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广东海洋大学:生物技术系《植物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1,文件大小:94.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GD0U-B-11-213 《植物免疫》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340077学粉2.5总学时45理论30实验/上机15 英文课程名称 PlantImmunology 开课院(系)】 农学院 开课系 生物技术系 修订时间2006年9月10 日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植物免疫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病原物的致病性及其遗传变异规律,植物抗病性的 分类、机制、遗传变异规律和病原物与寄主的相互关系及抗病育种。该课程由理论 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理论教学又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移课程为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植物免疫学是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植物抗病性及其应用的理论和 方法的学科。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可系统研究植物抗病性,充分掌握其类型、机制 和遗传、变异规律,为合理地利用植物的抗病性,使其在植物病害防治中发挥应有的 作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掌握开展植物免疫学的基 本实验方法。 三、修读专业 植物保护 四、先修课程: 植物生理生化学、普通遗传学、作物栽培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1 《植物免疫》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340077 学分 2.5 总学时 45 理论 30 实验/上机 15 英文课程名称 Plant Immunology 开课院(系) 农学院 开课系 生物技术系 修订时间 2006 年 9 月 10 日 课 程 简 介 课程简介: 植物免疫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病原物的致病性及其遗传变异规律,植物抗病性的 分类、机制、遗传变异规律和病原物与寄主的相互关系及抗病育种。该课程由理论 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理论教学又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教 学 大 纲 一、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该课程为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植物免疫学是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植物抗病性及其应用的理论和 方法的学科。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可系统研究植物抗病性,充分掌握其类型、机制 和遗传、变异规律,为合理地利用植物的抗病性,使其在植物病害防治中发挥应有的 作用。 二、 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掌握开展植物免疫学的基 本实验方法。 三、 修读专业 植物保护 四、 先修课程: 植物生理生化学、普通遗传学、作物栽培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 五、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GDOU-B-11-213

该课程是在学习了遗传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基础上进 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植物免疫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学科。它与其它学科,如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 学、植物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作物栽培学、普通植物病理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以这些学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也与一些其它新兴学科如分子生物学、分 子遗传学、分子植物病理学等有密切关系。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总论部分)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抗病性利用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作用(B 1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的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2抗病品种无污染 3对一些某些病害是唯一最有效的途径 二、植物免疫学的研究内容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A) 1植物免疫学的研究内容 2植物免疫学与植物生理生化、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关系 三、植物免疫学的发展简史(C) 1遗传理论的建立 2病菌的生理分化和致病性的遗传分化 3植物免役学的形成与发展 四、我国植物免疫学学的成绩和研究现状(C) 第二章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分类(2学时) 第一节植物抗病性的概念 抗病性的概念(A) 抗病性的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 二、抗病性的进化观、生理观和遗传观,抗病性概念的辨证观(B) 1病原物的致病性与寄主的抗病性协同进化 2抗病性的程度 第二节植物抗病性的类别 寄主抗病性和非寄主抗病性B) 】非寄主抗病性的概念和利用 2寄主抗病性 二、基因抗病性和生理抗病性B) 1遗传抗病性 2生理抗病性 三、避病、抗病、耐病和抗再侵染(A) 1避病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2抗病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2

2 该课程是在学习了遗传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基础上进 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植物免疫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学科。它与其它学科,如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 学、植物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作物栽培学、普通植物病理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以这些学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也与一些其它新兴学科如分子生物学、分 子遗传学、分子植物病理学等有密切关系。 六、 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总论部分) 第一章 绪论 (2 学时) 一、抗病性利用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作用(B) 1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的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2 抗病品种无污染 3 对一些某些病害是唯一最有效的途径 二、植物免疫学的研究内容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A) 1 植物免疫学的研究内容 2 植物免疫学与植物生理生化、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关系 三、植物免疫学的发展简史(C ) 1 遗传理论的建立 2 病菌的生理分化和致病性的遗传分化 3 植物免役学的形成与发展 四、我国植物免疫学学的成绩和研究现状(C ) 第二章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分类 (2 学时) 第一节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 一、抗病性的概念(A) 抗病性的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 二、抗病性的进化观、生理观和遗传观,抗病性概念的辨证观(B) 1 病原物的致病性与寄主的抗病性协同进化 2 抗病性的程度 第二节 植物抗病性的类别 一、寄主抗病性和非寄主抗病性(B) 1 非寄主抗病性的概念和利用 2 寄主抗病性 二、基因抗病性和生理抗病性(B) 1 遗传抗病性 2 生理抗病性 三、避病、抗病、耐病和抗再侵染(A) 1 避病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2 抗病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3耐病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4抗再侵染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其他抗病性类型 1被动抗病性和主动抗病性(A) 2主效基因抗病性和微效基因抗病性(A) 3小种专化抗病性和非小种专化抗病性(A) 4真抗病性和圃场抗病性(C) 5广谱抗病性(B) 6持久 抗病性(B) 7个体抗病性和群体抗病性(C) 第三章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4学时) 第一节致病性的概念(0.5学时) 致病性(A) 1致病性的概念: 2致病性的强弱。 、青性(A) 1毒性的概念: 2毒性与寄主专化性的关系。 侵袭A) 1侵袭力的概念: 2侵袭力的测定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的侵袭手段(致病因子)(1.5学时) 一、机械力(B) 1机械力的证据2机械力的作用 争夺营养(C) 1营养竞争的证据2绿岛现象3营养竞争与病害的防治 三、趣(A) 1细胞壁水解酶类:角质酶、果胶酶、半纤维素酶等 2分解细胞内物质的酶:蛋白酶、淀粉酶、脂类水解酶、核酸酶等。 四、毒素(A) 1毒素的概念 2寄主选择性毒素的概念、种类 3非寄主选择性毒素的概念、种类 五、生长调节物(B) 1生长素类生长调节物 2赤霉素类 物反 3细胞激动素类物质 4乙烯的作用 第三节植物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1学时) 寄生专化性的概念(A) 1寄生专化性 2寄生专化性与致病性分化的关系 、植物病原菌生理小种的鉴定(A) 1生理小种鉴定的意义 3

3 3 耐病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4 抗再侵染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其他抗病性类型 1 被动抗病性和主动抗病性(A) 2 主效基因抗病性和微效基因抗病性(A) 3 小种专化抗病性和非小种专化抗病性(A) 4 真抗病性和圃场抗病性(C) 5 广谱抗病性(B) 6 持久抗病性(B) 7 个体抗病性和群体抗病性(C) 第三章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 (4 学时) 第一节 致病性的概念(0.5 学时) 一、致病性(A) 1 致病性的概念; 2 致病性的强弱。 二、毒性(A) 1 毒性的概念; 2 毒性与寄主专化性的关系。 三、侵袭力(A) 1 侵袭力的概念; 2 侵袭力的测定 第二节 植物病原物的侵袭手段(致病因子)(1.5 学时) 一、机械力(B) 1 机械力的证据 2 机械力的作用 二、争夺营养(C) 1 营养竞争的证据 2 绿岛现象 3 营养竞争与病害的防治 三、酶(A) 1 细胞壁水解酶类:角质酶、果胶酶、半纤维素酶等 2 分解细胞内物质的酶:蛋白酶、淀粉酶、脂类水解酶、核酸酶等。 四、毒素(A): 1 毒素的概念 2 寄主选择性毒素的概念、种类 3 非寄主选择性毒素的概念、种类 五、生长调节物(B) 1 生长素类生长调节物 2 赤霉素类类物质 3 细胞激动素类物质 4 乙烯的作用 第三节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1 学时) 一、寄生专化性的概念(A) 1 寄生专化性 2 寄生专化性与致病性分化的关系 二、植物病原菌生理小种的鉴定(A) 1 生理小种鉴定的意义

2生理小种鉴定的方法 鉴别寄主、单基因鉴别、生理生化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 3生理小 中的命名方法 毒性频率和综合致病性分析(B) 1毒力频率: 毒力频率(%)=(有毒力菌株数/总菌株数)x100% 2联合致病(毒力)性 第四节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遗传(0.5学时 、病原物致病性遗传的研究方法(B) 二、病原物致病性遗传事例(C) 小麦锈病、苹果黑星病、麦类白粉病、黑粉病 第五节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变异(0.5学时) 一、研究植物病原物致病性变异的意义(A) 二、植物病原物致病性变异的类型(A) 毒性变异、侵袭力变异 二、植物病原物致病性变异的徐径B) 1有性杂交 2突变 3异核现象 4准性生殖 5适应性变异 6其它途径:转化、转导、接合等 第四章植物抗病性的机制(3学时) 第一节植物的被动抗病性因素(0.5学时) 物理的抗病性因素(A) 1 植物的体表的形态结构 2 木栓化组纱 3木质化组织 4其他物理抗病因素 二、化学抗病因素(A】 1天然抗菌物质 2泌溢物质 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 第二节植物的主动抗病因素(1学时) 、物理主动因素(A) 1细胞壁的改变: 木质化作用、木栓化作用 2细胞 类似物质的产生 3想伤组织 4阻塞维管束 二、化学主动因素(A)

4 2 生理小种鉴定的方法 鉴别寄主、单基因鉴别、生理生化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 3 生理小种的命名方法 三、毒性频率和综合致病性分析(B) 1 毒力频率: 毒力频率(%)=(有毒力菌株数/总菌株数)x100% 2 联合致病(毒力)性 第四节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遗传(0.5 学时) 一、 病原物致病性遗传的研究方法(B) 二、 病原物致病性遗传事例(C) 小麦锈病、苹果黑星病、麦类白粉病、黑粉病 第五节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变异(0.5 学时) 一、研究植物病原物致病性变异的意义(A) 二、植物病原物致病性变异的类型(A) 毒性变异、侵袭力变异 三、植物病原物致病性变异的途径(B) 1 有性杂交 2 突变 3 异核现象 4 准性生殖 5 适应性变异 6 其它途径:转化、转导、接合等 第四章 植物抗病性的机制 (3学时) 第一节 植物的被动抗病性因素(0.5 学时) 一、物理的抗病性因素(A) 1 植物的体表的形态结构 2 木栓化组织 3 木质化组织 4 其他物理抗病因素 二、化学抗病因素(A) 1 天然抗菌物质 2 泌溢物质 3 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 第二节 植物的主动抗病因素(1 学时) 一、物理主动因素(A) 1 细胞壁的改变:木质化作用、木栓化作用 2 细胞壁类似物质的产生 3 愈伤组织 4 阻塞维管束 二、化学主动因素(A)

1过敏性坏死反应 过敏性坏死反应的概念、过程、机制 )枯物保卫孝 概念、举例、 产生机制 3植物对病原物的解毒作用 第三节植物避病和耐病机制0.5学时) 一、避病机制(B) 二、耐病机制(B) (主要介绍研究进展 第四节植物的诱发抗病性及其机制(1学时) 诱发抗病性的概念(A) 基本概念:诱发接种、挑战接种 1局部诱发抗病性 2系统诱发抗病性 3诱发抗病性的特点 4交叉保护作用 、诱发抗病性的机制、用途的研究进展(B)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利用的前景 第五章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变异(1.学时) 第一节抗病性遗传0.5学时) 抗性贵传的种类(A 1植物抗病性遗传的特 2种类:核遗传、细胞质遗传、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 二、主效基因抗病性(A) 1主效基因的表型特征 2主效基因的表型效应 3复等位基因 4不同位点的抗病基因的互作 5连锁 6基因分析的常用方法 三、微效基因抗病性(A) 1抗病性表达特点 遗传力和超 遗传的利用 四 细胞质遗传抗病性(B) 1细胞质遗传抗病性的特点和甄别 2举例:玉米小斑病抗T小种病性遗传 第二节抗病性的变异(0.5学时) 表型变异 (A 变异的原因 变异的结果 二、遗传性变异(A)

5 1 过敏性坏死反应 过敏性坏死反应的概念、过程、机制 2 植物保卫素 概念、举例、产生机制 3 植物对病原物的解毒作用 第三节 植物避病和耐病机制(0.5 学时) 一、避病机制(B) 二、耐病机制(B) (主要介绍研究进展) 第四节 植物的诱发抗病性及其机制(1学时) 一、诱发抗病性的概念(A) 基本概念:诱发接种、挑战接种 1 局部诱发抗病性 2 系统诱发抗病性 3 诱发抗病性的特点 4 交叉保护作用 二、诱发抗病性的机制、用途的研究进展(B)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利用的前景 第五章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变异 (1.学时) 第一节 抗病性遗传(0.5 学时) 一、 抗性遗传的种类(A) 1 植物抗病性遗传的特点 2 种类:核遗传、细胞质遗传、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 二、 主效基因抗病性(A) 1 主效基因的表型特征 2 主效基因的表型效应 3 复等位基因 4 不同位点的抗病基因的互作 5 连锁 6 基因分析的常用方法 三、 微效基因抗病性(A) 1 抗病性表达特点 2 遗传力和超亲遗传的利用 四、 细胞质遗传抗病性(B) 1 细胞质遗传抗病性的特点和甄别 2 举例:玉米小斑病抗 T 小种病性遗传 第二节 抗病性的变异(0.5 学时) 一、 表型变异(A) 变异的原因、变异的结果 二、 遗传性变异(A)

第六章寄主抗病性一病原物致病性的相互关系(6学时) 第一节基因对基因假说(1学时) 一、Flor的基因对基因假说(A) 1Flor的研究成果.基因对基因学说的产生 2基因对基因学说的内涵 3基因对基因假说的研究进展 二、基因对基因假说的作用和意义(A》 1病原生理小种鉴别寄主的改进 2新效忠的预见 3品种抗病基因和病原物毒性基因型的鉴定 4抗病机制研究 寄主和寄生物共同进化的理论和指导防治 第二节抗病基因和致病基因的相互作用(1学时) “、寄主一病原物间的专化性、识别和亲和性(A) 1专化性、识别和亲和性基本概念 2识别的机制研究进展 一病原物间亲和性的理论学说和基因调控模型(B 1激发子模型 2蛋白质与蛋白质共聚作用 3诱导抗病性模型和诱导感病性模型 4基因调控模型的研究进展 三、抗病基因和感病基因的本质(A) 第三节生物间遗传2学时) 基本概念(A) 1寄主与病原物的互做 2结合体 3阴定性表 4非限定表现型 方法要点(A)》 1逻辑代数的应用 2基因对基因假说与逻辑代数之间的变换关系 应用(A) 不通过杂交,根据病原和寄主的互作反应 第四节植物病害体系(1 字时 、水平体系和垂直体系(A) 1 Vanderplank提出的理论体系 2垂直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3水平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两类致病性和两 抗病性(A 致病性、毒性和侵袭力与垂直抗性和水平抗病性的关系 三、定向选择和稳定化选择(A) 1定向洗择的概令 6

6 第六章 寄主抗病性—病原物致病性的相互关系 (6 学时) 第一节 基因对基因假说(1 学时) 一、Flor 的基因对基因假说(A) 1 Flor 的研究成果---基因对基因学说的产生 2 基因对基因学说的内涵 3 基因对基因假说的研究进展 二、基因对基因假说的作用和意义(A) 1 病原生理小种鉴别寄主的改进 2 新效忠的预见 3 品种抗病基因和病原物毒性基因型的鉴定 4 抗病机制研究 5 寄主和寄生物共同进化的理论和指导防治 第二节 抗病基因和致病基因的相互作用(1 学时) 一、寄主—病原物间的专化性、识别和亲和性(A) 1 专化性、识别和亲和性基本概念 2 识别的机制研究进展 二、寄主—病原物间亲和性的理论学说和基因调控模型(B) 1 激发子模型 2 蛋白质与蛋白质共聚作用 3 诱导抗病性模型和诱导感病性模型 4 基因调控模型的研究进展 三、抗病基因和感病基因的本质(A) 第三节 生物间遗传(2 学时) 一、 基本概念(A) 1 寄主与病原物的互做 2 结合体 3 限定性表现型 4 非限定表现型 二、 方法要点(A) 1 逻辑代数的应用 2 基因对基因假说与逻辑代数之间的变换关系 三、 应用(A) 不通过杂交,根据病原和寄主的互作反应 第四节 植物病害体系(1学时) 一、水平体系和垂直体系(A) 1 Vanderplank 提出的理论体系 2 垂直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3 水平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二、两类致病性和两类抗病性(A) 致病性、毒性和侵袭力与垂直抗性和水平抗病性的关系 三、定向选择和稳定化选择(A) 1 定向选择的概念

2定向选择的事例 3稳定化选择的概念 4稳定化选择的事例 四 、微梯弗利亚效应和水平抗病性育种(B) 1微梯弗利亚效应的内涵 2水平抗性育种的意义 3水平抗病育种的方法 五、有关植病系统稳定性的假说(B, 抗病 基因的品位 2微效基因系统中的基因对基因关系 第五节寄主一病原物相互关系的群体遗传学(1学时) “、品种组成和小种组成的相互作用(A) 1基因对基因关系中病原物群体基因组成的变化 2微效抗病基因群体中病原物群体基因组成的变化 、小种的寄生适合度(A) 1寄生适合度的概念 2寄生适合度的测量 三、新小种的流行规律(A) 1变异速度 2病菌群体大小 3病菌发育循环和病害流行规律 4生产上寄主品种的组成和布局 5影响菌量积累的种种气候条件和栽培条件 四、品种抗病性寿命预测和抗病性基因管理(A) 第七章植物抗病育种(3学时) 第一节植物抗病育种概述(0.5学时) 一、抗病育种的意义和研究现状(C) 1抗病育种的意义 2抗病育种的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二、抗病育种目标的选择(A) 1主攻目标和兼抗范围 2对所利用的抗病性类型要有明确的选择 3合理确定抗病性程度 4防止降低亲 品种原有的北京抗病性和削弱亲本群体的遗传基础 二 植物抗病种质资源B) 1地方品种 2改良品种和引进品种 3斤终枯物抗性其因 4 抗病中间材料! 远缘杂交 、诱发变异、转基因材料等 第二节植物抗病性鉴定(1.5学时) 一、基本要求(A) 目标明确、结果准确、全面衡量、经济快速、实行标准化、实行联合鉴定 >

7 2 定向选择的事例 3 稳定化选择的概念 4 稳定化选择的事例 四、微梯弗利亚效应和水平抗病性育种(B) 1 微梯弗利亚效应的内涵 2 水平抗性育种的意义 3 水平抗病育种的方法 五、有关植病系统稳定性的假说(B) 1 抗病基因的品位 2 微效基因系统中的基因对基因关系 第五节 寄主—病原物相互关系的群体遗传学(1 学时) 一、品种组成和小种组成的相互作用(A) 1 基因对基因关系中病原物群体基因组成的变化 2 微效抗病基因群体中病原物群体基因组成的变化 二、小种的寄生适合度(A) 1 寄生适合度的概念 2 寄生适合度的测量 三、新小种的流行规律(A) 1 变异速度 2 病菌群体大小 3 病菌发育循环和病害流行规律 4 生产上寄主品种的组成和布局 5 影响菌量积累的种种气候条件和栽培条件 四、品种抗病性寿命预测和抗病性基因管理(A) 第七章 植物抗病育种 (3学时) 第一节 植物抗病育种概述(0.5 学时) 一、 抗病育种的意义和研究现状(C ) 1 抗病育种的意义 2 抗病育种的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二、 抗病育种目标的选择(A) 1 主攻目标和兼抗范围 2 对所利用的抗病性类型要有明确的选择 3 合理确定抗病性程度 4 防止降低亲本品种原有的北京抗病性和削弱亲本群体的遗传基础 三、 植物抗病种质资源(B) 1 地方品种 2 改良品种和引进品种 3 近缘植物抗性基因 4 抗病中间材料:远缘杂交、诱发变异、转基因材料等 第二节 植物抗病性鉴定(1.5 学时) 一、基本要求(A) 目标明确、结果准确、全面衡量、经济快速、实行标准化、实行联合鉴定

二、抗病性鉴定方法(A) 1田间鉴定:代缺点、病圃的建立与管理 2室内鉴定 优缺点 管理方法 三、接种技术和田间实验(A) 】喷雾接种法 2喷粉接种祛 3病植物接种法 4直接接种法 5致伤接术 6介体接种法 7土壤接种法 8田间实验设计 四、抗病性的分级评定(A) 1定性分级 2定量分级 五、抗病基因的推导(B) 1推导原理 2验证方法 六、水平抗病性鉴定方法B) 第三节植物抗病育种途径(1学时) 一、引种(A) 方法介绍、优缺点、事例、注意事项 系统选育(A) 方法介绍、优缺点、事例、注意事项 三、常规杂交有种(A) 方法介绍、代缺点、事例、注意事项 四、远缘杂交育种(A) 方法介绍、优缺点、事例、注意事项 五、 杂种优势利用B) 方法介绍、优缺点、事例、注意事项 六、诱变育种(B) 方法介绍、优缺点、事例、注意事项 其应途径(B) (重点介绍: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分子标记技 基因 技术、细胞 程技 第八章植物抗病性的保持与提高(1学时) 第一节保持植物抗病性的箭路与错施 保持与提高抗病性的重要性(C 专化抗病 生的合理利用(A 1应用聚合品 2应用多系品种 3实行品种轮换 8

8 二、抗病性鉴定方法(A) 1 田间鉴定:优缺点、病圃的建立与管理。 2 室内鉴定:优缺点、管理方法 三、接种技术和田间实验(A) 1 喷雾接种法 2 喷粉接种法 3 病植物接种法 4 直接接种法 5 致伤接种法 6 介体接种法 7 土壤接种法 8 田间实验设计 四、抗病性的分级评定(A) 1 定性分级 2 定量分级 五、抗病基因的推导(B) 1 推导原理 2 验证方法 六、水平抗病性鉴定方法(B) 第三节 植物抗病育种途径(1学时) 一、 引种(A) 方法介绍、优缺点、事例、注意事项 二、 系统选育(A) 方法介绍、优缺点、事例、注意事项 三、 常规杂交育种(A) 方法介绍、优缺点、事例、注意事项 四、 远缘杂交育种(A) 方法介绍、优缺点、事例、注意事项 五、 杂种优势利用(B) 方法介绍、优缺点、事例、注意事项 六、 诱变育种(B) 方法介绍、优缺点、事例、注意事项 七、 其它途径(B) (重点介绍: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分子标记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 第八章 植物抗病性的保持与提高 (1学时) 第一节 保持植物抗病性的策略与措施 一、 保持与提高抗病性的重要性(C) 二、 专化抗病性的合理利用(A) 1 应用聚合品种 2 应用多系品种 3 实行品种轮换

4抗病品种合理布局 非专化抗病性的合理利用(A) 1水平抗性的优缺点 水平抗性利用中的问题 四、我国保特与提高植物抗病性的现状(C) 1用遗传多样性控制病菌的多变 2综合应用注销基因抗性和微效基因抗性 3在充分利用品种本身的抗性基础上,协调多种措施 4狠抓影响病菌变异的关键环节 第二节提高植物抗病性的主要途径 “、扩大和丰富植物的抗病种质资源B) 1广泛收集、鉴定农家品种资源 2广泛收集和鉴定各种植物野生近缘野生类型 3利用各种生物基因 二、加强选种和良种繁有,不断提高品种的种性和抗病性能(B) 三、应用栽培措施提高植物的抗病性(A)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科学用水 四、应用化学措施提高植物的抗病性(A) 1应用微量元素 2有关免疫剂研究的进展 五、应用生物措施提高植物的抗病性(B) 1用弱毒或无毒菌系诱导 2用寄主直菌的代谢物诱导 (各论部分 第九章水稻抗病性及其利用(2学时) 第一节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研究和利用 一、稻瘟病的致病性及其变异(A) 二、水稻的抗瘟性和抗性遗传(A) 水稻对稻瘟病抗病育种的研究现状B 第二节水稻对白叶枯和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研究和利用(B) 致病性及其变异、抗性遗传、抗病育种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水稻对纹枯病的抗病性研究和利用B) 致病性及其变异、抗性遗传、抗病音种的研究现状 第十章 重要植物的抗病性及其应用概况(6学时) 第一节其它重要农作物的抗病性及其利用(3学时) 一、小麦锈病抗病性及其利用的研究现状B) 小麦三种锈病致病性及其变异、抗性遗传、抗病育种的研究现状 二、 玉米大斑病和玉米小斑病抗病性及其利用的研究现状(B) 致病性及其变异 抗性遗 抗病育种的研究 现状 三、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抗病性及其利用的研究现状B) 致病性及其变异、抗性遗传、抗病育种的研究现状 四、类薯抗病性及其利用的研究现状B) 9

9 4 抗病品种合理布局 三、 非专化抗病性的合理利用(A) 1 水平抗性的优缺点 2 水平抗性利用中的问题 四、 我国保持与提高植物抗病性的现状(C) 1 用遗传多样性控制病菌的多变 2 综合应用注销基因抗性和微效基因抗性 3 在充分利用品种本身的抗性基础上,协调多种措施 4 狠抓影响病菌变异的关键环节 第二节 提高植物抗病性的主要途径 一、扩大和丰富植物的抗病种质资源(B) 1 广泛收集、鉴定农家品种资源 2 广泛收集和鉴定各种植物野生近缘野生类型 3 利用各种生物基因 二、加强选种和良种繁育,不断提高品种的种性和抗病性能(B) 三、应用栽培措施提高植物的抗病性(A)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科学用水 四、应用化学措施提高植物的抗病性(A) 1 应用微量元素 2 有关免疫剂研究的进展 五、应用生物措施提高植物的抗病性(B) 1 用弱毒或无毒菌系诱导 2 用寄主真菌的代谢物诱导 (各论部分) 第九章 水稻抗病性及其利用 (2 学时) 第一节 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研究和利用 一、稻瘟病的致病性及其变异(A) 二、水稻的抗瘟性和抗性遗传(A) 三、水稻对稻瘟病抗病育种的研究现状(B) 第二节 水稻对白叶枯和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研究和利用(B) 致病性及其变异、抗性遗传、抗病育种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水稻对纹枯病的抗病性研究和利用(B) 致病性及其变异、抗性遗传、抗病育种的研究现状 第十章 重要植物的抗病性及其应用概况 (6 学时) 第一节 其它重要农作物的抗病性及其利用(3学时) 一、 小麦锈病抗病性及其利用的研究现状(B) 小麦三种锈病致病性及其变异、抗性遗传、抗病育种的研究现状 二、 玉米大斑病和玉米小斑病抗病性及其利用的研究现状(B) 致病性及其变异、抗性遗传、抗病育种的研究现状 三、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抗病性及其利用的研究现状(B) 致病性及其变异、抗性遗传、抗病育种的研究现状 四、 类薯抗病性及其利用的研究现状(B)

致病性及其变异、抗性遗传、抗病育种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重要蔬菜的抗病性及其利用的研究现状(2学时) 黄瓜霜霉病抗病性及其利用的研究现状(C) 致病性及其变异、抗性遗传、抗病育种的研究现状 二、瓜类病毒病抗病性及其利用的研究现状B) 黄瓜花叶病毒抗病育种的研究现状 三、十字花科蔬菜抗病性及其利用的研究现状C) 白菜霜霉病致病性及其变异、抗性遗传、抗病育种的研究现状 油菜菌核病致病性及其变异、抗性遗传、抗病育种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重要热带植物抗病性及其利用的研究现状(1学时) 、香蕉病害抗病性及其利用的研究现状(C) 香蕉枯萎病、叶斑病、病毒病致病性及其变异、抗性遗传、抗病育种的研究现状 一、 甘蔗病害抗病性及其利用的研究现状(C) 甘蔗黑粉病致病性及其变异、抗性遗传、抗病育种的研究现状 三、番木瓜抗病育种研究现状(C) 基因工程番木瓜花叶病抗病育种的现状 七、实验内容与要求 序号 实验内容 学时实验类别 植物木栓化与抗病性实验 (马铃薯木栓化对干腐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3 操作 病原物生理小种的鉴定 2 (稻稿病生理小种的鉴定) 3 操作 病菌毒素作用的测定 (棉花枯菱病病菌毒素处理后的寄主的病理学观察】 3 综合 植物保卫素作用的生物测定 (浸滴法测定植物保卫素) 3 操作 植物罹病过程中的酚类代谢酶活性变化测定 5 小麦白粉病植株过氧化物酶和苯丙氨酸转氨酶活性测定】 3 综合 八、实验目的、内容与要求 实验1植物木栓化与抗病性实验(马铃薯木栓化对干腐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实验目的:学习植物愈伤木栓化的基本观察方法,了解木栓化组织的抗病作用 实验内容:1木栓化程度的观察 2木栓化程度与发病亚重程度的关系 实验要求:掌握植物愈伤木栓化的基本观察方法。 实验2病原物生理小种的鉴定(稻瘟病生理小种的鉴定 实验目的:学习用鉴别寄主鉴定病原菌生理小种的方法 实验内容:1稻瘟病菌的培养和分生孢子的获得

10 致病性及其变异、抗性遗传、抗病育种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重要蔬菜的抗病性及其利用的研究现状(2学时) 一、 黄瓜霜霉病抗病性及其利用的研究现状(C) 致病性及其变异、抗性遗传、抗病育种的研究现状 二、 瓜类病毒病抗病性及其利用的研究现状(B) 黄瓜花叶病毒抗病育种的研究现状 三、 十字花科蔬菜抗病性及其利用的研究现状(C) 白菜霜霉病致病性及其变异、抗性遗传、抗病育种的研究现状 油菜菌核病致病性及其变异、抗性遗传、抗病育种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重要热带植物抗病性及其利用的研究现状(1学时) 一、 香蕉病害抗病性及其利用的研究现状(C ) 香蕉枯萎病、叶斑病、病毒病致病性及其变异、抗性遗传、抗病育种的研究现状 二、 甘蔗病害抗病性及其利用的研究现状(C ) 甘蔗黑粉病致病性及其变异、抗性遗传、抗病育种的研究现状 三、 番木瓜抗病育种研究现状(C ) 基因工程番木瓜花叶病抗病育种的现状 七、 实验内容与要求 序号 实验内容 学时 实验类别 1 植物木栓化与抗病性实验 (马铃薯木栓化对干腐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3 操作 2 病原物生理小种的鉴定 (稻瘟病生理小种的鉴定) 3 操作 3 病菌毒素作用的测定 (棉花枯萎病病菌毒素处理后的寄主的病理学观察) 3 综合 4 植物保卫素作用的生物测定 (浸滴法测定植物保卫素) 3 操作 5 植物罹病过程中的酚类代谢酶活性变化测定 (小麦白粉病植株过氧化物酶和苯丙氨酸转氨酶活性测定) 3 综合 八、 实验目的、内容与要求 实验1植物木栓化与抗病性实验(马铃薯木栓化对干腐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实验目的:学习植物愈伤木栓化的基本观察方法,了解木栓化组织的抗病作用 实验内容: 1 木栓化程度的观察 2 木栓化程度与发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实验要求:掌握植物愈伤木栓化的基本观察方法。 实验 2 病原物生理小种的鉴定(稻瘟病生理小种的鉴定) 实验目的: 学习用鉴别寄主鉴定病原菌生理小种的方法 实验内容:1 稻瘟病菌的培养和分生孢子的获得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1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