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万历以前,公侯与缙绅及富家,凡有燕会,小集多用散乐, 或三四人,或多人,唱大套北曲;若大席,则用教坊打院本,乃 北曲四大套者,中间错以“撮垫图”、“观音舞”,或“百丈 旗”,或“跳队子”。后乃变而尽用南唱,歌者止用一小拍板, 或以扇子代之,间有用鼓板者,今则吴人益以洞箫及月琴,声调 屡变,益为凄皖,听者殆欲堕泪矣。大会则用南戏,其始止 二腔,一为弋阳,一为海盐,今又有昆山,较海盐又为清柔 而地折 从这一记载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万历以来在社会上层的戏曲活动中 南唱和南戏已经得势,其间尤以昆山腔为甚。与此同时,北方一些地 区,也不能不随着戏曲发展变迁的趋势而发生变化。王骥德《曲律· 论曲源》一节中,在叙述明代以来南曲与北曲兴衰更替时,说:“始 犹南北画地相角,迩年以来,燕、赵之歌童舞女,咸弃其捍拨(按: 这里指伴奏北曲的乐器琵琶,借以指北曲本身),尽效南声,而北词 几废。”甚而至于当时北京明王朝内廷的演戏活动也改院本、杂剧而 为南戏了,正如《万历野获编补遗·禁中演戏》里所说:“至今上 (按:指明神宗)始设诸剧于玉熙宫,以习外戏,如·弋阳'、‘海 盐’、 ‘昆山’诸家俱有之,其人员以三百为率,不复属钟鼓司,颇 采听外间风闻,以供科浑。”以上情况说明,由于海盐腔、弋阳诸腔 的发展和昆山腔的崛起,到了万历时期,终于出现了戏曲艺术发展的 一次大变迁,由民间到宫廷,由南到北,在戏曲演出舞台上变成了以 南曲声腔剧种为主的时代。其次,在南曲诸声腔的竞演中,也由于革 新后的昆山腔“较海盐又为清柔而婉折”,也逐渐代替了海盐腔的地 位,以至“海盐不振,而日昆山”(王骥德《曲律》)。自此以后, 在戏曲演出舞台上出现了弋阳诸腔戏与昆山腔兴盛发展的新局面;同 时,传奇创作也空前繁荣起来,所谓“名人才子,踵《琵琶》、《拜 月》之武,竞以传奇鸣。曲海词山,于今为烈”(明·沈宠绥《度曲 须知》)。无论是剧本创作方面,还是舞台艺术实践方面,都进人了 一个兴旺发达的时期。随之而来的是在曲律、剧论等戏曲艺术论著方 面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它们对创作和舞台艺术的发展也发挥 39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