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多专家和学者会抱团、抱圈子,并形成利益共同体,霸占某些学术资源,互相维护、袒护等, 甚至有些学术腐败案件就是因为不同圈子之间出现矛盾而被揭露出来的 学术圈子的形成让更多的造假者安枕无忧,方舟子说:“这些圈子里的人缺乏是 非观念,只有圈子意识,有问题出现不是看是非而是看圈子。 问题根源私利和体制缺陷 近些年,被媒体关注和报道的学术腐败案件越来越多,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 术界的沉疴难治,方舟子用了两个词“利益、体制”。 方舟子说:“首先是体制问题,中国的科研体制不独立,是官本位的学术体制。 它的问题在于,学术权力不是掌握在学者手中,而是行政人员手中,这些学术权力的掌握者 往往没有精力或缺乏专业知识、技能去评估学术成果,于是便出现了对学术成果只看重数量 不看质量的问题,即只看你发表了多少论文、出了多少成果,而且这种评估方法直接和研究 者的待遇、职称、获得项目和经费的机会有关,这就导致研究者们互相攀比论文的数量。但 研究是要花时间和精力的,为了追求数量,有人就会选择抄袭、一稿多发等手段。其二是受 浮夸风气的影响,以多为好,以大为好,却不管这些学术成果的质量究竞是什么样的。 实际上,腐败成本的低下也是很多研究者不惜造假的原因之一,方舟说:“我们 对于学术造假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太小,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包庇,比如朱学勤抄袭事件,朱 学勤公开邀请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调査,看起来坦坦荡荡,但是一开始就有人指出,复旦大 学委员会内一些人和朱学勤关系很好,会不会包庇他?因此,朱学勤涉嫌抄袭被判‘无罪 也在某些人的意料之中。” 此外,学术失范与我们教育尚存的某些问题有关,方舟子说:“很多造假其实源 自学生,但是我们缺乏相关的教育,学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往往糊里糊涂 就犯了错,而其他学生与老师也没有引以为戒。” 学术失范丧失信誉难发展 学者、专家和教授原本是一个让人仰望和崇敬的群体,然而现在这个群体却接连 被曝抄袭、造假等让人很难接受的行为。方舟子说:“学术环境的恶化,学术腐败的泛滥 将会让最后一片净土沦陷 学术腐败的恶果不仅仅是让学者失去崇敬,“而且,学术腐败阻碍了学术的发展 和科学的进步,使我们的学术研究水平受到影响和削弱。其次,凭借抄袭、造假等不端行为 的人不但得不到严惩,往往还会掌控更多的学术资源,这对于那些老老实实做研究的人是很 不公平的,而且因为论文、成果数量没有造假者多,导致其在待遇、职称等方面自然也比较 低,比不上造假者。其三,一旦造假者获得了更大的利益,便会变本加厉地去控制学术权力, 控制学术资源,打压那些真正下功夫做研究的人。最后,腐败还会影响学术风气,使学术界 丧失应有的信誉。因为学术界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的是一个社会的良知,如果学者、教授成为 了知识的造假者,学术这片最后的净土也将沦陷。”方舟子说,学术失范将让学术界失去尊 矫正手段让规矩真正给力 那么,面对学术腐败现象,该如何矫正呢?方舟子认为有效的方法不是很多,他 说:“规范并非没有,监督机制也不缺席,奈何起作用的太少了。” 方舟子进一步分析:“长期的治理办法,无疑是体制的改革,打破行政管理学术 的现状,割断学术和利益的纽带,并加强学术规范的教育。短期的方法则是建立有效的监督 体制,不能光靠民间的揭露,民间的揭露不仅力量小,而且也没有公信力。国外的方法可以 借鉴一下,比如有一套严格的规范、严厉的处罚制度和严密的监督机制,还要有完善的教育 系统,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设有专门学术规范的课程 然而即使采纳了这些办法,方舟子认为要想矫正学术腐败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他多专家和学者会抱团、抱圈子,并形成利益共同体,霸占某些学术资源,互相维护、袒护等, 甚至有些学术腐败案件就是因为不同圈子之间出现矛盾而被揭露出来的。” 学术圈子的形成让更多的造假者安枕无忧,方舟子说:“这些圈子里的人缺乏是 非观念,只有圈子意识,有问题出现不是看是非而是看圈子。” 问题根源 私利和体制缺陷 近些年,被媒体关注和报道的学术腐败案件越来越多,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 术界的沉疴难治,方舟子用了两个词“利益、体制”。 方舟子说:“首先是体制问题,中国的科研体制不独立,是官本位的学术体制。 它的问题在于,学术权力不是掌握在学者手中,而是行政人员手中,这些学术权力的掌握者 往往没有精力或缺乏专业知识、技能去评估学术成果,于是便出现了对学术成果只看重数量 不看质量的问题,即只看你发表了多少论文、出了多少成果,而且这种评估方法直接和研究 者的待遇、职称、获得项目和经费的机会有关,这就导致研究者们互相攀比论文的数量。但 研究是要花时间和精力的,为了追求数量,有人就会选择抄袭、一稿多发等手段。其二是受 浮夸风气的影响,以多为好,以大为好,却不管这些学术成果的质量究竟是什么样的。” 实际上,腐败成本的低下也是很多研究者不惜造假的原因之一,方舟说:“我们 对于学术造假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太小,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包庇,比如朱学勤抄袭事件,朱 学勤公开邀请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调查,看起来坦坦荡荡,但是一开始就有人指出,复旦大 学委员会内一些人和朱学勤关系很好,会不会包庇他?因此,朱学勤涉嫌抄袭被判‘无罪’ 也在某些人的意料之中。” 此外,学术失范与我们教育尚存的某些问题有关,方舟子说:“很多造假其实源 自学生,但是我们缺乏相关的教育,学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往往糊里糊涂 就犯了错,而其他学生与老师也没有引以为戒。” 学术失范 丧失信誉难发展 学者、专家和教授原本是一个让人仰望和崇敬的群体,然而现在这个群体却接连 被曝抄袭、造假等让人很难接受的行为。方舟子说:“学术环境的恶化,学术腐败的泛滥, 将会让最后一片净土沦陷。” 学术腐败的恶果不仅仅是让学者失去崇敬,“而且,学术腐败阻碍了学术的发展 和科学的进步,使我们的学术研究水平受到影响和削弱。其次,凭借抄袭、造假等不端行为 的人不但得不到严惩,往往还会掌控更多的学术资源,这对于那些老老实实做研究的人是很 不公平的,而且因为论文、成果数量没有造假者多,导致其在待遇、职称等方面自然也比较 低,比不上造假者。其三,一旦造假者获得了更大的利益,便会变本加厉地去控制学术权力, 控制学术资源,打压那些真正下功夫做研究的人。最后,腐败还会影响学术风气,使学术界 丧失应有的信誉。因为学术界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的是一个社会的良知,如果学者、教授成为 了知识的造假者,学术这片最后的净土也将沦陷。”方舟子说,学术失范将让学术界失去尊 严。 矫正手段 让规矩真正给力 那么,面对学术腐败现象,该如何矫正呢?方舟子认为有效的方法不是很多,他 说:“规范并非没有,监督机制也不缺席,奈何起作用的太少了。” 方舟子进一步分析:“长期的治理办法,无疑是体制的改革,打破行政管理学术 的现状,割断学术和利益的纽带,并加强学术规范的教育。短期的方法则是建立有效的监督 体制,不能光靠民间的揭露,民间的揭露不仅力量小,而且也没有公信力。国外的方法可以 借鉴一下,比如有一套严格的规范、严厉的处罚制度和严密的监督机制,还要有完善的教育 系统,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设有专门学术规范的课程。” 然而即使采纳了这些办法,方舟子认为要想矫正学术腐败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他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