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中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后续拉深有正拉深和反拉深两种方法,如图4.11所示。正拉深的拉深方向与上次拉深 方向一致,而反拉深的拉深方向与上一次拉深方向相反。反拉深的特点如下: 图4.10首次拉深与第2次拉深的拉深力变化曲线 (1)反拉深制件的内外表面相互转换,材料的流动方向有利于抵消拉深时形成的残余 应力。 (2)反拉深材料的弯曲与反弯曲的次数较少,加工硬化也少,有利于成形 (3)坯料与凹模的接触面大(包角达180°),材料流动阻力大,材料不易起皱。因此 般可不用压边圈,这就避免了由于压边力不适当或者不均匀而造成的拉裂 (4)反拉深的拉深力比正拉深大20%左右 (5)反拉深极限拉深系数比正拉深时可降低10%~-15% (6)拉深凹模壁厚不是任意的,它受到拉深系数的影响。如图4.11(b)所示,凹模壁厚 为(d-d}-2。如果反拉深系数太大,凹模壁就会过薄,造成强度不足。同时,凹模的 圆角半径不能大于(d1-dr2)/4。 (a)正拉深 (b)反拉深 图4.11正拉深与反拉深 反拉深方法主要用于厚度较薄的大件和中等尺寸筒形件的后续各次拉深,反拉深后圆 筒的直径d≥(30-90),凹模圆角半径r>(2-6)l。反拉深方法也可用于锥形件、球形件、 抛物曲面制件的最终拉深成形(参见48节)。图4.12所示为一些典型的反拉深件 图4.12一些典型的反拉深件126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后续拉深有正拉深和反拉深两种方法,如图 4.11 所示。正拉深的拉深方向与上次拉深 方向一致,而反拉深的拉深方向与上一次拉深方向相反。反拉深的特点如下: 图 4.10 首次拉深与第 2 次拉深的拉深力变化曲线 1—首次拉深;2—第 2 次拉深 (1) 反拉深制件的内外表面相互转换,材料的流动方向有利于抵消拉深时形成的残余 应力。 (2) 反拉深材料的弯曲与反弯曲的次数较少,加工硬化也少,有利于成形。 (3) 坯料与凹模的接触面大(包角达 180°),材料流动阻力大,材料不易起皱。因此一 般可不用压边圈,这就避免了由于压边力不适当或者不均匀而造成的拉裂。 (4) 反拉深的拉深力比正拉深大 20%左右。 (5) 反拉深极限拉深系数比正拉深时可降低 10%~15%。 (6) 拉深凹模壁厚不是任意的,它受到拉深系数的影响。如图 4.11(b)所示,凹模壁厚 为(d [1]-d [2]-2t )/2。如果反拉深系数太大,凹模壁就会过薄,造成强度不足。同时,凹模的 圆角半径不能大于(d [1]-d [2]-2t )/4。 图 4.11 正拉深与反拉深 反拉深方法主要用于厚度较薄的大件和中等尺寸筒形件的后续各次拉深,反拉深后圆 筒的直径 d [2]≥(30~90) t,凹模圆角半径 r 凹>(2~6) t。反拉深方法也可用于锥形件、球形件、 抛物曲面制件的最终拉深成形(参见 4.8 节)。图 4.12 所示为一些典型的反拉深件。 图 4.12 一些典型的反拉深件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