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定向选择的事例 3稳定化选择的概念 4稳定化选择的事例 四 、微梯弗利亚效应和水平抗病性育种(B) 1微梯弗利亚效应的内涵 2水平抗性育种的意义 3水平抗病育种的方法 五、有关植病系统稳定性的假说(B, 抗病 基因的品位 2微效基因系统中的基因对基因关系 第五节寄主一病原物相互关系的群体遗传学(1学时) “、品种组成和小种组成的相互作用(A) 1基因对基因关系中病原物群体基因组成的变化 2微效抗病基因群体中病原物群体基因组成的变化 、小种的寄生适合度(A) 1寄生适合度的概念 2寄生适合度的测量 三、新小种的流行规律(A) 1变异速度 2病菌群体大小 3病菌发育循环和病害流行规律 4生产上寄主品种的组成和布局 5影响菌量积累的种种气候条件和栽培条件 四、品种抗病性寿命预测和抗病性基因管理(A) 第七章植物抗病育种(3学时) 第一节植物抗病育种概述(0.5学时) 一、抗病育种的意义和研究现状(C) 1抗病育种的意义 2抗病育种的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二、抗病育种目标的选择(A) 1主攻目标和兼抗范围 2对所利用的抗病性类型要有明确的选择 3合理确定抗病性程度 4防止降低亲 品种原有的北京抗病性和削弱亲本群体的遗传基础 二 植物抗病种质资源B) 1地方品种 2改良品种和引进品种 3斤终枯物抗性其因 4 抗病中间材料! 远缘杂交 、诱发变异、转基因材料等 第二节植物抗病性鉴定(1.5学时) 一、基本要求(A) 目标明确、结果准确、全面衡量、经济快速、实行标准化、实行联合鉴定 > 7 2 定向选择的事例 3 稳定化选择的概念 4 稳定化选择的事例 四、微梯弗利亚效应和水平抗病性育种(B) 1 微梯弗利亚效应的内涵 2 水平抗性育种的意义 3 水平抗病育种的方法 五、有关植病系统稳定性的假说(B) 1 抗病基因的品位 2 微效基因系统中的基因对基因关系 第五节 寄主—病原物相互关系的群体遗传学(1 学时) 一、品种组成和小种组成的相互作用(A) 1 基因对基因关系中病原物群体基因组成的变化 2 微效抗病基因群体中病原物群体基因组成的变化 二、小种的寄生适合度(A) 1 寄生适合度的概念 2 寄生适合度的测量 三、新小种的流行规律(A) 1 变异速度 2 病菌群体大小 3 病菌发育循环和病害流行规律 4 生产上寄主品种的组成和布局 5 影响菌量积累的种种气候条件和栽培条件 四、品种抗病性寿命预测和抗病性基因管理(A) 第七章 植物抗病育种 (3学时) 第一节 植物抗病育种概述(0.5 学时) 一、 抗病育种的意义和研究现状(C ) 1 抗病育种的意义 2 抗病育种的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二、 抗病育种目标的选择(A) 1 主攻目标和兼抗范围 2 对所利用的抗病性类型要有明确的选择 3 合理确定抗病性程度 4 防止降低亲本品种原有的北京抗病性和削弱亲本群体的遗传基础 三、 植物抗病种质资源(B) 1 地方品种 2 改良品种和引进品种 3 近缘植物抗性基因 4 抗病中间材料:远缘杂交、诱发变异、转基因材料等 第二节 植物抗病性鉴定(1.5 学时) 一、基本要求(A) 目标明确、结果准确、全面衡量、经济快速、实行标准化、实行联合鉴定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