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回答这个问题对于理解后来中国对外政策的向“左”转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罗列出相当多促使中国领导人调整对外政策的因素,包括八大方针的持 续影响、中国领导人仍然认为国际形势的总趋势是以缓和为主、他们对苏联的赫 鲁晓夫和印度的尼赫鲁等的看法仍然是矛盾的和不确定的,如认为赫鲁晓夫还不 是完全的修正主义者,尼赫鲁还有进步性,等等。47这里要强调的一个至关重要 的因素是,毛泽东本人也同其他领导人一样,希望“在外交上开创新的局面”, 他的一些主张得到了其他领导人在不同层次上的认同。事态的发展表明,毛泽东 的思路可能最能解释后来的变化,尽管它未必合乎常理。 根据现在可以看到的历史文献分析,毛泽东大致是从两个方面考虑调整对外 政策的。首先是他希望有一个比较安定和平的国际环境,以便集中精力较快地消 除国内经济中已经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成“大跃进”。 尽管1959年夏季已经出现了“大跃进”肯定失败的征兆,而且包括毛泽东 在内的中国领导人承认出现了困难,并认为有必要对一些政策进行检讨和调整, 但是他们当时很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些征兆的严重性。特别是庐山会议批判彭德 怀以后,“宁左勿右”的政治倾向严重削弱了许多人的洞察力,也使各地区干部 宁愿浮夸虚报,结果是为反右倾政治斗争需要而制造出来的上下一片凯歌飞扬, 掩盖了形势的严峻程度。48 1959年农业方面首先出现的衰退被隐瞒,1960年的元旦社论相当典型。它 声称1959年不仅“工业总产值大大超过了国家的计划”,而且“农业生产在战胜 了几十年未有的特大自然灾害之后,……仍然取得了比1958年更大的丰收。农 业生产总值显著地超额完成了国家的计划”。既然形势如此令人鼓舞,人们当然 “不但对于1960年的继续跃进和更好的跃进,充满了决心和信心,而且对于整 个六十年代的继续跃进,也充满了决心和信心”。49毛泽东在年初的政治局常委 会上说“国内形势是好的”,中国“如果能在国际上发生什么影响的话,主要靠 我们自己把国内工作做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把事情办好”。50正是基于对国内 的“大跃进”信心满满,他再次提出争取“10年、15年”的和平建设。51 其次是毛泽东对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看的相当严重。在1959年12月于杭州 召开政治局常委会上,毛泽东就提出“国际上反华浪潮来势汹汹”。521960年3 月,毛泽东又一次专门提出国际上“所谓大反华”问题。他在一份有关中国在巴 基斯坦举办展览的电报上所做的批示中提醒说,要认识“所谓大反华问题的性质 和意义”,并“做出充分的精神准备”。53 毛泽东认为,之所以出现“国际反华浪潮”,就是因为中国坚持了马克思列 宁主义原则的纯洁性。面对可能日益恶化的国际环境,要打退反华浪潮,“一切 问题的中心在于我们自己的团结和自己的工作都要做的好”。他号召“树立雄心 壮志,一定要在经济上和文化上赶上和超过最发达的西方国家”。用他当时的话 说就是“如果给我们40年时间的话,那时候世界形势将起的大变化”。54 毛泽东自己相信并告诉他的同事,尽管需要对某些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整,但 4《十年论战》,(上),第231-233、201-202页。 48范荣康的回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气氛是如何扭曲人们对形势的判断的。范荣康:《社论串起来的 历史》(下),《百年潮》,2002年第8期,第38-39页 49社论:《展望六十年代》,见1960年1月1日《人民日报》。 0《十年论战》(上),第243页 s1《十年论战》(上),第271页 32《十年论战》(上),第235页。 53毛泽东:《关于反华问题》,1960年3月22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196年版,第95页。 《关于反华问题》,第9页;《十年论战》(上),第234-235页。9 回答这个问题对于理解后来中国对外政策的向“左”转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罗列出相当多促使中国领导人调整对外政策的因素,包括八大方针的持 续影响、中国领导人仍然认为国际形势的总趋势是以缓和为主、他们对苏联的赫 鲁晓夫和印度的尼赫鲁等的看法仍然是矛盾的和不确定的,如认为赫鲁晓夫还不 是完全的修正主义者,尼赫鲁还有进步性,等等。47这里要强调的一个至关重要 的因素是,毛泽东本人也同其他领导人一样,希望“在外交上开创新的局面”, 他的一些主张得到了其他领导人在不同层次上的认同。事态的发展表明,毛泽东 的思路可能最能解释后来的变化,尽管它未必合乎常理。 根据现在可以看到的历史文献分析,毛泽东大致是从两个方面考虑调整对外 政策的。首先是他希望有一个比较安定和平的国际环境,以便集中精力较快地消 除国内经济中已经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成“大跃进”。 尽管 1959 年夏季已经出现了“大跃进”肯定失败的征兆,而且包括毛泽东 在内的中国领导人承认出现了困难,并认为有必要对一些政策进行检讨和调整, 但是他们当时很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些征兆的严重性。特别是庐山会议批判彭德 怀以后,“宁左勿右”的政治倾向严重削弱了许多人的洞察力,也使各地区干部 宁愿浮夸虚报,结果是为反右倾政治斗争需要而制造出来的上下一片凯歌飞扬, 掩盖了形势的严峻程度。48 1959 年农业方面首先出现的衰退被隐瞒,1960 年的元旦社论相当典型。它 声称 1959 年不仅“工业总产值大大超过了国家的计划”,而且“农业生产在战胜 了几十年未有的特大自然灾害之后,……仍然取得了比 1958 年更大的丰收。农 业生产总值显著地超额完成了国家的计划”。既然形势如此令人鼓舞,人们当然 “不但对于 1960 年的继续跃进和更好的跃进,充满了决心和信心,而且对于整 个六十年代的继续跃进,也充满了决心和信心”。49毛泽东在年初的政治局常委 会上说“国内形势是好的”,中国“如果能在国际上发生什么影响的话,主要靠 我们自己把国内工作做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把事情办好”。50正是基于对国内 的“大跃进”信心满满,他再次提出争取“10 年、15 年”的和平建设。51 其次是毛泽东对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看的相当严重。在 1959 年 12 月于杭州 召开政治局常委会上,毛泽东就提出“国际上反华浪潮来势汹汹”。521960 年 3 月,毛泽东又一次专门提出国际上“所谓大反华”问题。他在一份有关中国在巴 基斯坦举办展览的电报上所做的批示中提醒说,要认识“所谓大反华问题的性质 和意义”,并“做出充分的精神准备”。53 毛泽东认为,之所以出现“国际反华浪潮”,就是因为中国坚持了马克思列 宁主义原则的纯洁性。面对可能日益恶化的国际环境,要打退反华浪潮,“一切 问题的中心在于我们自己的团结和自己的工作都要做的好”。他号召“树立雄心 壮志,一定要在经济上和文化上赶上和超过最发达的西方国家”。用他当时的话 说就是“如果给我们 40 年时间的话,那时候世界形势将起的大变化”。54 毛泽东自己相信并告诉他的同事,尽管需要对某些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整,但 47 《十年论战》,(上),第 231-233、201-202 页。 48 范荣康的回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气氛是如何扭曲人们对形势的判断的。范荣康:《社论串起来的 历史》(下),《百年潮》,2002 年第 8 期,第 38-39 页。 49 社论:《展望六十年代》,见 1960 年 1 月 1 日《人民日报》。 50 《十年论战》(上),第 243 页。 51 《十年论战》(上),第 271 页。 52 《十年论战》(上),第 235 页。 53 毛泽东:《关于反华问题》,1960 年 3 月 22 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9 册,1996 年版,第 95 页。 54 《关于反华问题》,第 94 页;《十年论战》(上),第 234-235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