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生化篇—作品:生命精神的艺术结晶 发布时间:20080619浏览次数407 (〓、作品:生命精神的艺术结晶 文学的生命特征不仅表现在创作过程是作家的生命活动过程,而且表现在文学作品是主 体生命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结晶。这包含两方面含义。 方面,文学作品以观照人的生命为基本使命,文学作品表现着人的生命,是人的生命 的写照,这是几干年中国文学的基本事实,从《诗经》、《楚辞》、汉魏晋南北朝文 人们生命活动的现实状况,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心灵、精神、情感、思想,都生动形象 地载入各朝各代的文学作品之中。中国古代最有价值、恒久流传的作品。正是那些充分 展示伟大生命精神的作品,而那些歌功颂德的邦闲之作,酬答应对的无聊之作,模山范 水的形似之作 文字的摹拟之作,缺乏对人生命的表现和观照,鮮有审美价值,不为人们所接受,在文 学史上总是处于被人们指斥和遗弃的地位。这些作品从反面说明,只有达到对生命的充 分观照,文学才具有恒久的魅力和价值。①强调文学的生命意识,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的重要特质,中国古代的诗论以“言志、缘情为基本,此外又有滋味说、“韵 味说、“性情"说、性灵¨说、“神韵¨说等,这些观点的核心,都离不开人的情感精神,都 以人的生命表现为根本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文论家认为,文学的生命特征不但表现在文学以表现生命为使命 而且表现在文学自身又具有生命形式的特点,也就是说,文学作品本身的结构形式具有 生命特征。对于文学作品的这特点,中国古代文论家常以人体生命喻之。姜《白石道人 诗说》云 大凡诗自有气象、体面、血脉、韵度。气象欲其浑厚,其失也俗;体面欲其宏大,其失 也狂;血脉欲其贯穿,其失也露;韵度欲其飘逸,其失也轻 归庄《玉山诗集序》云: 余尝论诗,气、格、声、华,四者缺一不可。譬之于人,气犹人之气,人所以赖以生 者也,一肢不贯,则成死肌,全体不贯,形神离矣;格如人五官四体,有定位,不可 易,易位则非人矣;声如人之音吐及珩璜琚[王鄅]之节;华如人之威仪及衣裳冠履之饰。 在古代文论家看来,文学作品亦如人,有气象、体面、肌肤、骨胳、血脉、声音、精神 以及华冠衣履,是一个生机盎然、有血有肉的生命体。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文论家对文 学作品的认识达到了这种深刻的程度:文学作品是一种生气灌注的有机形式,它源于生 命,以表现生命为根本使命,同时自身又获得了生命的形式特点,并以自身生命形式的 特点而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这种看法与西方现代理论家的观点不谋而合,如卡西尔在 《人论》中认为,艺术“不是活的事物,而是活的形式”。苏珊朗格《艺术问题》认为 每一个艺术家都能在一个优秀的艺术品中看到生命、“活力”或“生机” 又说: 如果要想使得某种创造来的符号(一个艺术品)激发人们的美感,它就必须以情感的 形式展示出来;也就是说,它就必须使自己作为一个生命活动的投影或符号呈现出来, 必须使自己成为一种与生命的基本形式相类似的逻辑飛式 这也就是说,被赋予了生命力的艺术品是生命的形式,作品具有生命邢式才能产生美 感生化篇——作品:生命精神的艺术结晶 发布时间: 2008-06-19 浏览次数: 407 (二)、作品:生命精神的艺术结晶 文学的生命特征不仅表现在创作过程是作家的生命活动过程,而且表现在文学作品是主 体生命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结晶。这包含两方面含义。 一方面,文学作品以观照人的生命为基本使命,文学作品表现着人的生命,是人的生命 的写照,这是几千年中国文学的基本事实,从《诗经》、《楚辞》、汉魏晋南北朝文 学、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实际展示了古代不同历史时期 人们生命活动的现实状况,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心灵、精神、情感、思想,都生动形象 地载入各朝各代的文学作品之中。中国古代最有价值、恒久流传的作品。正是那些充分 展示伟大生命精神的作品,而那些歌功颂德的邦闲之作,酬答应对的无聊之作,模山范 水的形似之作, 文字的摹拟之作,缺乏对人生命的表现和观照,鲜有审美价值,不为人们所接受,在文 学史上总是处于被人们指斥和遗弃的地位。这些作品从反面说明,只有达到对生命的充 分观照,文学才具有恒久的魅力和价值。①强调文学的生命意识,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的重要特质,中国古代的诗论以“言志”、“缘情”为基本,此外又有“滋味”说、“韵 味”说、“性情”说、“性灵”说、“神韵”说等,这些观点的核心,都离不开人的情感精神,都 以人的生命表现为根本。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文论家认为,文学的生命特征不但表现在文学以表现生命为使命, 而且表现在文学自身又具有生命形式的特点,也就是说,文学作品本身的结构形式具有 生命特征。对于文学作品的这特点,中国古代文论家常以人体生命喻之。姜《白石道人 诗说》云: 大凡诗自有气象、体面、血脉、韵度。气象欲其浑厚,其失也俗;体面欲其宏大,其失 也狂;血脉欲其贯穿,其失也露;韵度欲其飘逸,其失也轻。 归庄《玉山诗集序》云: 余尝论诗,气、格、声、华,四者缺一不可。譬之于人,气犹人之气,人所以赖以生 者也,一肢不贯,则成死肌,全体不贯,形神离矣;格如人五官四体,有定位,不可 易,易位则非人矣;声如人之音吐及珩璜琚[王禹] 之节;华如人之威仪及衣裳冠履之饰。 在古代文论家看来,文学作品亦如人,有气象、体面、肌肤、骨胳、血脉、声音、精神 以及华冠衣履,是一个生机盎然、有血有肉的生命体。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文论家对文 学作品的认识达到了这种深刻的程度:文学作品是一种生气灌注的有机形式,它源于生 命,以表现生命为根本使命,同时自身又获得了生命的形式特点,并以自身生命形式的 特点而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这种看法与西方现代理论家的观点不谋而合,如卡西尔在 《人论》中认为,艺术“不是活的事物,而是活的形式”。苏珊·朗格《艺术问题》认为: 每一个艺术家都能在一个优秀的艺术品中看到“生命”、“活力”或“生机”。 又说: 如果要想使得某种创造来的符号(一个艺术品)激发人们的美感,它就必须以情感的 形式展示出来;也就是说,它就必须使自己作为一个生命活动的投影或符号呈现出来, 必须使自己成为一种与生命的基本形式相类似的逻辑形式。 这也就是说,被赋予了生命力的艺术品是生命的形式,作品具有生命形式才能产生美 感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