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9、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1: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例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例3: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10、对比:突出强调其中某一对象的特点 例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l1、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例1:“盼望着,盼望着,……”强调了盼望的急切 例2: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12、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例1:(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 扭,实在标致极了。 2、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 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 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 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 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岀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 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本文来源:我爱语文9、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 1: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例 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例 3: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10、对比:突出强调其中某一对象的特点。 例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1、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例 1:“盼望着,盼望着,……”强调了盼望的急切。 例 2: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12、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例 1:(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 扭,实在标致极了。 2、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 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 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 远之意。 2、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 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 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本文来源: 我爱语文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