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0U-B-11-213 《普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分 3总学时50■理论32实验/上机18 英文课程名Microbiology 开课院(系) 农学院 开课系生物技术系修订时间2006-10-16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普通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分支学科,一般在第二年级开设,总学时数为50学时,其中 理论讲授32学时,实验操作18学时(6个实验)。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原核生 物、真核生物和非细胞生物的形态、构造与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 生长及其控制和微生物的 类鉴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普通微生物学》是生物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讲授微生物的基本特 征,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贵生物的营浆,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以及微生物的 分类鉴定等内容,使学生了解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等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实验操作 使学生了解掌握微生物基本的实验技能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原核、真核和非细胞微生物的基本形态 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微生物的代谢方式与规律,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措施以及了解微生 物分类鉴定的基本方法等微生物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微生物的 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三、面向专业 生物技术等本科专业 四、先修课程 《有机化学》,《生物化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修完《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普通微生物学》与《微生物遗传学》 《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态学》以及《微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与提取》,《应用微生物学》等课程 密切相关,是这几门课程的先修课程。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一)理论课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 第一节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一、什么是微生物(B) 二、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B) 三、微生物的五大共性(A) 第二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古代对微生物的利 二、 微生物学的初创时期 三、微生物学的奠基时期 四、微生物学的发展时期 五、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
1 《普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分 3 总学时 50 理论 32 实验/上机 18 英文课程名 Microbiology 开课院(系) 农学院 开课系 生物技术系 修订时间 2006-10-16 课 程 简 介 课程简介 《普通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分支学科,一般在第二年级开设,总学时数为 50 学时,其中 理论讲授 32 学时,实验操作 18 学时(6 个实验)。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原核生 物、真核生物和非细胞生物的形态、构造与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 生长及其控制和微生物的分类鉴定等。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普通微生物学》是生物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讲授微生物的基本特 征,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以及微生物的 分类鉴定等内容,使学生了解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等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实验操作, 使学生了解掌握微生物基本的实验技能。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原核、真核和非细胞微生物的基本形态 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微生物的代谢方式与规律,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措施以及了解微生 物分类鉴定的基本方法等微生物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微生物的 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三、面向专业 生物技术等本科专业 四、先修课程 《有机化学》,《生物化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修完《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普通微生物学》与《微生物遗传学》、 《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态学》以及《微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与提取》,《应用微生物学》等课程 密切相关,是这几门课程的先修课程。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一)理论课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2 学时 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一、什么是微生物(B) 二、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B) 三、微生物的五大共性(A) 第二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C) 一、古代对微生物的利用 二、微生物学的初创时期 三、微生物学的奠基时期 四、微生物学的发展时期 五、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 GDOU-B-11-213
第三节微生物对人类的贡献(C) 微生物与医疗保健 微生物与发醇工业 三、微生物与农业 四、微生物与生态和环境保护 第四节微生物学及其分科(C)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8学时 第一节细菌 一、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A) 二、细菌的繁殖与菌落形态(B) 第二节放线菌 一、形态与构浩(A) 二、繁殖方式和菌落特征(B》 三、常见放线菌类群(C) 第三节蓝细菌(C) 一、形态构造 二、繁殖方式 三、常见蓝细菌类群 第四节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B) 第三章真核徽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4学时 第一节真核微生物概述 一、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B) 二、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B) 三、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A) 第二节醇母状真菌 一、形态构造(A) 二、繁殖方式及生活史(A) 三、酵母菌的菌落(C) 第三节丝状真菌 一霉茵 菌丝(A) 二、菌丝体及其分化形式(A) 三、霉菌的繁殖方式(A) 四、霉南南落特征(C) 第四节产大型子实体的真菌 一尊菌(B) 第四章病毒4学时 第一节病毒的形态结构 一、病毒的基本结构(A) 二、病毒的包涵体(B) 三、演毒的分类(C) 第二节噬菌体(A) 一形态结构 二、侵染与增殖过程 三、一步生长曲线 四、溶源性 2
2 第三节 微生物对人类的贡献(C) 一、微生物与医疗保健 二、微生物与发酵工业 三、微生物与农业 四、微生物与生态和环境保护 第四节 微生物学及其分科(C)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8 学时 第一节 细菌 一、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A) 二、细菌的繁殖与菌落形态(B) 第二节 放线菌 一、形态与构造(A) 二、繁殖方式和菌落特征(B) 三、常见放线菌类群(C) 第三节 蓝细菌(C) 一、形态构造 二、繁殖方式 三、常见蓝细菌类群 第四节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B)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4 学时 第一节 真核微生物概述 一、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B) 二、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B) 三、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A) 第二节 酵母状真菌 一、形态构造(A) 二、繁殖方式及生活史(A) 三、酵母菌的菌落(C) 第三节 丝状真菌---霉菌 一、菌丝(A) 二、菌丝体及其分化形式(A) 三、霉菌的繁殖方式(A) 四、霉菌菌落特征(C) 第四节 产大型子实体的真菌——蕈菌(B) 第四章 病毒 4 学时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 一、病毒的基本结构(A) 二、病毒的包涵体(B) 三、病毒的分类(C) 第二节 噬菌体(A) 一、形态结构 二、侵染与增殖过程 三、一步生长曲线 四、溶源性
第二节亚病毒 、类病毒(A) 拟病毒(B) ,阮病毒(B) 四、卫星病毒和卫星NA(C) 第四节病毒与实践(C) 做菌体与发酵工业 植物病毒病的防治 昆虫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 四、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4学时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要求(A) 微生物细胞的元素组成 微生物营养要素的来源及其功能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A 一、化能有机营养型 二、化能无机营养型 三、光能有机营养型 四、光能无机营养型 第三节 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机制(A) 一、被动扩散 二、促进扩散 二、主动运输 四、基团转拉 第四节 培养基(A 一、培养基的设计和选用 、培养基的种类 第六章徽生物的新陈代谢4学时 第一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A 自养微生物产ATP和产还原力(A》 第二节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B) 一、两用代谢途径 二、代谢物回补顺序 第三节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C) 、自养微生物的C0,固定 二、生物固氮 三、微生物结构大分子 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四、微生物次生代谢物的合成 第四节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B)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4学时 第一节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A) 3
3 第二节 亚病毒 一、类病毒(A) 二、拟病毒(B) 三、朊病毒(B) 四、卫星病毒和卫星 RNA(C) 第四节 病毒与实践(C) 一、噬菌体与发酵工业 二、植物病毒病的防治 三、昆虫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 四、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 4 学时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A) 一、微生物细胞的元素组成 二、微生物营养要素的来源及其功能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A) 一、化能有机营养型 二、化能无机营养型 三、光能有机营养型 四、光能无机营养型 第三节 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机制(A) 一、被动扩散 二、促进扩散 三、主动运输 四、基团转柆 第四节 培养基(A) 一、培养基的设计和选用 二、培养基的种类 第六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4 学时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一、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A) 二、自养微生物产 ATP 和产还原力(A) 第二节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B) 一、两用代谢途径 二、代谢物回补顺序 第三节 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C) 一、自养微生物的 CO2 固定 二、生物固氮 三、微生物结构大分子——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四、微生物次生代谢物的合成 第四节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B) 一、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二、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4 学时 第一节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A)
一、测生长量 计繁殖数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A 一、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 二、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三、微生物的连续培养 第三节 影响 一、温度 二、氧气 s、nH 第四节微生物培养法概论(B) 生产实践中培养微生物的装置 第五节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一、几个基本概念(A) 二、物理灭菌因素的代表 一高温(B) 、化学杀南剂 ,消毒剂和治疗剂(B) 第八章微生物的分类2号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类单元(B) 一、种以上的分类单元 二、种以下的分类单元 第二节微生物的命名 双名法(B) 三名法(C 第三节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和方法 一、常规分类(A) 二、分子生物学分类(C) 三、化学特征分类法(C) 四、数值分类法(C 七,实验名称与类别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 实验类别 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 操作型 2 细菌的分离与保存 3 操作型 3细黄形态观察 3 操作型 4直菌的分离与保有 操作型 5 真菌的形态观察 操作型 6微生物细胞大小和数量的测定 操作型 注:实验类别指:演示型、操作型、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创新型 八、实验目的、内容与要求 实验 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3学时 实验目的:学习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4 一、测生长量 二、计繁殖数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A) 一、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 二、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三、微生物的连续培养 四、微生物的高密度培养 第三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A) 一、温度 二、氧气 三、pH 第四节 微生物培养法概论(B) 一、实验室培养法 二、生产实践中培养微生物的装置 第五节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一、几个基本概念(A) 二、物理灭菌因素的代表——高温(B) 三、化学杀菌剂、消毒剂和治疗剂(B) 第八章 微生物的分类 2 学时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B) 一、种以上的分类单元 二、种以下的分类单元 第二节 微生物的命名 一、双名法(B) 二、三名法(C) 第三节 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和方法 一、常规分类(A) 二、分子生物学分类(C) 三、化学特征分类法(C) 四、数值分类法(C) 七、实验名称与类别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 实验类别 1 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 3 操作型 2 细菌的分离与保存 3 操作型 3 细菌形态观察 3 操作型 4 真菌的分离与保存 3 操作型 5 真菌的形态观察 3 操作型 6 微生物细胞大小和数量的测定 3 操作型 注:实验类别指:演示型、操作型、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创新型 八、实验目的、内容与要求 实验一: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 3 学时 实验目的:学习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实验内容:1、细菌、放线茵和霉茵常规培养基的配制 实验要求:1、了解配制培养基的原理,并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掌握一些常用器具的包扎方法,了解加压蒸汽灭菌的原理及应用范围,并掌握其具 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实验报告与思考题:1、配制培养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高压蒸汽灭菌过程 应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实验二:细菌的分离与保存实验3学时 实验目的:学习细菌的常规分离与保存方法 实验内容:、1、细菌的斜面接种。 2、分别用平版涂布法、别线分离法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 实验要求:1、了解掌握无茵操作方法 了解掌握细菌分离的基本原理 掌握平板稀释分离技术 3、掌握细菌纯化、保存的常规操作技术 实验报告与思考题:1、根据菌落形态特征,是否可以将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2、请述出平板划线分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为什么要将培养皿倒置培养? 实验三:细菌形态观察 3学时 实验目的:学习细菌观察的常规染色方法 实验内容:微生物单染色观察细菌细胞形态,细菌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 实验要求:1、学习掌握简单染色的操作技术和无茵操作技术 2、了解革兰氏染色机理,并掌握其操作技术 3、学习掌握细菌芽孢染色方法 实验报告与思考题: 1、绘出所观察到的简单染色的细菌形态图 2、在革兰氏染色中,哪一步最关键?为什么? 3、对一株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怎样保证染色结果正确、可靠? 实验四:真菌的分离与保存实验3学时 实验目的:学习真菌的常规分离、保存方法 实验内容:植物病组织中病原真菌的分 真菌的纯化,真菌的保存 实验要求:1、了解真菌分离的基本原理,掌握组织分离技术 2、掌握真菌纯化、保存的常规试验技术 实验报告与思考题:1、其茵分离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2、描述您分离到的真茵的菌落特征? 实验五:真菌的形态观察 学时 实验目的:学习真菌形态观察方 实验内容:真菌临时玻片制作、永久真菌玻片的形态观察 实验要求:1、学习掌握水浸片观察真菌形态特征 2、常见真菌的形态特征 实验报告与思考题:1、绘出所观察到的真菌形态 2、比较几种不同真菌的形态特征 实验六:微生物细胞大小和数量的测定3学时 实验目的:学习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微生物和测微尺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 实验内容:显微计数: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5 实验内容:1、细菌、放线菌和霉菌常规培养基的配制 2、实验室常用器具的包扎 3、高压蒸汽灭菌的操作 实验要求:1、了解配制培养基的原理,并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掌握一些常用器具的包扎方法,了解加压蒸汽灭菌的原理及应用范围,并掌握其具 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实验报告与思考题:1、配制培养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高压蒸汽灭菌过程中,应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实验二:细菌的分离与保存实验 3 学时 实验目的:学习细菌的常规分离与保存方法 实验内容:、1、细菌的斜面接种。 2、分别用平版涂布法、划线分离法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 实验要求:1、了解掌握无菌操作方法 2、了解掌握细菌分离的基本原理,掌握平板稀释分离技术 3、掌握细菌纯化、保存的常规操作技术 实验报告与思考题:1、根据菌落形态特征,是否可以将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2、请述出平板划线分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为什么要将培养皿倒置培养? 实验三:细菌形态观察 3 学时 实验目的:学习细菌观察的常规染色方法 实验内容:微生物单染色观察细菌细胞形态,细菌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 实验要求: 1、学习掌握简单染色的操作技术和无菌操作技术 2、了解革兰氏染色机理,并掌握其操作技术 3、学习掌握细菌芽孢染色方法 实验报告与思考题: 1、绘出所观察到的简单染色的细菌形态图? 2、在革兰氏染色中,哪一步最关键?为什么? 3、对一株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怎样保证染色结果正确、可靠? 实验四:真菌的分离与保存实验 3 学时 实验目的:学习真菌的常规分离、保存方法 实验内容:植物病组织中病原真菌的分离,真菌的纯化,真菌的保存 实验要求: 1、了解真菌分离的基本原理,掌握组织分离技术 2、掌握真菌纯化、保存的常规试验技术 实验报告与思考题:1、真菌分离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2、描述您分离到的真菌的菌落特征? 实验五:真菌的形态观察 3 学时 实验目的:学习真菌形态观察方法 实验内容:真菌临时玻片制作、永久真菌玻片的形态观察 实验要求:1、学习掌握水浸片观察真菌形态特征 2、常见真菌的形态特征 实验报告与思考题:1、绘出所观察到的真菌形态 2、比较几种不同真菌的形态特征 实验六:微生物细胞大小和数量的测定 3 学时 实验目的:学习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微生物和测微尺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 实验内容:显微计数;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实验要求:1、学习掌握血球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学习掌握用测微尺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方法 实验报告与思考题:1、写出显微镜计数的结果和你所测量的菌体的大小 2、试述血球计数板计数的误差来源。 九、教材与参考书 1、本课程选用教材: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2001 2、本课程推荐参考书: 1)、沈萍.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沈萍,范秀容,李广武,等.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1999 (3)、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fifth edition/影印版,ed Kalaro,高等教有出版社, 2005年 (4、John L.Ingraham、Catherine..A.Ingraham《微生物学导论》(第二版)(影印版),科 学出版社,2008 十、考核方式 理论课考核方式:考试 实验课考核方式:考试 执笔:何红 批准人: 时间:2006-10-16 6
6 实验要求:1、学习掌握血球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2、学习掌握用测微尺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方法 实验报告与思考题:1、写出显微镜计数的结果和你所测量的菌体的大小 2、试述血球计数板计数的误差来源。 九、教材与参考书 1、本课程选用教材: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本课程推荐参考书: (1)、沈萍.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沈萍,范秀容,李广武,等.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 fifth edition/影印版,ed Kalaro,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4)、John L. Ingraham、Catherine. A. Ingraham《微生物学导论》(第二版)(影印版),科 学出版社,2003 十、考核方式 理论课考核方式:考试 实验课考核方式:考试 执笔: 何红 审核: 批准人: 时间:2006-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