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文本的“经”部分,不包括《易传》(即阐释和发挥“经”义的《十翼》),亦通常称之为“《易》 因该书被孔子编入“六经”之列,所以可能在先秦就有了“易经”之称。两汉时期,原本之 《易》连同《易传》都被尊奉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时人便开始把它们合称为《易经》或《周 易》。两汉以后,由于《易传》与六十四卦经文参合并行,学者所言《周易》,往往都是经传 并称的,不再单指《易》的内容。所以,今天通行本《周易》的内容,即包含“经”、“传” 两部分,而习惯上又把“经”部分称为《易经》,“传”部分称为《易传》。《易》学,顾名思 义,就是指研究、发挥、运用《易经》的学问,是以《易》为主的思维模式探研宇宙世界和 社会人事变易规律的学问,今人往往直称为“易学”。由于两汉以来的参合本《易经》已等 同于《周易》,所以易学实际上指的是研究、发挥、运用《周易》的学问。若论易学研究与 运用之始,史初时期的圣贤祖先就有用《易》观象制器的传说故事,最早可能是在伏羲氏和 神农氏时代:读《易》“韦编三绝”的孔子堪称有史可查的第一个大家,集先秦研《易》之 大成的《易传》七种十篇也可看作是第一部易学论著。随着秦汉以来《易》学研究的日益昌 盛,相关的论著不断涌现,著名的《易》家代不乏人,研用的范围也逐渐扩大,有如清代《四 库全书总目·易类小序》所说:“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 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 说愈繁。”若论易学研究之流派,细分而论,往往是因学者研用的角度不同而有别,已非前 引《四库》之说提及的几类所能完全涵盖。大体而言,清代以前主要有“两派六宗”,即如 《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小序》所言:“《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 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 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为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为李光、杨万里, 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由此可见古代《易》学研究 主要有两大流派,即“象数派”与“义理派”。清末至今,由于研《易》的方法和角度又 不断更新,所以《易》学流派也在“两派六宗”之外产生新的变化,诸如“文学易”、“哲学 易”、“科学易”、“史学易”、“管理易”等等,难以尽详。以上是笔者对易学及其相关名称术 语的粗浅认识,未必合理妥当,权作本文展开问题讨论的基础,期望有更多专家一起来探讨 这些基本问题。 众所皆知: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周易》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周易》不仅是华夏文 明最古老的文献经典之一,而且对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几千年 的中国文明中,不论在哲学、宗教、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以及民风民俗的各个领 域,几乎都不同程度和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周易》的影响。《周易》经典的学说价值,是 流传至今的所有其它古代典籍都无法与之媲美的。《周易》学说的古远与渊博,是华夏文明 几经发展演变的基础和核心。《周易》能在整个华夏文明的源流中不断涌现,既充分显示了 经典本身的无穷魅力与威力,也正体现了古今中国人民对这部古老经典的神圣景仰和高度重 视。我们今天探索华夏传统思维方法的发生、研究传统思维方法的特点、继承和发扬华夏文 化的伟大传统,都离不开《周易》。P时至今日,《周易》的学术价值也确实越来越得到人们 的重视。“名正”则“研顺”,正因为《周易》作为一部值得研究的神圣经典在今天已基本上 成为学界共识,所以我们就可以堂而皇之地顺利开展《周易》经典的研究。如果仍象“文革” 时代把《周易》简单视为“封建迷信”的话,恐怕当代的《周易》研究仍是一片空白。 话说回来,《周易》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学术价值,跟其本身合理的特质分不开,也跟 历代学者不断研究和发扬分不开。《周易》经典内容得到高度重视,历代研究和发扬《周易》 内容的学说按理也应该得到高度重视。但是,由历代学者研究和发扬《周易》学说内容而 成的易学文化,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的偏见,使其“名不正”,以致其所具有的学术理论价值 未能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全面的挖掘。 (二)“名不正”则“研不广”。所谓“研不广”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目前易学文化的2 文本的“经”部分,不包括《易传》(即阐释和发挥“经”义的《十翼》),亦通常称之为“《易》”。 因该书被孔子编入“六经”之列,所以可能在先秦就有了“易经”之称。两汉时期,原本之 《易》连同《易传》都被尊奉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时人便开始把它们合称为《易经》或《周 易》。两汉以后,由于《易传》与六十四卦经文参合并行,学者所言《周易》,往往都是经传 并称的,不再单指《易》的内容。所以,今天通行本《周易》的内容,即包含“经”、“传” 两部分,而习惯上又把“经”部分称为《易经》,“传”部分称为《易传》。《易》学,顾名思 义,就是指研究、发挥、运用《易经》的学问,是以《易》为主的思维模式探研宇宙世界和 社会人事变易规律的学问,今人往往直称为“易学”。由于两汉以来的参合本《易经》已等 同于《周易》,所以易学实际上指的是研究、发挥、运用《周易》的学问。若论易学研究与 运用之始,史初时期的圣贤祖先就有用《易》观象制器的传说故事,最早可能是在伏羲氏和 神农氏时代;读《易》“韦编三绝”的孔子堪称有史可查的第一个大家,集先秦研《易》之 大成的《易传》七种十篇也可看作是第一部易学论著。随着秦汉以来《易》学研究的日益昌 盛,相关的论著不断涌现,著名的《易》家代不乏人,研用的范围也逐渐扩大,有如清代《四 库全书总目·易类小序》所说:“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 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 说愈繁。”若论易学研究之流派,细分而论,往往是因学者研用的角度不同而有别,已非前 引《四库》之说提及的几类所能完全涵盖。大体而言,清代以前主要有“两派六宗”,即如 《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小序》所言:“《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 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 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为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为李光、杨万里, 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由此可见古代《易》学研究 主要有两大流派,即“象数派”与“义理派”。[1]清末至今,由于研《易》的方法和角度又 不断更新,所以《易》学流派也在“两派六宗”之外产生新的变化,诸如“文学易”、“哲学 易”、“科学易”、“史学易”、“管理易”等等,难以尽详。以上是笔者对易学及其相关名称术 语的粗浅认识,未必合理妥当,权作本文展开问题讨论的基础,期望有更多专家一起来探讨 这些基本问题。 众所皆知: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周易》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周易》不仅是华夏文 明最古老的文献经典之一,而且对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几千年 的中国文明中,不论在哲学、宗教、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以及民风民俗的各个领 域,几乎都不同程度和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周易》的影响。《周易》经典的学说价值,是 流传至今的所有其它古代典籍都无法与之媲美的。《周易》学说的古远与渊博,是华夏文明 几经发展演变的基础和核心。《周易》能在整个华夏文明的源流中不断涌现,既充分显示了 经典本身的无穷魅力与威力,也正体现了古今中国人民对这部古老经典的神圣景仰和高度重 视。我们今天探索华夏传统思维方法的发生、研究传统思维方法的特点、继承和发扬华夏文 化的伟大传统,都离不开《周易》。[2]时至今日,《周易》的学术价值也确实越来越得到人们 的重视。“名正”则“研顺”,正因为《周易》作为一部值得研究的神圣经典在今天已基本上 成为学界共识,所以我们就可以堂而皇之地顺利开展《周易》经典的研究。如果仍象“文革” 时代把《周易》简单视为“封建迷信”的话,恐怕当代的《周易》研究仍是一片空白。 话说回来,《周易》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学术价值,跟其本身合理的特质分不开,也跟 历代学者不断研究和发扬分不开。《周易》经典内容得到高度重视,历代研究和发扬《周易》 内容的学说按理也应该得到高度重视。但是,由历代学者研究和发扬《周易》学说内容而形 成的易学文化,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的偏见,使其“名不正”,以致其所具有的学术理论价值 未能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全面的挖掘。 (二)“名不正”则“研不广”。所谓“研不广”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目前易学文化的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