变温 对作物体内物质转移和积累具有良好的作用。夜间适当的低温使呼吸作用减弱,光合产物消耗减 少,净积累增多。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昼夜温差值越大,不仅作物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表现在蛋 白质和糖分含量提高。不同品种对变温的反应不同,越是起源于北方的品种对变温的反应越敏感。 (三)作物的春化作用 有些作物,特别是起源于北方高海拔地区的作物,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刺激后才能发芽、生 长和开花结实,这种过程称作物的春化过程。这种作物通过一定时间一定限度的低温作物而获得增 强开花结实的能力称为作物的春化作用。如冬小麦夏播就不能通过春化过程而不抽穗。 不同种作物或品种,春化阶段需要不同的低温和持续期。而春化作用在什么阶段感应与作物的生 活型有关,一年生禾谷类作物是在种子阶段,二年生作物是在幼苗阶段。 三、水分因素 水是作物体是最重要的组部分,占作物体鲜重的50—98%,水是作物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成部 分,很多对生命重要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皆易溶于水。水参与体内许多生理生化过程。作物对水分的 蒸腾,既可促进作物对水分及溶解大水分中的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也可以起调节作物体温度的作 用。 (一)作物对水分的吸收 作物在一生中,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大量水分,同时也将体内一些物质排出体外。 (二)作物的蒸腾作用 水分通过作物活体表面的散失叫蒸腾作用。通过蒸腾作用,作物同时进行气体交换,获得生命所 需的碳源(CO2),并避免叶片过热,同时可形成叶片吸水拉力,使进入植物内的无机盐等合理流 动,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四、空气因素 空气是许多气体的混合体,主要由氮(约占78%)和氧(约占21%)组成,此外,还有一定数量 的CO2(约占0.03%)和极少量的氢,以及一些惰性气体和不固定的成分如氨、二氧化硫、水汽、烟 尘等。 (一)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 (二)氧气 作物需要不断地吸收氧气,进行呼吸作用,将固定的太阳能的一部分又转化为能量,供有机物质 的合成、物质的吸收、运输和作用的生长及繁殖等生命活动所利用。 五、养分因素
养分是构成作物有机体的物质基础,包括氮、磷、钾、钙、镁、疏等大量元素和锰、锌、铜、 钼、硼、铁等微量元素。它们以溶于土壤水分中的离子状态通过作物根系吸收作用。 (一)作物必需营养成份 应用溶液培养法来研究动植物营养,确定了植物不可缺少的矿质营养元素有N、P、K、C、 Mg、S、Fe、Mn、Zn、Cu、Mo、B、Cl,此外还需要C、H、O共16种。钠、硅、钴、硒是部分高等 植物生活必需。 (二)作物各生育期的营养特性 作物的生育期长短不一,作物需要营养的时期也有差别。又由于作物各生能期的营养特点不同, 因此肥料在不同时期施用,其效果也不同。 1.植物营养期 不同种类的作物以及不同品种的同种作物,其生长期和营养期都不相同。虽然植物有机体的营养 过程是在整个生活期中进行的,但是它从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的时期并不是发生在整个生长期内。 2.植物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 植物营养临界期是指营养元素过多或过少或营养元素间不平衡,对于植物生长发有起着显著不良 作用的那段时间。而营养最大效率期是指营养物质能产生最大效能的那段时间,这两个时期都是施 肥的关键时期。 第二节植物基本生活因素的规律 作物的生活因素不尽相同,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形成一个整 体,遵循一定规律,共同作用于作物体。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是为作物生产创造良好 的环境条件和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一项重要任务。 、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律 作用于作物体光、热、水和养分等基本生活因素,都具有各自的特殊作用和功能,但每个生活因 素对作物的影响都是同等重要不可代替的,如某一项或某一方面缺少便会引起作物生长发育的失 调。光是作物绝不可欠缺的能量来源:热是作物生活的动能,只有在温度适宜的范围内,作物才能 顺利地进行全部活动,水是作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媒介:气是作物赖以生存的 原料和条件:矿质营养元素是构成有机物质的基础。总之作物生活因素的每一方面是作物生命代谢 不可欠缺的,它们对作物生活的作用各有质的特点,相互之间不能代替。即使作物对它们要求的数 量悬殊很大,但从重要性上看是缺一不可,同等重要的。需要指出的是,生理上的同等重要,不能 与生产中各生活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等同起来。水和铁在生理上是同等重要不可代替的,而生产实践 中满足作物需要的大量水分,要比满足微量的铁困难得多 二、限制因素定律 作物的产量常取于各种生活因素,并要求它们之间有良好的配合。假若其中某一因素的数量特别 不足,那么就会限制其它因素的作用发挥,并进而影响作物的产量,故农作物的产量则由处于相对 最低数量的因素所决定。这一作物产量和生长发育由处于相对低数量的因素所决定的规律,称为“限 制因素定律”,这一相对不足因素就是"限制因素”,也称障碍因素。 1984年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西(Justns Von Liebig)首先提出:"最小养分率"。他发现尽管所有其 它的养分很丰富,但产量却受到某一种单一养分不足的限制,当这一养分得到供应后,作物产量就 会较大幅度的增加,一直到另外的养分变得有限为止。因此他认为:“每块地含有一种或几种最低量 营养物质或几种其它的最高量的营养物质,产量和这些最低量营养物质密切相关,最低量的物质控 制着产量和经常性地决定着产量的高低和稳定性
养分是构成作物有机体的物质基础,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等大量元素和锰、锌、铜、 钼、硼、铁等微量元素。它们以溶于土壤水分中的离子状态通过作物根系吸收作用。 (一)作物必需营养成份 应用溶液培养法来研究动植物营养,确定了植物不可缺少的矿质营养元素有N、P、K、Ca、 Mg、S、Fe、Mn、Zn、Cu、Mo、B、Cl,此外还需要C、H、O共16种。钠、硅、钴、硒是部分高等 植物生活必需。 (二)作物各生育期的营养特性 作物的生育期长短不一,作物需要营养的时期也有差别。又由于作物各生能期的营养特点不同, 因此肥料在不同时期施用,其效果也不同。 1.植物营养期 不同种类的作物以及不同品种的同种作物,其生长期和营养期都不相同。虽然植物有机体的营养 过程是在整个生活期中进行的,但是它从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的时期并不是发生在整个生长期内。 2.植物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 植物营养临界期是指营养元素过多或过少或营养元素间不平衡,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起着显著不良 作用的那段时间。而营养最大效率期是指营养物质能产生最大效能的那段时间,这两个时期都是施 肥的关键时期。 第二节植物基本生活因素的规律 作物的生活因素不尽相同,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形成一个整 体,遵循一定规律,共同作用于作物体。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是为作物生产创造良好 的环境条件和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律 作用于作物体光、热、水和养分等基本生活因素,都具有各自的特殊作用和功能,但每个生活因 素对作物的影响都是同等重要不可代替的,如某一项或某一方面缺少便会引起作物生长发育的失 调。光是作物绝不可欠缺的能量来源;热是作物生活的动能,只有在温度适宜的范围内,作物才能 顺利地进行全部活动,水是作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媒介;气是作物赖以生存的 原料和条件;矿质营养元素是构成有机物质的基础。总之作物生活因素的每一方面是作物生命代谢 不可欠缺的,它们对作物生活的作用各有质的特点,相互之间不能代替。即使作物对它们要求的数 量悬殊很大,但从重要性上看是缺一不可,同等重要的。需要指出的是,生理上的同等重要,不能 与生产中各生活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等同起来。水和铁在生理上是同等重要不可代替的,而生产实践 中满足作物需要的大量水分,要比满足微量的铁困难得多。 二、限制因素定律 作物的产量常取于各种生活因素,并要求它们之间有良好的配合。假若其中某一因素的数量特别 不足,那么就会限制其它因素的作用发挥,并进而影响作物的产量,故农作物的产量则由处于相对 最低数量的因素所决定。这一作物产量和生长发育由处于相对低数量的因素所决定的规律,称为"限 制因素定律",这一相对不足因素就是"限制因素",也称障碍因素。 1984年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西(Justns Von Liebig)首先提出:"最小养分率"。他发现尽管所有其 它的养分很丰富,但产量却受到某一种单一养分不足的限制,当这一养分得到供应后,作物产量就 会较大幅度的增加,一直到另外的养分变得有限为止。因此他认为:"每块地含有一种或几种最低量 营养物质或几种其它的最高量的营养物质,产量和这些最低量营养物质密切相关,最低量的物质控 制着产量和经常性地决定着产量的高低和稳定性
对限制因素定律有一种比较形象的解释和描绘。即把作物产量水平和作物生活因素比作一只装水 的木桶,组成木桶的各块木板为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个生活因素,桶内的水为产量水平,桶内水的 多少取决了最短的木板。也就是说,各因素充分满足时,产量水平为最高。如果其中的某一因素不 足,产量水平将因此而降低。 限制因素定律告诉我们:在从事作物生产时,要对一个地区作物的基本因素状态进行具体的分 析,找出其中相对最缺乏的因素一一限制因素,也就是说要抓住影响生产的关键问题,然后采取相 应的惜施首先加以解决,以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反之,忽视限制因素的作用,育目采取生产措 施,其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获,我国北方旱作农区水分不足是生产的限制因素,南方湿润农 区季节性的水分过多成为渍涝也是生产中的限制因素。对此,北方早农区注重蓄水保墙,南方湿润 风注重防洪排涝,都是因地制宜的解决水分这个”生产中的限制因素“的经常工作 由此可见,农业生产实际上是一个在发展中不断解决生物种群、生命需要与环境供求矛盾的过 程,是一个永不停顿克服“限制因素“的过程。 三、生活因素的综合作用规律 作物的各种生活因素在环境中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们总是相互结成一个整体,共同地发生作 用,综合地影响作物。可以说,农作物的产量是各种生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一规律就是作物 生活因素的综合作用规律。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农学家沃里尼(Woy)的春黑麦的盆栽试验,充分 地揭示了生活因素的综合作用。 沃里尼在黑麦盆栽试验中,同时研究日光、水分和养分三个生活因素量上的变化对春黑麦产量的 影响。试验分三组,每组四个试盆,盛以等量的相同土壤,其中三个试盆不施肥,分别保持土壤最 大持水量的20%、40%、60%的湿度,每组的第四个试盆施入足够量的完全肥料,并保持60%的湿 度,在整个试验期间,三组试盆分别置于黑纸遮光(弱光),白色纸遮光(中光),和不加任何遮 光(强)的温室中,试验结果如表4一4。 表4一4沃里尼黑春麦盆栽试验结果(产量单位:0.1克/盆) 湿度 不施肥 施肥 肥力 20% 40% 60% 60% 强光照 110 320 403 584 中光照 95 218 274 350 弱光照 88 185 208 223 试验表明:在其它生活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只增加一个生活因素的数量,例如水分和营养因素保 持不变,只改变光照一个生活因素(由弱光到强光),产量由88增加到110,增加22,增产25%:若 同时改变两个生活因索,例如养分因索保持不变(不施吧),当光照和水分同时改变时(光照由弱 到强,水分由20%增加至60%),产量由88增至403,增加315,增产358%:如果同时改变三种生活 因素(光照由弱到强,水分由20%增至60%,养分由不施巴到施用充足的肥科)时,则产量由88增至 584,增加496,增产563%。 由此可见,在各种生活因素综合作用下,作物产量可显著地增长。因此,从因素综合作用律进 步说明,要想获得作物的高产,必须要有综合的观点,采取综合农业技术措施,经常地同时地满足
对限制因素定律有一种比较形象的解释和描绘。即把作物产量水平和作物生活因素比作一只装水 的木桶,组成木桶的各块木板为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个生活因素,桶内的水为产量水平,桶内水的 多少取决了最短的木板。也就是说,各因素充分满足时,产量水平为最高。如果其中的某一因素不 足,产量水平将因此而降低。 限制因素定律告诉我们:在从事作物生产时,要对一个地区作物的基本因素状态进行具体的分 析,找出其中相对最缺乏的因素——限制因素,也就是说要抓住影响生产的关键问题,然后采取相 应的措施首先加以解决,以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反之,忽视限制因素的作用,盲目采取生产措 施,其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获,我国北方旱作农区水分不足是生产的限制因素,南方湿润农 区季节性的水分过多成为渍涝也是生产中的限制因素。对此,北方旱农区注重蓄水保墒,南方湿润 区注重防洪排涝,都是因地制宜的解决水分这个"生产中的限制因素"的经常工作。 由此可见,农业生产实际上是一个在发展中不断解决生物种群、生命需要与环境供求矛盾的过 程,是一个永不停顿克服"限制因素"的过程。 三、生活因素的综合作用规律 作物的各种生活因素在环境中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们总是相互结成一个整体,共同地发生作 用,综合地影响作物。可以说,农作物的产量是各种生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一规律就是作物 生活因素的综合作用规律。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农学家沃里尼(Wollny)的春黑麦的盆栽试验,充分 地揭示了生活因素的综合作用。 沃里尼在黑麦盆栽试验中,同时研究日光、水分和养分三个生活因素量上的变化对春黑麦产量的 影响。试验分三组,每组四个试盆,盛以等量的相同土壤,其中三个试盆不施肥,分别保持土壤最 大持水量的20%、40%、60%的湿度,每组的第四个试盆施入足够量的完全肥料,并保持60%的湿 度,在整个试验期间,三组试盆分别置于黑纸遮光(弱光),白色纸遮光(中光),和不加任何遮 光(强)的温室中,试验结果如表4—4。 表4—4 沃里尼黑春麦盆栽试验结果(产量单位:0.1克/盆) 不施肥 施肥 20% 40% 60% 60% 强光照 中光照 弱光照 110 95 88 320 218 185 403 274 208 584 350 223 试验表明:在其它生活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只增加一个生活因素的数量,例如水分和营养因素保 持不变,只改变光照一个生活因素(由弱光到强光),产量由88增加到110,增加22,增产25%;若 同时改变两个生活因素,例如养分因素保持不变(不施肥),当光照和水分同时改变时(光照由弱 到强,水分由20%增加至60%),产量由88增至403,增加315,增产358%;如果同时改变三种生活 因素(光照由弱到强,水分由20%增至60%,养分由不施肥到施用充足的肥料)时,则产量由88增至 584,增加496,增产563%。 由此可见,在各种生活因素综合作用下,作物产量可显著地增长。因此,从因素综合作用律进一 步说明,要想获得作物的高产,必须要有综合的观点,采取综合农业技术措施,经常地同时地满足 肥力 湿度 光 照
作物对全部生活因素的要求。如果只是孤立地改变某一个因素,而企图获得全面持续增产,不但是 不经济的,而且增产潜力也很有限,且会出现报酬递减的现象。 四、作物生活因素规律的运用 现阶段,以光、热辐射为主体的宇宙因素,虽难实行人工调控,但世界各农区的光、热资源存在 的数量都很充裕,并未因此成为农业发展中的障碍;以土壤矿质营养、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等为主 体的土地主体的土地因素存在量虽然有限,却可有效地进行人工调控,使之符合作物生产的需要。 宇宙因素虽然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平衡性,但一个地区的年际辐射量比较稳定,它们的季节分 配也较有规律。对此,按照地区与季节的光、热条件的存在状况,配置相宜的作物种群,发展多熟 种植,培肥地力全面改善作物生活条件,创造新的作物种群,培育高光效品种,改进种植方式,实 行间作套种,冷凉地区的温室栽培,以及地膜覆盖保护地栽培技术应用等,都是提高光、热资源转 化效率的有效途径。 水分、养分等土地因素和宇宙因素不同,它们的存在状况受制于供求关系的变动,经常处于不平 衡状态之中,为了取得均衡增产、持续增产,必须通过人为的方式予以调控。现阶段,许多地区农 作物产量水平高低不单纯在于品种生产潜力,也不单纯取决于栽培管理技术水平,而在很大程度上 受制于土壤水分、养分等的数量供不应求。因此,建立合理的农业整体结构,促进物质的生物良性 循环,添加矿质营养等都是平衡、补充营养物质和促进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基础。运用土壤耕作措 施,建立良好的耕层结构,协调好、气并存矛盾,促进微生物活动,以改善肥力条件,是提高土壤 营养物质转化效率,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一些国家依照和运用作物生活因素的基本规律,按程度设计产量,制定了作物栽培技术规 范,并在生产上应用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作物对全部生活因素的要求。如果只是孤立地改变某一个因素,而企图获得全面持续增产,不但是 不经济的,而且增产潜力也很有限,且会出现报酬递减的现象。 四、作物生活因素规律的运用 现阶段,以光、热辐射为主体的宇宙因素,虽难实行人工调控,但世界各农区的光、热资源存在 的数量都很充裕,并未因此成为农业发展中的障碍;以土壤矿质营养、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等为主 体的土地主体的土地因素存在量虽然有限,却可有效地进行人工调控,使之符合作物生产的需要。 宇宙因素虽然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平衡性,但一个地区的年际辐射量比较稳定,它们的季节分 配也较有规律。对此,按照地区与季节的光、热条件的存在状况,配置相宜的作物种群,发展多熟 种植,培肥地力全面改善作物生活条件,创造新的作物种群,培育高光效品种,改进种植方式,实 行间作套种,冷凉地区的温室栽培,以及地膜覆盖保护地栽培技术应用等,都是提高光、热资源转 化效率的有效途径。 水分、养分等土地因素和宇宙因素不同,它们的存在状况受制于供求关系的变动,经常处于不平 衡状态之中,为了取得均衡增产、持续增产,必须通过人为的方式予以调控。现阶段,许多地区农 作物产量水平高低不单纯在于品种生产潜力,也不单纯取决于栽培管理技术水平,而在很大程度上 受制于土壤水分、养分等的数量供不应求。因此,建立合理的农业整体结构,促进物质的生物良性 循环,添加矿质营养等都是平衡、补充营养物质和促进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基础。运用土壤耕作措 施,建立良好的耕层结构,协调好、气并存矛盾,促进微生物活动,以改善肥力条件,是提高土壤 营养物质转化效率,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一些国家依照和运用作物生活因素的基本规律,按程度设计产量,制定了作物栽培技术规 范,并在生产上应用取得了预期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