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展,利用自交系已选配出东农H、呼H、克H等一批优势较强的杂交种,生产出来的实 生薯群体整齐、分离小、抗晚疫病、产量高。 2.防止病毒性退化的研究病毒导致马铃薯退化是世界马铃薯生产上普遍存在的问 题,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国从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对马铃 薯退化原因的研究,因受国际上病毒、生态、衰老等学术思想的影响,也出现众说纷纭。 通过许多试验至70年代,才确定了病毒在退化中是主要因素,品种抗性、温度、传毒介 体等条件可影响退化速度。因而在防止退化的措施上,是选用抗病毒品种与各地因地制宜 的留种技术相结合。对防止退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抗病毒要以Y(y)病毒为主:因地 制宜的留种技术则是夏播留种法,二季作秋播留种法,此外,还有结合蚜虫飞迁测报实行 早收留种法。 脱毒种薯的生产利用,于1970年首先开展组织培养生产脱毒薯这项研究工作的是吉 林农业大学蔡启运教授,相继开展这项研究的有克山马铃薯研究所,中科院遗传研究所和 植物研究所、内蒙古乌盟农科所和甘肃农科院等单位至1974年获得茎尖组织培养成功, 开始无毒试管苗繁殖与鉴定,于1977年开始推广应用于生产,脱毒种薯比未脱毒的增产 50%左右。这项技术不仅能从块茎中汰出病毒(PSTV除外),而且能杜绝块茎中的真、细 菌病害。1988年全国推广应用脱毒薯面积393万亩。 在脱毒种薯的扩大繁育过程中,为了保质保量地生产出无毒无病种薯,因而对病毒和 类病毒(PSTVd)的灵敏、快速、准确的检测鉴定技术要求迫切,经过我国科学家们的努 力于80年代己卓有成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应用于生产。如内蒙古大学生物系与80年代 初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R-PAGE)快速检测病毒和类 病毒获得成功:1984年又成功的制备了高效价(1/4096)的卷叶病毒(PLRV)抗血清。近年 还进一步简化了ELISA技术制备出ELISA试剂推广到科研于生产单位应用。并应用NASH 和往返凝胶电泳法为8个省区的80个马铃薯主栽培品种、品系、种质资源和马铃薯实生 种子(TPS)亲本的2725个样品进行了PSTVD的检测。黑龙江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自1987 年以来,利用自制的简易电泳设备,以往复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R-PAGE)检测类病毒, 从品种的群体中筛选出未感PSTV的个体,再用茎尖组织培养法脱掉病毒。经用马铃薯卷 叶等8中病毒酶标抗体鉴定筛选,获得了既无类病毒(PSTVD)也无其它8种主要病毒(PLRV、 PVX、PVR、PVR、PVA、PVS、PVM、TRV和TMW)的克新1号,克新2号,克新3号,克新 4号和东农303等5个大面积主栽培品种的无病核心种,用于无毒微型薯(microtuber) 和无毒小薯(minituber)的繁殖,被推广到省内外原良种场扩繁。目前无毒薯的繁殖己 开始采用液体培养进行工厂化生产。 3.栽培技术研究我国马铃薯栽培研究人员在不断总结群众经验的同时,从单一学 科单项措施开始,逐步发展到多学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1)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 农民,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种田素质,扩大了成果推广与配套技术的应用,在全国出现了许 多大面积高产典型。如内蒙古乌兰察布盟1983年-1984年组织了全盟24万亩马铃薯高产 栽培攻关,使马铃薯每亩平均产量,由原来的450kg提高到1410kg:黑龙江纳河县太和 乡12750亩大面积采取综合高产措施,平均亩产由原来的1000kg左右提高到1638kg。(2) 间套复种与改制,充分利用地力,提高了产量。马铃薯和其它作物的间套复种,在我国中 原二作区和西南单双季混作区自70年代以来发展很快,对粮食等作物以及马铃薯的增产 239239 展,利用自交系已选配出东农 H1、呼 H1、克 H1 等一批优势较强的杂交种,生产出来的实 生薯群体整齐、分离小、抗晚疫病、产量高。 2. 防止病毒性退化的研究 病毒导致马铃薯退化是世界马铃薯生产上普遍存在的问 题,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国从 50 年代至 60 年代前期,对马铃 薯退化原因的研究,因受国际上病毒、生态、衰老等学术思想的影响,也出现众说纷纭。 通过许多试验至 70 年代,才确定了病毒在退化中是主要因素,品种抗性、温度、传毒介 体等条件可影响退化速度。因而在防止退化的措施上,是选用抗病毒品种与各地因地制宜 的留种技术相结合。对防止退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抗病毒要以 Y(y)病毒为主;因地 制宜的留种技术则是夏播留种法,二季作秋播留种法,此外,还有结合蚜虫飞迁测报实行 早收留种法。 脱毒种薯的生产利用,于 1970 年首先开展组织培养生产脱毒薯这项研究工作的是吉 林农业大学蔡启运教授,相继开展这项研究的有克山马铃薯研究所,中科院遗传研究所和 植物研究所、内蒙古乌盟农科所和甘肃农科院等单位至 1974 年获得茎尖组织培养成功, 开始无毒试管苗繁殖与鉴定,于 1977 年开始推广应用于生产,脱毒种薯比未脱毒的增产 50%左右。这项技术不仅能从块茎中汰出病毒(PSTV 除外),而且能杜绝块茎中的真、细 菌病害。1988 年全国推广应用脱毒薯面积 393 万亩。 在脱毒种薯的扩大繁育过程中,为了保质保量地生产出无毒无病种薯,因而对病毒和 类病毒(PSTVd)的灵敏、快速、准确的检测鉴定技术要求迫切,经过我国科学家们的努 力于 80 年代已卓有成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应用于生产。如内蒙古大学生物系与 80 年代 初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R-PAGE)快速检测病毒和类 病毒获得成功;1984 年又成功的制备了高效价(1/4096)的卷叶病毒(PLRV)抗血清。近年 还进一步简化了 ELISA 技术制备出 ELISA 试剂推广到科研于生产单位应用。并应用 NASH 和往返凝胶电泳法为 8 个省区的 80 个马铃薯主栽培品种、品系、种质资源和马铃薯实生 种子(TPS)亲本的 2725 个样品进行了 PSTVD 的检测。黑龙江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自 1987 年以来,利用自制的简易电泳设备,以往复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R-PAGE)检测类病毒, 从品种的群体中筛选出未感 PSTV 的个体,再用茎尖组织培养法脱掉病毒。经用马铃薯卷 叶等8中病毒酶标抗体鉴定筛选,获得了既无类病毒(PSTVD)也无其它8种主要病毒(PLRV、 PVX、PVRO、PVRN、PVA、PVS、PVM、TRV 和 TMV)的克新 1 号,克新 2 号,克新 3 号,克新 4 号和东农 303 等 5 个大面积主栽培品种的无病核心种,用于无毒微型薯(microtuber) 和无毒小薯(minituber)的繁殖,被推广到省内外原良种场扩繁。目前无毒薯的繁殖已 开始采用液体培养进行工厂化生产。 3. 栽培技术研究 我国马铃薯栽培研究人员在不断总结群众经验的同时,从单一学 科单项措施开始,逐步发展到多学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1)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 农民,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种田素质,扩大了成果推广与配套技术的应用,在全国出现了许 多大面积高产典型。如内蒙古乌兰察布盟 1983 年-1984 年组织了全盟 24 万亩马铃薯高产 栽培攻关,使马铃薯每亩平均产量,由原来的 450kg 提高到 1410kg;黑龙江纳河县太和 乡 12750 亩大面积采取综合高产措施,平均亩产由原来的 1000kg 左右提高到 1638kg。(2) 间套复种与改制,充分利用地力,提高了产量。马铃薯和其它作物的间套复种,在我国中 原二作区和西南单双季混作区自 70 年代以来发展很快,对粮食等作物以及马铃薯的增产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