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义、消费主义等问题,使得中国知识界必须通过确立一种新型的文化和价值体系 以拯救日益西方化的中国。 再次,新传统主义比之其他任何一种思潮,都具有一种潜在的政治正确性” 也就是说建设性的效应可以与执政者的国家建设战略合流,甚至为国家建设和因 家认同提供一种非体制性的文化资源。 最后,西方世界对儒家文化的重新探讨成为激发新传统主义在中国复兴的外 部刺激力量。西方人希望从中国文化传统中搜寻拯救西方社会危机的良药: 三、新传统主义的基本主张 新儒家是一种强调继承、发扬孔孟程朱陆王思想,以之为中国哲学或中国思 想的根本精神,并以其为主体来吸收、接受和改造西方析代思相和西方哲学,以 寻求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出路的学术流派。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杜维明、刘述先为代表的第三代新儒家,其基本主张 是,作为中国文化核心、主流学说的儒家学说,代表着一个不变的“常道”,它 在各个不同时代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或开展。 新儒学认为儒家的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在近代并未堕落,且其理想为人类 提供了唯一健康的信仰出路。传统“内圣外王”、“内外合一”的理想完全可以被 赋予全新的内容,以儒家注重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念,来统驭现代 科学的成果,不致使人流为机器工业和现代经济制度的奴隶。 他们主张重新改组儒家理想,通过知识分子群体批判的自我意识,继承其优 良传统,扬弃其危害糟粕,引进西方文化而又清除其负面现象,会使中国文化得 到创新,儒家文化完全可能找到它的现代意义和全新的复兴。 80年代的新传统主义包含以下几个新的话题:一是儒家伦理与现代化的关 系,即儒家伦理是否包含现代化动力:二是儒家学说在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中的 地位和命运:三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问题:四是儒家学说与现代民主的 关系问题。 新传统主义对对韦伯命题的反证不仅引发了西化论者的反感,也引发了包括 新儒家在内的质疑。不能仅从思想文化方面解释工业东亚的经济起飞。 新儒学在政治上能否通过“内圣”开出“新外王”的观点缺乏客观冷静的分 析,在最终的立场上又退出了政治。 学习目标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新传统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明确认 识,对其思想主张有系统全面了解,了解新传统主义面对古今中西文化问题的立 场和态度以及他们对中国现代化的理想设计。 作业 新传统主义者相对于前辈新儒家提出了哪些新的主张? 参考文献 1.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传统的发明》,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 版。义、消费主义等问题,使得中国知识界必须通过确立一种新型的文化和价值体系, 以拯救日益西方化的中国。 再次,新传统主义比之其他任何一种思潮,都具有一种潜在的“政治正确性”, 也就是说建设性的效应可以与执政者的国家建设战略合流,甚至为国家建设和国 家认同提供一种非体制性的文化资源。 最后,西方世界对儒家文化的重新探讨成为激发新传统主义在中国复兴的外 部刺激力量。西方人希望从中国文化传统中搜寻拯救西方社会危机的良药。 三、新传统主义的基本主张 新儒家是一种强调继承、发扬孔孟程朱陆王思想,以之为中国哲学或中国思 想的根本精神,并以其为主体来吸收、接受和改造西方近代思想和西方哲学,以 寻求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出路的学术流派。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以杜维明、刘述先为代表的第三代新儒家,其基本主张 是,作为中国文化核心、主流学说的儒家学说,代表着一个不变的“常道”,它 在各个不同时代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或开展。 新儒学认为儒家的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在近代并未堕落,且其理想为人类 提供了唯一健康的信仰出路。传统“内圣外王”、“内外合一”的理想完全可以被 赋予全新的内容,以儒家注重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念,来统驭现代 科学的成果,不致使人流为机器工业和现代经济制度的奴隶。 他们主张重新改组儒家理想,通过知识分子群体批判的自我意识,继承其优 良传统,扬弃其危害糟粕,引进西方文化而又清除其负面现象,会使中国文化得 到创新,儒家文化完全可能找到它的现代意义和全新的复兴。 80 年代的新传统主义包含以下几个新的话题:一是儒家伦理与现代化的关 系,即儒家伦理是否包含现代化动力;二是儒家学说在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中的 地位和命运;三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问题;四是儒家学说与现代民主的 关系问题。 新传统主义对对韦伯命题的反证不仅引发了西化论者的反感,也引发了包括 新儒家在内的质疑。不能仅从思想文化方面解释工业东亚的经济起飞。 新儒学在政治上能否通过“内圣”开出“新外王”的观点缺乏客观冷静的分 析,在最终的立场上又退出了政治。 学习目标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新传统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明确认 识,对其思想主张有系统全面了解,了解新传统主义面对古今中西文化问题的立 场和态度以及他们对中国现代化的理想设计。 作业 新传统主义者相对于前辈新儒家提出了哪些新的主张? 参考文献 1.[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传统的发明》,北京:译林出版社,2004 年 版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