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二人问心,其利断金,家和万事兴,兄弟同心金不换,妯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1、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慕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赛助 众人拾荣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 心齐,泰山 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 势,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 6、第二段:从攻城方而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和, 之势 句话填写 证了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条件是“峨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 也。·所填句子采用了排比的修辞力法和双重否定句 23、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力的有利条件,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多,但是其结果委雨去之”,论 证了“地利不如人和” 24、“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8、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而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推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赛助的结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三要素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刚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10、“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答: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 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 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 连心,共克时艰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 11、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从中可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2、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施行仁政 所以动心忍性()()困干心衡于虑而后作() 13、“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14、本文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落的具体体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空乏其身() 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 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赛助,实际上就是在说 舜发于畎幽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明他的仁政主张 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过() 15、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赛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 5、翻译句子 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政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 于民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和的体会。“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17、“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问的关系? 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故制胜的重要条件,面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 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多 18、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口和□口。(用课文词语回答) 本篇主要是诙政治,是倩战争谈政泊。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壮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面“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泊理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 19、本篇在论证力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一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 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 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宮答 11、从(二)段内容看,古话说1 也是这个意思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 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 6、第二段:从攻城方面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7、第三段:从守城方面论证了“地利不如人和”。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是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 也。”。所填句子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和双重否定句式强调了守城方的有利条件。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多,但是其结果"委而去之",论 证了“地利不如人和”。 8、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推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9、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要素是 、 、 。 10、“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答: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事例: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 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 的胜利。③2003 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 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 亿中国人手牵手,心 连心,共克时艰。 11、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 人和 ,从中可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12、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施行仁政 13、“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君子。 1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 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 明他的“仁政”主张。 15、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 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 于民。 16、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和”的体会。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17、“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 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18、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 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19、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 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20、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1、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2、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 ”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 ” 之势。(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 23、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4、“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法家拂士( )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空乏其身 ( ) 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 )( )苦其心志( )人恒过( )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 言?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 谈。 11、从(二)段内容看,古话说:1_________________2 也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