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34 工程科学学报,第44卷,第1期 从表2横向分析,接触加载角越大,巴西圆盘 鹏等关于页岩巴西劈裂的声发射定位结果类 试样越容易发生中心起裂,因为增大加载角可以 似.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均匀试样还是非均匀试 减小圆盘试样顶底端的应力集中程度.以=14 样,端部起裂均由剪切破坏引起,而劈裂裂纹进一 为例,当2a≤9.18时,巴西试样发生端部起裂: 步扩展则由张拉破坏驱动 当2a≥11.48时,巴西试样发生中心起裂.沿表2 3三维数值模拟 纵向分析,压拉比越大,巴西圆盘试样越容易发 生中心起裂.以2a=11.48°为例,当1≥14时,试样 三维巴西圆盘数值模型直径为50mm,厚度 发生中心起裂;而当1≤12时,圆盘试样发生端 为25mm;采用六面体网格进行划分,对受压直径 部起裂.较大的压拉比,一方面表示岩样的抗拉 附近的网格进行适当加密,模型共包含69125个单 强度相对较低,因此试样更容易发生张拉破坏; 元,74360个节点,模型网格如图4所示.采用应力 另一方面则表示岩样的抗压强度相对较高,抵抗 边界条件,在受压区域内沿模型表面施加法向正 剪切破坏的能力强.因此,巴西圆盘试样的起裂 应力,加载速率为每步500Pa.三维数值模拟仍采 破坏模式受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控制,总体 用表1中的力学参数;为模拟不同接触加载角下 上,圆盘试样压拉比越大,外部加载角越大,试样 巴西圆盘三维破裂面的起裂及扩展过程,考虑以 破坏越容易产生中心起裂,反之则越容易发生端 下8种加载角度:2a=29.7°、25.7°、21.7°、17.9°、14.4°、 部起裂 10.9°、7.6°、4.4° 图3(a)~(b)为均匀巴西圆盘试样的加载破 图5为加载角2a=29.7°、25.7°、14.4°和4.4°时 坏过程,包括峰值载荷(Fpak)前及峰后阶段,接 巴西圆盘试样三维破裂面的起裂及扩展过程,由 触加载角为9.18°,压拉比分别为1=20、10.当 于篇幅限制,其他4种加载角下的数值模拟结果 =20时,圆盘试样发生中心起裂,随外载进一步增 没有给出,但破裂面发展规律基本类似.当2a= 加,径向张拉裂纹自中心起裂点逐渐向两端扩展, 29.7时,初始起裂点位于圆盘端面中心,随外部载 并在加载点附近趋于停止,这与Erarslan等8通 荷增加,破裂面以弧形边界向试样内部扩展,在圆 过实验观察到的裂纹扩展模式相似,陈沙等P21也 盘厚度方向首先贯通后继续沿受压直径向两端扩 通过数值模拟获得过类似的裂纹扩展过程.而当 展并在加载点附近趋于停止.值得注意的是,贯通 =10时,两条起裂裂纹从圆盘受力区域边缘向圆 后的破裂面沿受压直径方向的扩展边界也并非直 盘内部扩展,初始起裂裂纹主要发生剪切破坏,向 线,这与平面应变假设下贯通破裂面的直线扩展 试样中心扩展后则转变为张拉破坏,最终形成两 情形相矛盾.当2=25.7°、14.4时,起裂点仍位于 条贯通的劈裂缝,十分明显这是由于各向同性圆盘 圆盘端面受压直径上,但却偏离端面中心,同时出 试样及外载关于受压直径的对称性引起.图3(c)~ 现4个对称的起裂点:加载角越小,起裂点越靠近 (ε)为非均匀巴西圆盘试样的加载破坏过程,加载 上下加载端,并且破裂面扩展边界线仍为弧形 角仍为9.18°,压拉比分别为=20、10、8.运用刘 当2=4.4时,起裂点位于圆盘端面加载区域边缘, 建等2)提出的岩石介质细观物理力学参数统计分 即破裂没有在受压中心面上发展,这与二维模拟 布模型,采用对数正太分布描述细观单元弹性模 中端部起裂的情况类似.事实上,8种接触加载角 量及单轴抗压强度的空间变异性24-2,试样均质 下圆盘试样的起裂点均位于圆盘端面,而不是圆 度参数设为0.3.当=20时,数值试样同样产生中 盘内部中心.喻勇网及邓华锋等P0通过对线荷载 心起裂,受模型非均质性的影响起裂点偏离圆盘 作用下的巴西圆盘试样进行三维弹性分析指出, 正中心,同时在圆盘内部受压直径周围分布有离 圆盘横截面上的应力值沿试样厚度方向是有变化 散的张拉破裂单元.这是由于一方面材料的非均 的,越靠近两端面,水平拉应力越大,因此试样破 质性改变了圆盘内部的应力分布,引起局部应力 坏首先从端面开始 集中;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软弱介质单元的过早 4解析验证及应力分析 破坏引起.而当=10、8时,与均匀条件下的模拟 结果明显不同的是,圆盘试样发生端部起裂后最 4.1二维模拟结果分析 终仅形成一条劈裂缝;在劈裂缝形成之前,试样两 图6为=20时不同加载角下二维巴西圆盘受 端出现剪切破坏单元,而试样内部基本无破坏单 压直径上切向应力与径向应力的数值模拟结果与 元出现,压拉比为8的数值试样更明显,这与杨志 理论计算结果的对比示意图.由图可知,除在加载从表 2 横向分析,接触加载角越大,巴西圆盘 试样越容易发生中心起裂,因为增大加载角可以 减小圆盘试样顶底端的应力集中程度. 以 λ=14 为例,当 2α ≤ 9.18°时,巴西试样发生端部起裂; 当 2α ≥ 11.48°时,巴西试样发生中心起裂. 沿表 2 纵向分析,压拉比越大,巴西圆盘试样越容易发 生中心起裂. 以 2α=11.48°为例,当 λ ≥ 14 时,试样 发生中心起裂;而当 λ ≤ 12 时,圆盘试样发生端 部起裂. 较大的压拉比,一方面表示岩样的抗拉 强度相对较低,因此试样更容易发生张拉破坏; 另一方面则表示岩样的抗压强度相对较高,抵抗 剪切破坏的能力强. 因此,巴西圆盘试样的起裂 破坏模式受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控制,总体 上,圆盘试样压拉比越大,外部加载角越大,试样 破坏越容易产生中心起裂,反之则越容易发生端 部起裂. 图 3(a)~(b)为均匀巴西圆盘试样的加载破 坏过程,包括峰值载荷 (Fpeak) 前及峰后阶段,接 触加载角 为 9.18°,压拉比分别 为 λ=20、 10. 当 λ=20 时,圆盘试样发生中心起裂,随外载进一步增 加,径向张拉裂纹自中心起裂点逐渐向两端扩展, 并在加载点附近趋于停止,这与 Erarslan 等[8−9] 通 过实验观察到的裂纹扩展模式相似,陈沙等[22] 也 通过数值模拟获得过类似的裂纹扩展过程. 而当 λ=10 时,两条起裂裂纹从圆盘受力区域边缘向圆 盘内部扩展,初始起裂裂纹主要发生剪切破坏,向 试样中心扩展后则转变为张拉破坏,最终形成两 条贯通的劈裂缝,十分明显这是由于各向同性圆盘 试样及外载关于受压直径的对称性引起. 图 3(c)~ (e)为非均匀巴西圆盘试样的加载破坏过程,加载 角仍为 9.18°,压拉比分别为 λ=20、10、8. 运用刘 建等[23] 提出的岩石介质细观物理力学参数统计分 布模型,采用对数正太分布描述细观单元弹性模 量及单轴抗压强度的空间变异性[24−25] ,试样均质 度参数设为 0.3. 当 λ=20 时,数值试样同样产生中 心起裂,受模型非均质性的影响起裂点偏离圆盘 正中心,同时在圆盘内部受压直径周围分布有离 散的张拉破裂单元. 这是由于一方面材料的非均 质性改变了圆盘内部的应力分布,引起局部应力 集中;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软弱介质单元的过早 破坏引起. 而当 λ=10、8 时,与均匀条件下的模拟 结果明显不同的是,圆盘试样发生端部起裂后最 终仅形成一条劈裂缝;在劈裂缝形成之前,试样两 端出现剪切破坏单元,而试样内部基本无破坏单 元出现,压拉比为 8 的数值试样更明显,这与杨志 鹏等[26] 关于页岩巴西劈裂的声发射定位结果类 似. 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均匀试样还是非均匀试 样,端部起裂均由剪切破坏引起,而劈裂裂纹进一 步扩展则由张拉破坏驱动. 3    三维数值模拟 三维巴西圆盘数值模型直径为 50 mm,厚度 为 25 mm;采用六面体网格进行划分,对受压直径 附近的网格进行适当加密,模型共包含 69125 个单 元,74360 个节点,模型网格如图 4 所示. 采用应力 边界条件,在受压区域内沿模型表面施加法向正 应力,加载速率为每步 500 Pa. 三维数值模拟仍采 用表 1 中的力学参数;为模拟不同接触加载角下 巴西圆盘三维破裂面的起裂及扩展过程,考虑以 下8 种加载角度:2α=29.7°、25.7°、21.7°、17.9°、14.4°、 10.9°、7.6°、4.4°. 图 5 为加载角 2α=29.7°、25.7°、14.4°和 4.4°时 巴西圆盘试样三维破裂面的起裂及扩展过程,由 于篇幅限制,其他 4 种加载角下的数值模拟结果 没有给出,但破裂面发展规律基本类似. 当 2α= 29.7°时,初始起裂点位于圆盘端面中心,随外部载 荷增加,破裂面以弧形边界向试样内部扩展,在圆 盘厚度方向首先贯通后继续沿受压直径向两端扩 展并在加载点附近趋于停止. 值得注意的是,贯通 后的破裂面沿受压直径方向的扩展边界也并非直 线,这与平面应变假设下贯通破裂面的直线扩展 情形相矛盾. 当 2α=25.7°、14.4°时,起裂点仍位于 圆盘端面受压直径上,但却偏离端面中心,同时出 现 4 个对称的起裂点;加载角越小,起裂点越靠近 上下加载端,并且破裂面扩展边界线仍为弧形. 当 2α=4.4°时,起裂点位于圆盘端面加载区域边缘, 即破裂没有在受压中心面上发展,这与二维模拟 中端部起裂的情况类似. 事实上,8 种接触加载角 下圆盘试样的起裂点均位于圆盘端面,而不是圆 盘内部中心. 喻勇[8] 及邓华锋等[20] 通过对线荷载 作用下的巴西圆盘试样进行三维弹性分析指出, 圆盘横截面上的应力值沿试样厚度方向是有变化 的,越靠近两端面,水平拉应力越大,因此试样破 坏首先从端面开始. 4    解析验证及应力分析 4.1    二维模拟结果分析 图 6 为 λ=20 时不同加载角下二维巴西圆盘受 压直径上切向应力与径向应力的数值模拟结果与 理论计算结果的对比示意图. 由图可知,除在加载 · 134 · 工程科学学报,第 44 卷,第 1 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