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瘤转移抑制基因。许多人类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常常伴有肿瘤抑制基因 的缺失或失活。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RB/基因 如果说原癌基因的产物助长了细胞的生长,那么肿瘤抑制基因则 对细胞的异常生长和恶性转化起抑制作用。原癌基因的突变是显性 的,而大多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表现为隐性,即当肿瘤抑制基因的两 个等位基因因缺陷而失去功能时即可促使细胞发生恶变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婴儿视网膜发生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约l20000 个活婴,大约40%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是遗传性的,子代通过生殖细胞 遗传一个突变的RB基因。如果在一个视网膜细胞中发生一次体细胞 突变,剩下的另一个正常等位基因失活则可产生肿瘤。患病的幼童大 多双眼均受累,家族性视网膜母细胞瘤往往表现为显性遗传及外显不 全。另有约60%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是散发性的,这些病例的视网膜母 细胞,往往一个细胞中的2个RBⅠ等位基因固体细胞突变而失活,由 于这种情况的发生比较稀有,所以往往发病时只表现为单侧肿瘤,而 且比家族性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病年龄要晚。 Knudson用二次突变假说( two-hit hypothesis)来解释视网膜母细 胞瘤的遗传性与散发性,也可解释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显性遗传 与肿瘤抑制基因(隐性基因)的关系。二次突变假说认为遗传性视网 膜母细胞瘤家族连续传递时,已经携带了一个生殖细胞系( germline) 的突变,此时若在体细胞(如视网膜细胞)内再发生一次体细胞突变, 即产生肿瘤,这种事件较易发生,所以发病年龄较早;而散发性的视 网膜母细胞瘤是由于一个细胞内的两次体细胞突变而产生的,发生率 较低或不易发生,所以发病年龄一般较晚(图16-3)。 图16-3遗传性肿瘤与散发性肿瘤的比较及二次突变假说的解释 RBl基因已定位于13q141-q142,全长约200kb,有27个外显子,13 瘤转移抑制基因。许多人类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常常伴有肿瘤抑制基因 的缺失或失活。 一、视网膜母细胞瘤的 RB1 基因 如果说原癌基因的产物助长了细胞的生长,那么肿瘤抑制基因则 对细胞的异常生长和恶性转化起抑制作用。原癌基因的突变是显性 的,而大多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表现为隐性,即当肿瘤抑制基因的两 个等位基因因缺陷而失去功能时即可促使细胞发生恶变。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婴儿视网膜发生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约 l/20000 个活婴,大约 40%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是遗传性的,子代通过生殖细胞 遗传一个突变的 RB1 基因。如果在一个视网膜细胞中发生一次体细胞 突变,剩下的另一个正常等位基因失活则可产生肿瘤。患病的幼童大 多双眼均受累,家族性视网膜母细胞瘤往往表现为显性遗传及外显不 全。另有约 60%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是散发性的,这些病例的视网膜母 细胞,往往一个细胞中的 2 个 RB1 等位基因固体细胞突变而失活,由 于这种情况的发生比较稀有,所以往往发病时只表现为单侧肿瘤,而 且比家族性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病年龄要晚。 Knudson 用二次突变假说(two-hit hypothesis)来解释视网膜母细 胞瘤的遗传性与散发性,也可解释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显性遗传 与肿瘤抑制基因(隐性基因)的关系。二次突变假说认为遗传性视网 膜母细胞瘤家族连续传递时,已经携带了一个生殖细胞系(germline) 的突变,此时若在体细胞(如视网膜细胞)内再发生一次体细胞突变, 即产生肿瘤,这种事件较易发生,所以发病年龄较早;而散发性的视 网膜母细胞瘤是由于一个细胞内的两次体细胞突变而产生的,发生率 较低或不易发生,所以发病年龄一般较晚(图 16-3)。 图 16-3 遗传性肿瘤与散发性肿瘤的比较及二次突变假说的解释 RB1 基因已定位于 13q14.1-q14.2,全长约 200kb,有 27 个外显子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