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1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2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第五部分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要把握文章“线索” 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 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三、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 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四、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 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4、侧面暗示。 五、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 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诗情画意, 六、散文特点:“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第六部分语文知识 1、常用修辞方法 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岀了事物的××特点: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易懂。例1: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例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 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其作用是使所写“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 意丰富。 例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 似个长。例2: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例1: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 多少无私 3、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例 l: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例2: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 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6、引用:说明文、记叙文: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可以 增强语言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例1: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7、设问:作用: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 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例1: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 色素也没有 8、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例1: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例2: “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1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2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第五部分 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一、要把握文章“线索”。 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 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三、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 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四、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 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4、侧面暗示。 五、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 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诗情画意,。 六、散文特点:“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第六部分 语文知识 1、常用修辞方法 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易懂。 例 1: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例 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 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 拟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其作用是使所写“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 意丰富。 例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例 1:白发三千丈,缘愁 似个长。 例 2: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例 1: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 多少无私。 3、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例 1: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例 2: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 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6、引用:说明文、记叙文: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可以 增强语言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例 1: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7、设问:作用: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 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例 1: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 色素也没有。 8、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例 1: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例 2: “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