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农业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存在的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或在 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来作为农业生产原材料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农业自然资源不包 括人类加工制造的产物,如化肥、有机肥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并不都属于农 业自然资源,如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因为这些资源并不能直接作为原材料参与农产品的形 成。一般地说,农业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 第一节农业自然资源 气候资源特征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及地形复杂,气候多种多样,因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农业气候资源类型,寒 带、温带和热带气候各具有优势和特征,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我国山地显著多于平原,可利 用山地地形的气候资源发展多种经营。 1.全国范围内光热水资源区域分配不均衡 学倨内陆的西北干早和半干早区,暖湿气流不易渗入,水分资源不足,大陆性极强:青藏高原地 势高峻严寒,生长季短,热量资源不足,严重限制了气候资源的利用。 2.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适于多种作物生长 中纬度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南北温差小,各种喜温作物种植界限大幅度向北推移,作物从一年一 熟到一年三熟,大部分地区可以复种。 3.农业气象灾害频繁 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年际变异性较大,决定了气候资源要素变率很大,每年都有大片面积受灾,影 响农业持续稳定增产。因此,要因地制宜、趋利壁害地进行科学利用。 (二)光热资源 农业生产或利用的光能和热量是农业生物生存与繁育必需的外界环境因子和能量源泉。特别是植 物生长要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进行,光能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必须的能源。光资源通常以总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的年(季、生长或月)总量及日照时数表示。全国各地年总辐射在80一120千卡/厘米2 之间,西部高于东部,高原高于平原,干旱区高于湿润区。我国北方从大兴安岭及太行山以西直到 新疆南部的广大千早和半千早区,云量少、晴天多,总辐射大都在140千卡/厘米2以上,为我国另 高值区:秦岭淮河以南,四川盆地、秦巴山地、贵州大部、湘西、鄂西,小于100千卡/厘米2,其 中,尤以四川盆地东南不足80千卡/厘米2,为我国光资源低值区域。光合有效辐射分布规模大致与总 辐射一致。我国各地年日照时数呈西多东少趋势,在1400一3400小时之间。辐射低值区日照时数多 不足1400小时,总辐射高值区日照时数多在3000小时以上。 热量资源常以稳定通过各种农业界限的初终日期(或持续日数和积温)、年均气温、最热月平均 气温、无霜期或生长期来表示。一般说,≥0℃积温1500一4000℃为一熟带:≥0℃积温400042000C 为一熟带与二熟带分界线:≥0℃积温59006100℃为二熟带与三熟带的分界线。全国各地除青藏高 原、东北北部和内蒙古东部不足2000C以外,其余地区均在2000C以上。长城以北一般在2000 3000℃之间,长城以南在3500℃以上,秦岭淮河一线至南岭山地在45006000℃之间,南岭以南至 南海沿岸达7000一8000C,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台湾岛在8500C以上。四川盆地约55006500C, 云南高原大部和新疆南部均在4000℃以下,黄淮海平原除山东半岛在4000℃以下外,均在4000一 5000℃之间。北疆、河西走廊、陇东和山西北部均在3000以下。 (三)降水资源
所谓农业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存在的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或在 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来作为农业生产原材料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农业自然资源不包 括人类加工制造的产物,如化肥、有机肥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并不都属于农 业自然资源,如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因为这些资源并不能直接作为原材料参与农产品的形 成。一般地说,农业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 第一节 农业自然资源 一、气候资源特征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及地形复杂,气候多种多样,因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农业气候资源类型,寒 带、温带和热带气候各具有优势和特征,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我国山地显著多于平原,可利 用山地地形的气候资源发展多种经营。 1.全国范围内光热水资源区域分配不均衡 学倨内陆的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暖湿气流不易渗入,水分资源不足,大陆性极强;青藏高原地 势高峻严寒,生长季短,热量资源不足,严重限制了气候资源的利用。 2.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适于多种作物生长 中纬度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南北温差小,各种喜温作物种植界限大幅度向北推移,作物从一年一 熟到一年三熟,大部分地区可以复种。 3.农业气象灾害频繁 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年际变异性较大,决定了气候资源要素变率很大,每年都有大片面积受灾,影 响农业持续稳定增产。因此,要因地制宜、趋利壁害地进行科学利用。 (二)光热资源 农业生产或利用的光能和热量是农业生物生存与繁育必需的外界环境因子和能量源泉。特别是植 物生长要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进行,光能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必须的能源。光资源通常以总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的年(季、生长或月)总量及日照时数表示。全国各地年总辐射在80—120千卡/厘米2 之间,西部高于东部,高原高于平原,干旱区高于湿润区。我国北方从大兴安岭及太行山以西直到 新疆南部的广大干旱和半干旱区,云量少、晴天多,总辐射大都在140千卡/厘米2以上,为我国另一 高值区;秦岭淮河以南,四川盆地、秦巴山地、贵州大部、湘西、鄂西,小于100千卡/厘米2,其 中,尤以四川盆地东南不足80千卡/厘米2,为我国光资源低值区域。光合有效辐射分布规模大致与总 辐射一致。我国各地年日照时数呈西多东少趋势,在1400—3400小时之间。辐射低值区日照时数多 不足1400小时,总辐射高值区日照时数多在3000小时以上。 热量资源常以稳定通过各种农业界限的初终日期(或持续日数和积温)、年均气温、最热月平均 气温、无霜期或生长期来表示。一般说,≥0℃积温1500—4000℃为一熟带;≥0℃积温4000—42000℃ 为一熟带与二熟带分界线;≥0℃积温5900—6100℃为二熟带与三熟带的分界线。全国各地除青藏高 原、东北北部和内蒙古东部不足2000℃以外,其余地区均在2000℃以上。长城以北一般在2000— 3000℃之间,长城以南在3500℃以上,秦岭淮河一线至南岭山地在4500—6000℃之间,南岭以南至 南海沿岸达7000—8000℃,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台湾岛在8500℃以上。四川盆地约5500—6500℃, 云南高原大部和新疆南部均在4000℃以下,黄淮海平原除山东半岛在4000℃以下外,均在4000— 5000℃之间。北疆、河西走廊、陇东和山西北部均在3000以下。 (三)降水资源
降水资源影响生物的生长与分布。降水的分布与变化,除受大气环流和季风影响外,还受海陆分 布与地形影响。因此,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山地、丘陵的迎风坡 多于背风坡。 (四)农业气象灾害 我国是一个农业气象灾害频繁的国家。某种天气气候现象或过程对农作物生长发育起抑制或损害 作用,甚至造成减产失上,称农业气象灾害。经常发生的温度变异引起的热害、冻害、霜冻、低温 冷害和热带作物的寒害:由水分因素异常引起的干早、洪涝灾害。 、水资源 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有较低的可溶性盐类并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叫水资 源。它通常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是一种动态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冰川 水,而以地表水为主,并以大气降水为基本补给来源。一个地区的水资源的总量为当地降水形成的 地表、地下和冰川的产水量(单位立方米),单位面积上的产水量叫产水模数(单位立方米平方公 里),用以表示这个区域水资源的丰歉程度。 (一)我国水资源的主要特征 1.在水资源组成中以地表水为主 我国的年降水量约有45%转化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55%消耗于蒸散。我国河川径流量居世界 第6位,排在巴西、独联体、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之后,人均占有河川径流量2630立方米,仅 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也是美国的20%,印尼的17,加拿大的1/50。我国每亩耕地平均占有径流 量1769立方米,也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数2353立方米的2/3。所以无论是人均还是亩均占有的地表水资 源数量,我国都处于世界上较低水平。 3.地区分布不均匀且水土配合不协调 由于水资源主要靠自然降水补给,所以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趋势与降水基本一致,但受地势地 形等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地区分布更不均匀。为了因地制宜指导水利建设,根据不同地区特点,按 外流河与内陆河、北方和南方,将全国划分为东北诸河、海滦河、淮河和山东半岛诸河、黄河、长 江、华南诸河、西南诸河和内陆河等9个水资源利用分区。从各个分区的水资源、人口、耕地的对比 中可知道,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水土配合不协调的状况非常突出。南方四区水资源总 量占全国的81%,人口占全国的54.7%,耕地只占全国的状35.9%,水多、地少,水量有余:北方四 区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14.4%,耕地却占全国的58.3%,人口占全国的43.2%,地多、水少,水量短 缺。从人均、亩均水量进行比较,差异更为明显。北方四区平均每平方公里仅产水14.97立方米,其 中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只产水9.36立方米:南方四区每平方公里产水65.41立方米,为北方四区的4.4 倍。北方四区人均水量938立方米,其中海流域人均水量只有430立方米:南方四区人均水量4170立 方米,为北方四区的4.4倍。北方四区亩均水量454立方米,南方四区亩均水量4134立方米,为北方四 区亩均水量的9.1亩。内陆诸河流域由于人口稀、耕地少,按人均和亩均水量都不少,在有人居住的 地方,水资源有限,水量不足 (三)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我国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都很大。总的来说,水量越少的地区变化越大,南方 平均年径流量一般为最小年径流量的2一4倍,北方为3一8倍。 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趋势大致是,自南向北递减,近海多于内陆,山地大于平原,一般分为5 个径流地带
降水资源影响生物的生长与分布。降水的分布与变化,除受大气环流和季风影响外,还受海陆分 布与地形影响。因此,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山地、丘陵的迎风坡 多于背风坡。 (四)农业气象灾害 我国是一个农业气象灾害频繁的国家。某种天气气候现象或过程对农作物生长发育起抑制或损害 作用,甚至造成减产失上,称农业气象灾害。经常发生的温度变异引起的热害、冻害、霜冻、低温 冷害和热带作物的寒害;由水分因素异常引起的干旱、洪涝灾害。 二、水资源 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有较低的可溶性盐类并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叫水资 源。它通常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是一种动态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冰川 水,而以地表水为主,并以大气降水为基本补给来源。一个地区的水资源的总量为当地降水形成的 地表、地下和冰川的产水量(单位立方米),单位面积上的产水量叫产水模数(单位立方米/平方公 里),用以表示这个区域水资源的丰歉程度。 (一)我国水资源的主要特征 1.在水资源组成中以地表水为主 我国的年降水量约有45%转化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55%消耗于蒸散。我国河川径流量居世界 第6位,排在巴西、独联体、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之后,人均占有河川径流量2630立方米,仅 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也是美国的20%,印尼的1/7,加拿大的1/50。我国每亩耕地平均占有径流 量1769立方米,也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数2353立方米的2/3。所以无论是人均还是亩均占有的地表水资 源数量,我国都处于世界上较低水平。 3.地区分布不均匀且水土配合不协调 由于水资源主要靠自然降水补给,所以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趋势与降水基本一致,但受地势地 形等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地区分布更不均匀。为了因地制宜指导水利建设,根据不同地区特点,按 外流河与内陆河、北方和南方,将全国划分为东北诸河、海滦河、淮河和山东半岛诸河、黄河、长 江、华南诸河、西南诸河和内陆河等9个水资源利用分区。从各个分区的水资源、人口、耕地的对比 中可知道,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水土配合不协调的状况非常突出。南方四区水资源总 量占全国的81%,人口占全国的54.7%,耕地只占全国的状35.9%,水多、地少,水量有余;北方四 区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14.4%,耕地却占全国的58.3%,人口占全国的43.2%,地多、水少,水量短 缺。从人均、亩均水量进行比较,差异更为明显。北方四区平均每平方公里仅产水14.97立方米,其 中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只产水9.36立方米;南方四区每平方公里产水65.41立方米,为北方四区的4.4 倍。北方四区人均水量938立方米,其中海流域人均水量只有430立方米;南方四区人均水量4170立 方米,为北方四区的4.4倍。北方四区亩均水量454立方米,南方四区亩均水量4134立方米,为北方四 区亩均水量的9.1亩。内陆诸河流域由于人口稀、耕地少,按人均和亩均水量都不少,在有人居住的 地方,水资源有限,水量不足。 (三)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我国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都很大。总的来说,水量越少的地区变化越大,南方 平均年径流量一般为最小年径流量的2—4倍,北方为3—8倍。 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趋势大致是,自南向北递减,近海多于内陆,山地大于平原,一般分为5 个径流地带
丰水带:年径流深度大于900毫米,包括海南、广东、福建、浙江、台湾、江西与湖南的山地, 云南西南部及西藏的东南角。 多水带:年径流深度为200一900毫米,包括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和秦岭淮河线以南的广大长 江中下游地区。 过渡带:年径流深度介于50一200毫米,包括黄淮海大平原、山西、陕西省的大部,东北的大 部,四川西北部和西藏东部。 少水带:年径流深度在10一50毫米,包括东北西部、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西部和北部以及 西藏西部。 缺水带:年径流深度在10毫米以下,包括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甘肃的巴丹吉林沙漠、青海柴达木 盆地、新疆的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 (三)水资源利用 目前,我国水资源总用水量中有85%左右用于农业,包括灌溉、农村的人畜用水及牧业用水。与 世界各国相比,农业灌溉用水量居世界第2位,我国灌溉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45%。当前,河川径流 的开发利用量约占全国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6%,各地开发程度不同。北方水少,利用程度高,以多年 平均径流量为基数,海河、辽河利用程度高,己达60一65%,淮河和黄河接近40%,内陆河为33%。 南方多水地区利用程度较低,长江为16%,珠江为15%,浙闽诸河为18%,西南诸河还不及1%。 在水资源利用上,目前浪费严重,灌溉设施较差,用水效益不高,另外水资源污染也较严重,所 以节水灌溉,净化水源已是当今水资源利用的迫切任务。 三、土地资源 土地是最基本、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农业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 和劳动对象。我国国土辽阔,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至南沙群岛的曾田暗沙,最 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上,最东端为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会合处,南北直距约5500公里,东西直距 约5200公里。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地形总轮廊西高东低,构成三大阶梯斜面。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1.山多平原少耕地比重小 我国海拔高低差异大,既有低海拔的平原、盆地,又有中海拔的丘陵、低山,还有海拔较高的高 山、高原。其中山地占33%,高原占26%,丘陵占10%,盆地占19%,平原占12%。而且我国是一个 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高原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69%,平原与盆地仅占31%,是世界上领土较 大的国家中,山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最大的国家,山地与平原相比,山地宜发展林牧业,平原宜发 展农业。在全国土地总面积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难于开发利用的,共约39亿亩,占国土面积的27%, 其中沙漠占7.5%,戈壁占5.9%,石骨裸露山地占4.8%,寒漠占1.6%,冰川和永久积雪占0.5%,城镇 居民点、工矿、道路等占地约7%。我国耕地面积只占总土面积的10%,大大少于印度(53%)、美 国(20%),且略低于世界平均耕地面积(10.3%)。 2.各类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小 据《中国统计年鉴(1988)》,我国耕地面积14.38亿亩(不包括台湾省),其中:水田3.77亿 亩,占耕地的26.2%:水浇地3.18亿亩,占22.1%:没有灌溉条件的早地7.43亿亩,占耕地的51.7%。 我国耕地面积次于前苏联、美国、印度而居第4位。全国有林地(森林)面积17.29亿亩,占世界森林 面积的2.8%,次于前苏联、巴西、加拿大、美国居第5位。还有疏林地258亿亩,灌木林地4.16亿
丰水带:年径流深度大于900毫米,包括海南、广东、福建、浙江、台湾、江西与湖南的山地, 云南西南部及西藏的东南角。 多水带:年径流深度为200—900毫米,包括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和秦岭淮河线以南的广大长 江中下游地区。 过渡带:年径流深度介于50—200毫米,包括黄淮海大平原、山西、陕西省的大部,东北的大 部,四川西北部和西藏东部。 少水带:年径流深度在10—50毫米,包括东北西部、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西部和北部以及 西藏西部。 缺水带:年径流深度在10毫米以下,包括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甘肃的巴丹吉林沙漠、青海柴达木 盆地、新疆的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 (三)水资源利用 目前,我国水资源总用水量中有85%左右用于农业,包括灌溉、农村的人畜用水及牧业用水。与 世界各国相比,农业灌溉用水量居世界第2位,我国灌溉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45%。当前,河川径流 的开发利用量约占全国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6%,各地开发程度不同。北方水少,利用程度高,以多年 平均径流量为基数,海河、辽河利用程度高,已达60—65%,淮河和黄河接近40%,内陆河为33%。 南方多水地区利用程度较低,长江为16%,珠江为15%,浙闽诸河为18%,西南诸河还不及1%。 在水资源利用上,目前浪费严重,灌溉设施较差,用水效益不高,另外水资源污染也较严重,所 以节水灌溉,净化水源已是当今水资源利用的迫切任务。 三、土地资源 土地是最基本、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农业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 和劳动对象。我国国土辽阔,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至南沙群岛的曾田暗沙,最 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上,最东端为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会合处,南北直距约5500公里,东西直距 约5200公里。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地形总轮廊西高东低,构成三大阶梯斜面。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1.山多平原少耕地比重小 我国海拔高低差异大,既有低海拔的平原、盆地,又有中海拔的丘陵、低山,还有海拔较高的高 山、高原。其中山地占33%,高原占26%,丘陵占10%,盆地占19%,平原占12%。而且我国是一个 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高原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69%,平原与盆地仅占31%,是世界上领土较 大的国家中,山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最大的国家,山地与平原相比,山地宜发展林牧业,平原宜发 展农业。在全国土地总面积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难于开发利用的,共约39亿亩,占国土面积的27%, 其中沙漠占7.5%,戈壁占5.9%,石骨裸露山地占4.8%,寒漠占1.6%,冰川和永久积雪占0.5%,城镇 居民点、工矿、道路等占地约7%。我国耕地面积只占总土面积的10%,大大少于印度(53%)、美 国(20%),且略低于世界平均耕地面积(10.3%)。 2.各类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小 据《中国统计年鉴(1988)》,我国耕地面积14.38亿亩(不包括台湾省),其中:水田3.77亿 亩,占耕地的26.2%;水浇地3.18亿亩,占22.1%;没有灌溉条件的旱地7.43亿亩,占耕地的51.7%。 我国耕地面积次于前苏联、美国、印度而居第4位。全国有林地(森林)面积17.29亿亩,占世界森林 面积的2.8%,次于前苏联、巴西、加拿大、美国居第5位。还有疏林地2.58亿亩,灌木林地4.16亿
亩,未成林造林地0.84亿亩,以及无林的宜林地15.19亿亩,合计林业用地共有40.06亿亩,占全国土 地面积的27.8%。我国北部和西部10个省、自治区有草原47.26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约33.15亿亩: 南部及中部各省、区有草山草坡1335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约9.64亿亩。全国可利用草地共42.79亿 亩,占世界草地总面积的9%,次于澳大利亚、前苏联居第3位。我国内陆水域4.0亿亩,其中淡水面 26390万亩,可养殖面积8463万亩。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以及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比重较小,所以按人均占有的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 都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按联合国粮农组织1985年资源与人口数字比较,全国平均每人占有土 地面积13.77亩,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3。按统计数字人均占有耕地仅1.3亩,不足世界平均数4.2 亩的13,是世界上人均占有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全国人均有林地面积1.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1/6。人均可利用草地4.4亩,也不到世界平均数11.4亩的一半,而且大部分为生产力低的干旱、荒漠 草原。 3.后备耕地资源不足且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较大 据调查,在33333公顷宜农荒地中,天然草场就占1333.3公顷,林地占6667公顷,余下宜作开垦 农田的约10O0公顷,但分布在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开发难度较大。与此相反,目前难以利用的沙 漠、戈壁、高寒荒漠和石山等面积较大,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4,对农业开发十分不利。 四、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主要包括野生和人工培育的各种动、植物资源及经济真菌类资源。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为 人类提供吃、穿、住、用等多方面的生活必需品和多种工业原料。生物是生态系统的核心,它有效 地保护着生态平衡,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生物资源的特征 1.植物资源丰富多彩 我国疆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因而植被呈现丰富多彩的景观。从南到北依次分布有热带雨林和 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温带落叶阔叶林、中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北温带针叶林等植被类 型。广大西北内陆,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表现出干旱大陆的特征。青藏高原有寒温性针叶林、 高寒灌丛、高寒草原、高寒荒漠等多种植被分布,显著了高寒植被类型的特点。据统计,全国有高 等植物301科,2980属,约3万种。与世界上植物区系丰富的国家或地区相比,仅次于马亚西亚(约 4.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3位。 世界公认为我国是树木的宝库,乔灌木树种多达8000余种,其中乔木树种2000余种,优良的用材 和特用的经济树种有2000余种,我国特有乔木树种50多种。 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资源中心之一。世界上农作物(不包括果树、蔬菜和药用植物)中最 主要的有90多种,我国常见的有30多种,据初步统计,全国共收集的农作物品种资源共30万份,其 中水稻5万份,小麦近1.5万份,玉米14万份,谷子1.6万份,高梁1.7万份。 我国果树资源较为丰富,全世界果树大约有60科,2200种左右,而我国主要果树就有50多科,约 300种,品种万余个。我国蔬菜资源亦品类繁多,目前栽培的蔬菜约有100多种,其中原产我国的占 49%. 我国有草原牧草2500多种,主要是豆科牧草和禾木科牧草。豆科牧草全世界有600属,1.2万多 种,我国约有139属,1130种:禾木科牧草全世界共有500属,6000多种,我国有190多属,1150种, 占草原植被的70一90%,是组成我国草原植被的主要草类
亩,未成林造林地0.84亿亩,以及无林的宜林地15.19亿亩,合计林业用地共有40.06亿亩,占全国土 地面积的27.8%。我国北部和西部10个省、自治区有草原47.26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约 33.15亿亩; 南部及中部各省、区有草山草坡13.35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约9.64亿亩。全国可利用草地共42.79亿 亩,占世界草地总面积的9%,次于澳大利亚、前苏联居第3位。我国内陆水域4.0亿亩,其中淡水面 26390万亩,可养殖面积8463万亩。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以及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比重较小,所以按人均占有的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 都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按联合国粮农组织1985年资源与人口数字比较,全国平均每人占有土 地面积13.77亩,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3。按统计数字人均占有耕地仅1.3亩,不足世界平均数4.2 亩的1/3,是世界上人均占有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全国人均有林地面积1.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1/6。人均可利用草地4.4亩,也不到世界平均数11.4亩的一半,而且大部分为生产力低的干旱、荒漠 草原。 3.后备耕地资源不足且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较大 据调查,在3333.3公顷宜农荒地中,天然草场就占1333.3公顷,林地占666.7公顷,余下宜作开垦 农田的约1000公顷,但分布在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开发难度较大。与此相反,目前难以利用的沙 漠、戈壁、高寒荒漠和石山等面积较大,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4,对农业开发十分不利。 四、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主要包括野生和人工培育的各种动、植物资源及经济真菌类资源。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为 人类提供吃、穿、住、用等多方面的生活必需品和多种工业原料。生物是生态系统的核心,它有效 地保护着生态平衡,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生物资源的特征 1.植物资源丰富多彩 我国疆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因而植被呈现丰富多彩的景观。从南到北依次分布有热带雨林和 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温带落叶阔叶林、中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北温带针叶林等植被类 型。广大西北内陆,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表现出干旱大陆的特征。青藏高原有寒温性针叶林、 高寒灌丛、高寒草原、高寒荒漠等多种植被分布,显著了高寒植被类型的特点。据统计,全国有高 等植物301科,2980属,约3万种。与世界上植物区系丰富的国家或地区相比,仅次于马亚西亚(约 4.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3位。 世界公认为我国是树木的宝库,乔灌木树种多达8000余种,其中乔木树种2000余种,优良的用材 和特用的经济树种有2000余种,我国特有乔木树种50多种。 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资源中心之一。世界上农作物(不包括果树、蔬菜和药用植物)中最 主要的有90多种,我国常见的有30多种,据初步统计,全国共收集的农作物品种资源共30万份,其 中水稻5万份,小麦近1.5万份,玉米1.4万份,谷子1.6万份,高梁1.7万份。 我国果树资源较为丰富,全世界果树大约有60科,2200种左右,而我国主要果树就有50多科,约 300种,品种万余个。我国蔬菜资源亦品类繁多,目前栽培的蔬菜约有100多种,其中原产我国的占 49%。 我国有草原牧草2500多种,主要是豆科牧草和禾木科牧草。豆科牧草全世界有600属,1.2万多 种,我国约有139属,1130种;禾木科牧草全世界共有500属,6000多种,我国有190多属,1150种, 占草原植被的70—90%,是组成我国草原植被的主要草类
我国还有丰宫的野生植物资源,初步统计较重要的纤维原料植物有438种,淀粉原料植物145种, 蛋白质和氨基酸植物260种,油脂植物374种,芳香油植物原料285种,药用植物更是繁多。 2.动物资源种属繁多 初步统计我国有鸟类1186种,兽类470余种,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鸟类和兽类分别为329种和188 种。我国特有种或珍奇种种类较多,国家完全禁止猎取的一类保护动物有68种:国家严格限制猎取 的二类保护动物有53种:国家控制猎取的三类保护等有27种。我国家畜家禽的品种也十分丰高,著 名的地方良种约280个,淡水鱼类831种,海洋鱼类1500多种。 3.经满州里具菌资源品类丰茂 自然界大约有真菌25一30万种,其中大型真菌易为人类认识和利用,成为重要的自然资源。经调 查,已知我国有野生食用菌706种,隶属47科,139属,是世界上食用菌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 国传统的药用真菌多达380余种,共计50科,137属。 第二节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 农业自然资源具有一般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特殊规律。如土地资源具有肥力能生长不同 植物,水资源具有流动性和循环补给性,生物资源具有遗传性和新陈代谢特性,气候资源具有季节 性等等。各种不同的农业自然资源,也有它们共同的特点和规律,充分认识这些基本特性,对于合 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一)整体性 农业自然资源是一个多因素的自然生态系统。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个因素的变 化,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变化。整体性还表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要素缺一不可,不能相互取 代。整体性决定了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要从全局着想,不能顾此失彼 (二)地域性 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造成各地农业自然资原的分布、数量、质量也不相同。听以各地 的农业资源组合都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因此资源开发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三)可更新性 农业自然资源是可以不断更新和进行循环的。例如,土壤肥力的恢复,生物的世代交替,水分的 循环补给等等。农业自然资源的更新能力是有条件的,必须合理利用和保护,才能不断更新和循 环,处于周而复始的良好状态。 (四)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在一定的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都有数量的限制: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 范围和种类也是有限的:各种资源的适用性和用途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更 新性是相对无限的,加上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物质技术的增强,人们可以不断地提高资源利 用率和生产力,扩大对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范围和种类。 二、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原则 为了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永续地、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提供各种农产品,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因地制宜
我国还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初步统计较重要的纤维原料植物有438种,淀粉原料植物145种, 蛋白质和氨基酸植物260种,油脂植物374种,芳香油植物原料285种,药用植物更是繁多。 2.动物资源种属繁多 初步统计我国有鸟类1186种,兽类470余种,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鸟类和兽类分别为329种和188 种。我国特有种或珍奇种种类较多,国家完全禁止猎取的一类保护动物有68种;国家严格限制猎取 的二类保护动物有53种;国家控制猎取的三类保护等有27种。我国家畜家禽的品种也十分丰富,著 名的地方良种约280个,淡水鱼类831种,海洋鱼类1500多种。 3.经满州里具菌资源品类丰茂 自然界大约有真菌25—30万种,其中大型真菌易为人类认识和利用,成为重要的自然资源。经调 查,已知我国有野生食用菌706种,隶属47科,139属,是世界上食用菌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 国传统的药用真菌多达380余种,共计50科,137属。 第二节 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 农业自然资源具有一般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特殊规律。如土地资源具有肥力能生长不同 植物,水资源具有流动性和循环补给性,生物资源具有遗传性和新陈代谢特性,气候资源具有季节 性等等。各种不同的农业自然资源,也有它们共同的特点和规律,充分认识这些基本特性,对于合 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一)整体性 农业自然资源是一个多因素的自然生态系统。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个因素的变 化,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变化。整体性还表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要素缺一不可,不能相互取 代。整体性决定了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要从全局着想,不能顾此失彼。 (二)地域性 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造成各地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也不相同。所以各地 的农业资源组合都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因此资源开发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三)可更新性 农业自然资源是可以不断更新和进行循环的。例如,土壤肥力的恢复,生物的世代交替,水分的 循环补给等等。农业自然资源的更新能力是有条件的,必须合理利用和保护,才能不断更新和循 环,处于周而复始的良好状态。 (四)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在一定的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都有数量的限制;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 范围和种类也是有限的;各种资源的适用性和用途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更 新性是相对无限的,加上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物质技术的增强,人们可以不断地提高资源利 用率和生产力,扩大对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范围和种类。 二、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原则 为了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永续地、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提供各种农产品,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因地制宜
由于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地域性,所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是规划和指 导农业生产的一个首要原则,是农业区划的基本出发点。所以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必须根据不 同地区自然资源及自然条件的性质、数量及组合特点,以及不同种类农业生物的生态特性,结合当 地社会经济条件,讲行综合分析,确定不同地区资源利用的方向和合理利用的方式,贯彻官农则 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行不同形式的农林牧结 合,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 (二)宏观全局 农业是一个涉及因素较多而且因素间相互联系的系统,所以在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时须持系统 的观点,从全局出发来研究农业问题及资源利用问题,不能只考虑某一资源要素的作用,而忽视与 其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另外,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必须瞻前顾后,远近兼 顾,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以防止资原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使可更新的资源失去其更新的能力 (三)用养结合 由于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可培育性以及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既要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 源,又要十分珍惜资源,重视对资源的保护与培养。对自然资源滥用浪费,或者只利用不护养,采 取掠夺性的经营方式,就会使资源退化和变质而使生产力下降,某些生物资源可能导致灭绝。因 此,开发利用资源必须坚持用养结合。 三、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广种薄收掠夺经营 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问题始终为人们所关注。为了增加粮食生产,许多地区盲目毁林 开荒、毁草种粮、围湖造田,造不适应扩大耕地面积,搞广种薄收。如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垦殖 指数一般在30%以上,高的达60%以上。目前黄土高原大多数丘陵山区和丘陵沟壑区森林覆盖率只在 7%左右,草场面积原来占土地总面积的1/3,多年来由于毁草垦种,减少了13一12。林草植被破坏 加上坡陡沟深,造成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较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大部分地 区年侵蚀模数在1一2万吨/平方公里。据初步统计,全国不合理开垦的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约有1.4亿 亩。建国初,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6,建国以来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治理水土流失,取得很大成绩,但由于陡坡滥垦有增无减,不少地区边治理,边破坏,局部有所改 善,整体继续恶化,成为我国生态环境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草原牧区尤其是农牧交错地带,自目毁草种粮,也是对土地资源进行掠夺性经营的一种形式。如 果这些地区具备灌溉条件,变荒漠草原为绿洲灌溉农田,是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否则会使 沙漠化更趋严重。根据50年代和70年代两次航空像片的对比分析估计,我国北方沙漠化士地从原来 的1.37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7.6万平方公里,近10多年来每年平均仍以300一4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 大,成为我国生态环培的又一亚重问题 (二)林业重采轻造资源衰退 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而国家建设用材和人民生活用材则日益增多,迫使对森林进行进行无限制 的采伐,并大搞计划外生产。根据林业部1984一一1988年的森林资源调查,全国林木年平均净生长 量为3.29亿立方米,年均净生长率为3.52%:林木年均消耗量为3.44亿立方米。若把林木的估损量计 入,全国林木平均总消耗量为3.8亿立方米,年均总消费率为4.06%。由此推算,全国林木蓄积年 净缺少153.7万立方米。森林是可更新的资源,森林的培育、采伐、利用是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必
由于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地域性,所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是规划和指 导农业生产的一个首要原则,是农业区划的基本出发点。所以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必须根据不 同地区自然资源及自然条件的性质、数量及组合特点,以及不同种类农业生物的生态特性,结合当 地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不同地区资源利用的方向和合理利用的方式,贯彻宜农则 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行不同形式的农林牧结 合,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 (二)宏观全局 农业是一个涉及因素较多而且因素间相互联系的系统,所以在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时须持系统 的观点,从全局出发来研究农业问题及资源利用问题,不能只考虑某一资源要素的作用,而忽视与 其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另外,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必须瞻前顾后,远近兼 顾,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以防止资源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使可更新的资源失去其更新的能力。 (三)用养结合 由于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可培育性以及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既要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 源,又要十分珍惜资源,重视对资源的保护与培养。对自然资源滥用浪费,或者只利用不护养,采 取掠夺性的经营方式,就会使资源退化和变质而使生产力下降,某些生物资源可能导致灭绝。因 此,开发利用资源必须坚持用养结合。 三、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广种薄收掠夺经营 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问题始终为人们所关注。为了增加粮食生产,许多地区盲目毁林 开荒、毁草种粮、围湖造田,造不适应扩大耕地面积,搞广种薄收。如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垦殖 指数一般在30%以上,高的达60%以上。目前黄土高原大多数丘陵山区和丘陵沟壑区森林覆盖率只在 7%左右,草场面积原来占土地总面积的1/3,多年来由于毁草垦种,减少了1/3—1/2。林草植被破坏 加上坡陡沟深,造成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较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大部分地 区年侵蚀模数在1—2万吨/平方公里。据初步统计,全国不合理开垦的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约有1.4亿 亩。建国初,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6,建国以来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治理水土流失,取得很大成绩,但由于陡坡滥垦有增无减,不少地区边治理,边破坏,局部有所改 善,整体继续恶化,成为我国生态环境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草原牧区尤其是农牧交错地带,盲目毁草种粮,也是对土地资源进行掠夺性经营的一种形式。如 果这些地区具备灌溉条件,变荒漠草原为绿洲灌溉农田,是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否则会使 沙漠化更趋严重。根据50年代和70年代两次航空像片的对比分析估计,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从原来 的1.37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7.6万平方公里,近10多年来每年平均仍以300—4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 大,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的又一严重问题。 (二)林业重采轻造资源衰退 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而国家建设用材和人民生活用材则日益增多,迫使对森林进行进行无限制 的采伐,并大搞计划外生产。根据林业部1984——1988年的森林资源调查,全国林木年平均净生长 量为3.29亿立方米,年均净生长率为3.52%;林木年均消耗量为3.44亿立方米。若把林木的估损量计 入,全国林木平均总消耗量为3.8亿立方米,年 均总消费率为4.06%。由此推算,全国林木蓄积年 净缺少153.7万立方米。森林是可更新的资源,森林的培育、采伐、利用是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必
须以培育森林为基础,协调发展。但多年来违背了这一客观规律,造林质量低、管理差、成活少、 成林面积小,森林蓄积量持续下降。建国几十年来,更新造林数量虽很大,达1.06亿公顷,其总数超 过世界各国人工营造林总量,但存活保存只有2800万公顷,其中能成林的只占保存面积的13,约有 1/3经过抚育可望成材,另外13则因立地条件不适合而成为生长不良的“小老头树”。 (三)草原招载村妆靠天养畜 我国草原牧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区,天然草场辽阔,大都为生产力极低的干旱 荒漠草原。多年来,忽视草场的建设和保护,片面追求牲畜的净增头数,盲目提高草场载畜量,对 草场实行掠夺式利用。加之草场建设和科学管理跟不上,就形成了超载过牧,使草场再生能力受到 破坏,天然植被退化,产量量节节下降。如内蒙古草原,自50年代到80年代,不同类型的草原单位 面积的鲜草产量都连年下降,大致母年每亩下降25公斤左右:新疆可利用的7.5亿亩草场中,亚重退 化的达2亿多亩:宁夏草场退化面积占98%,草场产草量比60年代初期降低了35%:西藏全区己利用 草场面积6.4亿亩,退化面积达2亿亩。现今草原牧区的退化草场面积已约占利用草场的13,产草量 比50年代平均下降了30一50%。草原的植被日益稀疏低矮,并有裸露地表出现。 我国现有人工草场约3200万亩,围栏草场7000多万亩,仅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广大牧区超 载过牧,草场退化,载畜能力低,抗灾能力脆弱,基本上仍处于“靠天养畜,逐水年而居“的状态。 (四)地下水超量开采且江河水源污染严重 地下水是我国北方缺水地区农田灌溉以及广大农村饮用水的主要来源,而且随着城市和工业的发 展,在地表水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地下水也日益成为我国城市特别是北方城市的重要供水水源,据 不完全统计,全国181个大中城市中有61个城市主要采用地下水。浅层地下水一般可由天然降水补 给,只要适量开采,可以不断补给永续利用:而深层地下水则是长期埋藏下来的,一旦采完,很不 易补给,必须十分珍惜利用。但不少地区,没有按照地下水源合理布井,井位过密,超量开采,长 期采大于补,致使地下水位激烈下降,形成地下深层漏斗。据晋、冀、豫等10个省、市、自治区80 年代初的统计,有大小漏斗50多个,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漏斗中心水位一般下降20一30米,严重的 达60一70米。一些地方特别是城市和工业部门钻井能力强,机井越打越深,漏斗越来越多,水位越 降越低,造成水源枯竭,形成废井。水源污染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又一突出问题。我国在70年代 以后,由千城市工业的发展,污水排放量逐渐增加,水源污染问题深步成为一个全围性的问题。据 1979年统计,全国城市污水日排放量为7258万吨,而全国仅有36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64万 吨,仅占日排放量的0.9%,99.1%的污水不加任何处理直接向天然水体排放,致使我国大部分江河和 地下含水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水利部门1979年对我国532条可流的调查,受到污染的河流占调 查总数的823%。在所评价的5万多公里的河长中,86%的河长不符合饮用水和渔业用水的标准,近 24%的河长不符合农田灌溉用水标准,严重污染的河长达2400公里,占评价总河长的4.3%。水源污染 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城市人口和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其中尤以准河、海河、辽河等自净能力较差 而污水排放量较大的河流为甚。南方河流由于水量较丰,自净能力较强,一般而言,污染程度较北 方上述河流为轻:但近年来由于污水排放量增加,污染问题也很突出。根据有关单位对我国47个主 要城市的调查,地下水受到污染的城市达43个,占调查城市总数的91%。由于地下水受到污染,很多 城市的地下水不能饮用。日益严重的水源污染,不仅影响工农业生产,并危害人民健康,己经成为 我国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四、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正确处理人口与资源关系
须以培育森林为基础,协调发展。但多年来违背了这一客观规律,造林质量低、管理差、成活少、 成林面积小,森林蓄积量持续下降。建国几十年来,更新造林数量虽很大,达1.06亿公顷,其总数超 过世界各国人工营造林总量,但存活保存只有2800万公顷,其中能成林的只占保存面积的1/3,约有 1/3经过抚育可望成材,另外1/3则因立地条件不适合而成为生长不良的"小老头树"。 (三)草原超载过牧靠天养畜 我国草原牧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区,天然草场辽阔,大都为生产力极低的干旱、 荒漠草原。多年来,忽视草场的建设和保护,片面追求牲畜的净增头数,盲目提高草场载畜量,对 草场实行掠夺式利用。加之草场建设和科学管理跟不上,就形成了超载过牧,使草场再生能力受到 破坏,天然植被退化,产量量节节下降。如内蒙古草原,自50年代到80年代,不同类型的草原单位 面积的鲜草产量都连年下降,大致每年每亩下降25公斤左右;新疆可利用的7.5亿亩草场中,严重退 化的达2亿多亩;宁夏草场退化面积占98%,草场产草量比60年代初期降低了35%;西藏全区已利用 草场面积6.4亿亩,退化面积达2亿亩。现今草原牧区的退化草场面积已约占利用草场的1/3,产草量 比50年代平均下降了30—50%。草原的植被日益稀疏低矮,并有裸露地表出现。 我国现有人工草场约3200万亩,围栏草场7000多万亩,仅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广大牧区超 载过牧,草场退化,载畜能力低,抗灾能力脆弱,基本上仍处于"靠天养畜,逐水年而居"的状态。 (四)地下水超量开采且江河水源污染严重 地下水是我国北方缺水地区农田灌溉以及广大农村饮用水的主要来源,而且随着城市和工业的发 展,在地表水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地下水也日益成为我国城市特别是北方城市的重要供水水源,据 不完全统计,全国181个大中城市中有61个城市主要采用地下水。浅层地下水一般可由天然降水补 给,只要适量开采,可以不断补给永续利用;而深层地下水则是长期埋藏下来的,一旦采完,很不 易补给,必须十分珍惜利用。但不少地区,没有按照地下水源合理布井,井位过密,超量开采,长 期采大于补,致使地下水位激烈下降,形成地下深层漏斗。据晋、冀、豫等10个省、市、自治区80 年代初的统计,有大小漏斗50多个,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漏斗中心水位一般下降20—30米,严重的 达60—70米。一些地方特别是城市和工业部门钻井能力强,机井越打越深,漏斗越来越多,水位越 降越低,造成水源枯竭,形成废井。水源污染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又一突出问题。我国在70年代 以后,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污水排放量逐渐增加,水源污染问题逐步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据 1979年统计,全国城市污水日排放量为7258万吨,而全国仅有36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64万 吨,仅占日排放量的0.9%,99.1%的污水不加任何处理直接向天然水体排放,致使我国大部分江河和 地下含水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水利部门1979年对我国532条河流的调查,受到污染的河流占调 查总数的82.3%。在所评价的5万多公里的河长中,86%的河长不符合饮用水和渔业用水的标准,近 24%的河长不符合农田灌溉用水标准,严重污染的河长达2400公里,占评价总河长的4.3%。水源污染 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城市人口和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其中尤以淮河、海河、辽河等自净能力较差 而污水排放量较大的河流为甚。南方河流由于水量较丰,自净能力较强,一般而言,污染程度较北 方上述河流为轻;但近年来由于污水排放量增加,污染问题也很突出。根据有关单位对我国47个主 要城市的调查,地下水受到污染的城市达43个,占调查城市总数的91%。由于地下水受到污染,很多 城市的地下水不能饮用。日益严重的水源污染,不仅影响工农业生产,并危害人民健康,已经成为 我国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四、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正确处理人口与资源关系
人口增加、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己是世界上众所关心的三大问题。人口一一资源一一环境三者的 关系中人对资源、环境起着主导的作用。所以,首先要解决好人口问题,处理好人与资源、人与发 展的生产关系。目前,人类的衣食完全靠地球上的生物界及其依赖的生存环境提供。由于世界人口 不断的增加,而生物系统为人类需要提供的资源能力在下降,粮食和能源等供求之间的差距逐渐扩 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更加脆弱不稳定。据一些科学家预测:到2000年世界将变得更加拥 护,污染更加严重,生态更加脆弱不稳定,人类生活的质量将有所下降。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人口 增长,同时要珍惜节用自然资源,加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以协调人与资源的关系。 我国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按人平均占有的耕地、林地、草地等各类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 数量较少,属于资源结束型国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不足的矛盾将日益尖锐,所以在努力 增强资源对人口的承载的同时,严禁破坏和浪费自然资源。 (二)制止掠夺性经营深挖资源内涵能力 任何一种资源的利用都有一个合理与适宜的问题,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遵循动态平衡规律,有取有 补,取补适度、适量,而不能利用过量以至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资源的负荷极限。制止 掠夺性经营,在种植业上要杜绝盲目滥垦,对已被不合理开垦的陡坡地,风蚀沙化严重的草场,影 响水产资源增殖和调蓄洪水的湖田,要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渔。森林要严禁乱砍滥伐,确 定木材砍伐任务不能超过木材的生长量。渔业要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因地制宜地规定捕捞限 额,使渔业资源能够逐步恢复和发展。对水资源要充分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要先用浅层水,少用或 不用深层水,注意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当前,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最突出的问 题,须坚持综合治理,连续治理。 我国人多地少,由于农耕历史悠久,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多,农林牧业的用地 矛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今后无论农林牧渔,都不能单纯追求靠扩大面积来增加产量,主要应致 力于挖掘资源的内涵能力。我国实有耕地约20亿亩,按生物产量计算,其现实生产却仅占农业用地 的3/4,有林地及可利用草地合计约60亿亩,大于耕地的3倍,而现实生产力却仪占农业用地的1/4, 产值仅占1/10。不仅粮、棉、油全靠耕地提供,全国产肉量的96.2%也由耕地生产的饲料、饲草转 化,农村用材亦大都依赖于农田林网和农区造林,所以,20亿亩耕地是我国士资源的精华所在。由 于非农占地日益增多和人口的不断增长,预计本世纪末,耕地还将减少1.5一2.0亿亩。我国荒地资源 已为数不多,即使全部开垦也只能净得耕地1.0亿亩,且多在边远地区或开垦难度较大。目前我国已 处于开荒过度态度,约有1.4亿亩不合理开垦的25度以上的陡坡地需要逐步退耕。所以缓和人多地少 的矛盾,须严格控制非农占地,另外需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熟制。我国际长城以北及青藏高原外,就 热量条件而言,大部地区可以复种、套种,实行一年多熟,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一种特有优势。到 本世纪末,如能将全国耕地的复种指数由现在的148%提高到155%,约可扩大复种面积1亿亩,对补 偿耕地将起显著作用。此外,应坚持不懈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有计划地整治各种低产田,不断提 高耕地质量,努力挖掘耕地的内涵潜力 (三)增加投入实行集约经营 我国人均农业资源数量少,要求获得较高的农业生产力,必须实行集约经营,提高资源生产力。 要使资源生产力变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就要采用各种技术措施,投入各种物质能量。这是因为农 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不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基本上既不产 出也不投入,保持了自然的生态平衡。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型的,有移出也有投入,人类不断从土 地取走产品,同时又向土地投入种子、肥料、水、劳畜力等各种物质和能量,以保持生态的平衡。 如果只移出不投入,以扩大物质循环:在没有灌溉条件下的早作地区,应重视发挥早地农业的增产
人口增加、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已是世界上众所关心的三大问题。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 关系中人对资源、环境起着主导的作用。所以,首先要解决好人口问题,处理好人与资源、人与发 展的生产关系。目前,人类的衣食完全靠地球上的生物界及其依赖的生存环境提供。由于世界人口 不断的增加,而生物系统为人类需要提供的资源能力在下降,粮食和能源等供求之间的差距逐渐扩 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更加脆弱不稳定。据一些科学家预测;到2000年世界将变得更加拥 护,污染更加严重,生态更加脆弱不稳定,人类生活的质量将有所下降。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人口 增长,同时要珍惜节用自然资源,加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以协调人与资源的关系。 我国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按人平均占有的耕地、林地、草地等各类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 数量较少,属于资源结束型国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不足的矛盾将日益尖锐,所以在努力 增强资源对人口的承载的同时,严禁破坏和浪费自然资源。 (二)制止掠夺性经营深挖资源内涵能力 任何一种资源的利用都有一个合理与适宜的问题,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遵循动态平衡规律,有取有 补,取补适度、适量,而不能利用过量以至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资源的负荷极限。制止 掠夺性经营,在种植业上要杜绝盲目滥垦,对已被不合理开垦的陡坡地,风蚀沙化严重的草场,影 响水产资源增殖和调蓄洪水的湖田,要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渔。森林要严禁乱砍滥伐,确 定木材砍伐任务不能超过木材的生长量。渔业要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因地制宜地规定捕捞限 额,使渔业资源能够逐步恢复和发展。对水资源要充分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要先用浅层水,少用或 不用深层水,注意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当前,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最突出的问 题,须坚持综合治理,连续治理。 我国人多地少,由于农耕历史悠久,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多,农林牧业的用地 矛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今后无论农林牧渔,都不能单纯追求靠扩大面积来增加产量,主要应致 力于挖掘资源的内涵能力。我国实有耕地约20亿亩,按生物产量计算,其现实生产却仅占农业用地 的3/4,有林地及可利用草地合计约60亿亩,大于耕地的3倍,而现实生产力却仅占农业用地的1/4, 产值仅占1/10。不仅粮、棉、油全靠耕地提供,全国产肉量的96.2%也由耕地生产的饲料、饲草转 化,农村用材亦大都依赖于农田林网和农区造林,所以,20亿亩耕地是我国土资源的精华所在。由 于非农占地日益增多和人口的不断增长,预计本世纪末,耕地还将减少1.5—2.0亿亩。我国荒地资源 已为数不多,即使全部开垦也只能净得耕地1.0亿亩,且多在边远地区或开垦难度较大。目前我国已 处于开荒过度态度,约有1.4亿亩不合理开垦的25度以上的陡坡地需要逐步退耕。所以缓和人多地少 的矛盾,须严格控制非农占地,另外需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熟制。我国际长城以北及青藏高原外,就 热量条件而言,大部地区可以复种、套种,实行一年多熟,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一种特有优势。到 本世纪末,如能将全国耕地的复种指数由现在的148%提高到155%,约可扩大复种面积1亿亩,对补 偿耕地将起显著作用。此外,应坚持不懈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有计划地整治各种低产田,不断提 高耕地质量,努力挖掘耕地的内涵潜力。 (三)增加投入实行集约经营 我国人均农业资源数量少,要求获得较高的农业生产力,必须实行集约经营,提高资源生产力。 要使资源生产力变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就要采用各种技术措施,投入各种物质能量。这是因为农 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不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基本上既不产 出也不投入,保持了自然的生态平衡。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型的,有移出也有投入,人类不断从土 地取走产品,同时又向土地投入种子、肥料、水、劳畜力等各种物质和能量,以保持生态的平衡。 如果只移出不投入,以扩大物质循环;在没有灌溉条件下的旱作地区,应重视发挥旱地农业的增产
潜力,同时必须加强水利建设,积极发展灌溉农业:根据我国国情,应当重视应用先进的生物科学 技术,致力于提高土地生产率,同时应稳步地发展农业机械化,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使农业向 更高水平发展。 (四)分区分类发挥地区资源优势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气候、土地、水和生物等各种资源的种类、性质、数量以及组合特征都有 很大差别,各有其所长,亦各有其所短。有的宜农,有的宜林,有的宜牧:有的降水丰沛而光照不 足,有的光能丰富而气候干早,各具有开发利用的不同优势。各地开发利用资源的方式、重点、途 径亦不相同。因此,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必须坚持分区分类指导,作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 分发挥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取得最大的宏观经济效益。这在人口众多,资源的相对较少的我国, 尤其重要。 因地制宜要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的适合性,技术条件的可行性和经济条件的合理性。扬长避短要兼 顾趋利与避害,利用与保护,目前与长远的关系:扬长避短的目的是为了趋利免害,两者必须兼 顾,不能只强调趋利而不注意免害。同时应注意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所以在资源利用上要有辨证的思想和发展的眼光。 一个地区的某些资源是否算得上优势,要在大范围内进行权衡,只从一地一时来考虑可行,而从 全局来看不可行的,使不能称之谓优势。在一个地区内,如果具备发展多种生产的资源优势,要宏 观地全面比较,从中择优合理安排,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最大优势,使各种农产品能够尽可能在农业 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最适宜的地区用较低的成本生产出来,而且产品质量好,在国内甚至 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并且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促进农业生立逐蜥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 第三节我国农业分区 农业生产具明显的地域性,各地的农业自然条件、农业的资源分布和利用状况,农业的经营方式 及生产条件,生产水平和社会经济状况等,都无不具有极为复杂的地域差异。例如从南到北、从东 到西、从平原到高山、从沿海到内陆,气候土壤、作物分布、耕作制度、经营方式、生产力水平、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都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在较大的地区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在定的地域范 围内,又有基本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这种气候、土壤、生物等农业生产诸要素在空间的有序分布叫 农业地域分异规律。农业地区分异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形成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根本原因之一, 是农业区划重要的理论基础。根据《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全国共分为10个一级农业区。 (一)东北区 东北区北部和东部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隔鸭绿江、图门江与朝鲜民主主义 共和国为邻,南邻黄海、勃海与山东半岛相对,西达大兴安岭,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除朝阳 市外)三省及内蒙北部大兴安岭地区。本区农史较短,水、土条件较好,耕地、林地广阔,是一个 向国家提供大量粮食、大豆和木材的地区。但由于纬度较高,热量不足,除辽南外,大部地区一年 只能一孰。 本区今后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方向是:平原地区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加强低温,洪涝等自然灾害 的防治,增加农业投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建成全国性的商品粮、大豆、甜菜及备产品生产基 地。有计划地合理开发宜农荒地资源,扩大耕地面积。山地丘陵区以林为主,林、农、牧、副综合 发展,森林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建成我国永久性的用材林基地。农牧交错区要积极营造防扩林,以 防治和减轻风沙危害。 (二)内蒙及长城沿线区
潜力,同时必须加强水利建设,积极发展灌溉农业;根据我国国情,应当重视应用先进的生物科学 技术,致力于提高土地生产率,同时应稳步地发展农业机械化,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使农业向 更高水平发展。 (四)分区分类发挥地区资源优势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气候、土地、水和生物等各种资源的种类、性质、数量以及组合特征都有 很大差别,各有其所长,亦各有其所短。有的宜农,有的宜林,有的宜牧;有的降水丰沛而光照不 足,有的光能丰富而气候干旱,各具有开发利用的不同优势。各地开发利用资源的方式、重点、途 径亦不相同。因此,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必须坚持分区分类指导,作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 分发挥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取得最大的宏观经济效益。这在人口众多,资源的相对较少的我国, 尤其重要。 因地制宜要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的适合性,技术条件的可行性和经济条件的合理性。扬长避短要兼 顾趋利与避害,利用与保护,目前与长远的关系;扬长避短的目的是为了趋利免害,两者必须兼 顾,不能只强调趋利而不注意免害。同时应注意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所以在资源利用上要有辨证的思想和发展的眼光。 一个地区的某些资源是否算得上优势,要在大范围内进行权衡,只从一地一时来考虑可行,而从 全局来看不可行的,使不能称之谓优势。在一个地区内,如果具备发展多种生产的资源优势,要宏 观地全面比较,从中择优合理安排,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最大优势,使各种农产品能够尽可能在农业 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最适宜的地区用较低的成本生产出来,而且产品质量好,在国内甚至 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并且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促进农业生产逐渐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 第三节 我国农业分区 农业生产具明显的地域性,各地的农业自然条件、农业的资源分布和利用状况,农业的经营方式 及生产条件,生产水平和社会经济状况等,都无不具有极为复杂的地域差异。例如从南到北、从东 到西、从平原到高山、从沿海到内陆,气候土壤、作物分布、耕作制度、经营方式、生产力水平、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都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在较大的地区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在定的地域范 围内,又有基本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这种气候、土壤、生物等农业生产诸要素在空间的有序分布叫 农业地域分异规律。农业地区分异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形成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根本原因之一, 是农业区划重要的理论基础。根据《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全国共分为10个一级农业区。 (一)东北区 东北区北部和东部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隔鸭绿江、图门江与朝鲜民主主义 共和国为邻,南邻黄海、勃海与山东半岛相对,西达大兴安岭,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除朝阳 市外)三省及内蒙北部大兴安岭地区。本区农史较短,水、土条件较好,耕地、林地广阔,是一个 向国家提供大量粮食、大豆和木材的地区。但由于纬度较高,热量不足,除辽南外,大部地区一年 只能一熟。 本区今后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方向是:平原地区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加强低温,洪涝等自然灾害 的防治,增加农业投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建成全国性的商品粮、大豆、甜菜及畜产品生产基 地。有计划地合理开发宜农荒地资源,扩大耕地面积。山地丘陵区以林为主,林、农、牧、副综合 发展,森林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建成我国永久性的用材林基地。农牧交错区要积极营造防扩林,以 防治和减轻风沙危害。 (二)内蒙及长城沿线区
句括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以东地区(除大兴安岭地区外)、辽宁朝阳地区、河北承德和张家▣地 区、北京市延庆县、山西晋北和晋西地区、陕西榆林地区沿长城各县、宁夏盐池和同心县,土地总 面积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8.34%。但地处由东部平原向蒙古高原、由半湿润向半干旱地区过渡地 带,生长期短促,一年一熟种植春小麦、谷子、马铃薯、胡麻等早熟耐寒作物:雨量少而变率大, 在没有灌溉条件的旱地,产量低而不稳,加之广种薄收,耕地粗放。 本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是:在加快农业发展的同时,加强土地沙漠化的整治,改善农业生 态环境,采取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并要严格控制人口的盲目增长。在 此前提下,充分发挥草场资源丰富的优势,以畜牧业为重点,以提高粮食自给率为基础,扩大林草 植被,因地制宜实行农牧合理结合,全面发展农村经济。 (三)黄淮海风 位于长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包括北京市大部、天津市、河北和河南省大 部,山东及安徽、江苏两省的淮北地区。黄河、淮河、海河以及滦河诸河下游的冲积平原,是我国 最大的平原。农作物可以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如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芝麻的种植面积及产 量,以及苹果、梨、柿等温带水果产量均居全国各个一级农业区的首位,是国家粮食、棉花、油 料、烟叶等多种农产品的重要商品生产基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早、涝、碱、薄等障碍因素,影响 高产、稳产,林业、牧业的基础较为薄弱。 本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是:以综合治理旱、涝、碱、薄为重点,致力于提高土地生产力充 分发挥多种经营的潜力,建设成为不断巩固提高的全国性商品粮、棉、油商品生长基地和多种农副 产品的精加工基地。 (四)黄土高原区 黄土高原区位于太行山以西、日月山和乌鞘岭以东、伏牛山及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包括山西大 部、陕西中部和北部、甘肃中东部、河南西部、青海东部、宁夏南部和河北西部的少部分。土地总 面积40.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422%: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盖区,90%以上的土地 为区陵山地和丘陵沟壑,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它既是我国农业的发源地,也是水土流失严重、生 态环境恶化、农村经济贫困亟待治理和开发的地区。 本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利用的方向是:加速农业开发,在争取粮食稳定自给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多 种经营,脱贫致富:并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改善生态环境,采取“治理与开发并重“的战略方 针,边开发边治理,以开发促治理,以治理治开发。 (五)长江中下游区 长江中下游区位于我国东南部,南部大致以福州一一英德一一梧州一线为界,北部大致以伏牛山 一淮河一苏北灌溉总渠一线为界,西部大致以鄂西山地 -雪峰山一线为界,东部直抵海洋,包括 河南省南部、江苏、安徽、湖北、河南省大部,上海市、浙江、江西省全部,福建、广东、广西省 北部。土地总面积96.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04%:全用三大平原之一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本 区。地处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受东南季风之惠,水、热条件优越,大部分地方可以种双季稻以及 茶树、柑桔、油菜、油桐等多年生亚热带植物。土地利用率高,复种指数平衡达213.6%,居全国各 农区之首。是我国农业生产水平最高,农村经济最发达的一级农区。 本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是:平原地区要进一步挖据耕地生产潜力,用、养结合,建成我国 稳产高产的商品粮(主要是水稻)、棉、油、糖生产基地:山地丘陵区加强动、植物资源的综合开
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以东地区(除大兴安岭地区外)、辽宁朝阳地区、河北承德和张家口地 区、北京市延庆县、山西晋北和晋西地区、陕西榆林地区沿长城各县、宁夏盐池和同心县,土地总 面积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8.34%。但地处由东部平原向蒙古高原、由半湿润向半干旱地区过渡地 带,生长期短促,一年一熟种植春小麦、谷子、马铃薯、胡麻等早熟耐寒作物;雨量少而变率大, 在没有灌溉条件的旱地,产量低而不稳,加之广种薄收,耕地粗放。 本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是:在加快农业发展的同时,加强土地沙漠化的整治,改善农业生 态环境,采取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并要严格控制人口的盲目增长。在 此前提下,充分发挥草场资源丰富的优势,以畜牧业为重点,以提高粮食自给率为基础,扩大林草 植被,因地制宜实行农牧合理结合,全面发展农村经济。 (三)黄淮海区 位于长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包括北京市大部、天津市、河北和河南省大 部,山东及安徽、江苏两省的淮北地区。黄河、淮河、海河以及滦河诸河下游的冲积平原,是我国 最大的平原。农作物可以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如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芝麻的种植面积及产 量,以及苹果、梨、柿等温带水果产量均居全国各个一级农业区的首位,是国家粮食、棉花、油 料、烟叶等多种农产品的重要商品生产基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旱、涝、碱、薄等障碍因素,影响 高产、稳产,林业、牧业的基础较为薄弱。 本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是:以综合治理旱、涝、碱、薄为重点,致力于提高土地生产力充 分发挥多种经营的潜力,建设成为不断巩固提高的全国性商品粮、棉、油商品生长基地和多种农副 产品的精加工基地。 (四)黄土高原区 黄土高原区位于太行山以西、日月山和乌鞘岭以东、伏牛山及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包括山西大 部、陕西中部和北部、甘肃中东部、河南西部、青海东部、宁夏南部和河北西部的少部分。土地总 面积40.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4.22%;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覆盖区,90%以上的土地 为区陵山地和丘陵沟壑,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它既是我国农业的发源地,也是水土流失严重、生 态环境恶化、农村经济贫困亟待治理和开发的地区。 本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利用的方向是:加速农业开发,在争取粮食稳定自给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多 种经营,脱贫致富;并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改善生态环境,采取"治理与开发并重"的战略方 针,边开发边治理,以开发促治理,以治理治开发。 (五)长江中下游区 长江中下游区位于我国东南部,南部大致以福州——英德——梧州一线为界,北部大致以伏牛山 —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为界,西部大致以鄂西山地——雪峰山一线为界,东部直抵海洋,包括 河南省南部、江苏、安徽、湖北、河南省大部,上海市、浙江、江西省全部,福建、广东、广西省 北部。土地总面积96.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04%;全国三大平原之一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本 区。地处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受东南季风之惠,水、热条件优越,大部分地方可以种双季稻以及 茶树、柑桔、油菜、油桐等多年生亚热带植物。土地利用率高,复种指数平衡达213.6%,居全国各 农区之首。是我国农业生产水平最高,农村经济最发达的一级农区。 本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是:平原地区要进一步挖掘耕地生产潜力,用、养结合,建成我国 稳产高产的商品粮(主要是水稻)、棉、油、糖生产基地;山地丘陵区加强动、植物资源的综合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