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一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1.涵义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社会公德是社会共同利益 的反映,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 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人们总是要遵守一些最起码最简单的公共生活秩序 社会公德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一般的关系,而不是某一个特殊领域的关系,更不是某一个 特定阶级的关系,它是所有阶级公认的必须共同遵守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 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 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敬他人:在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 共秩序;在人与自然层面上,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2.特点: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 继承性:千百年来,人类在共同的生活、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基本准 则,这些凝结着人类道德智慧的基本准则,无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都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 遵守的基本准则 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 则,是社会为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广泛性:社会公德的规范决不是只能在某一个地方、某一社会群体中实行的特殊的道德规 范,而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 简明性: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不需要做更多地说明就能被人 们理解,并且大多数的社会成员都能做到。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1、文明礼貌:倡导和普及文明礼貌,是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文明古国的民族美德中最基本的 规范和调整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和谐氛围,形成团 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是中国国民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 2、助人为乐:我国自古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的美德,把帮助别人 看作是自己应做之事,看作是自己的快乐,这是每个社会成员应有的社会公德,是爱心的表现 大学生更应该“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共事业,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关 爱他人。 3、爱护公物:是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使公共生活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每 个社会成员都有义务使全社会的公共财产免受损害 4、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包括自然环境,诸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矿产 资源、动物资源等,也包括保护文物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管理资源等人文环境。从根本上说, 这不仅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更是对子孙后代应尽的义务。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环 保意识,践行环境道德 5、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的最基本的要求,意味着个体和社会的合作态度,其标准是不妨碍 社会大众的利益和权利。在公共生活中应牢固树立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 耻”,自觉遵守有关的纪律和法律 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1.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建设实践活动蓬勃开展。从20世纪50年 代以“五爱”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60年代起在全国掀起的学雷锋活动,80年代初的“五讲四 美三热爱”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到90年代及其以后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体的创建文明城 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以及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手拉 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百城万店无假货”“保护母亲河”等活动,都成为社会公德建 设的良好载体,使人们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增强了时间社会公德的自觉性。但是也不可否认,社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1.涵义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社会公德是社会共同利益 的反映,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 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人们总是要遵守一些最起码最简单的公共生活秩序。 社会公德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一般的关系,而不是某一个特殊领域的关系,更不是某一个 特定阶级的关系,它是所有阶级公认的必须共同遵守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 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 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敬他人;在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 共秩序;在人与自然层面上,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2.特点: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 为: 继承性:千百年来,人类在共同的生活、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基本准 则,这些凝结着人类道德智慧的基本准则,无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都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 遵守的基本准则。 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 则,是社会为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广泛性:社会公德的规范决不是只能在某一个地方、某一社会群体中实行的特殊的道德规 范,而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 简明性: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不需要做更多地说明就能被人 们理解,并且大多数的社会成员都能做到。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1、文明礼貌:倡导和普及文明礼貌,是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文明古国的民族美德中最基本的 规范和调整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和谐氛围,形成团 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是中国国民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 2、助人为乐:我国自古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的美德,把帮助别人 看作是自己应做之事,看作是自己的快乐,这是每个社会成员应有的社会公德,是爱心的表现。 大学生更应该“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共事业,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关 爱他人。 3、爱护公物:是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使公共生活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每 一个社会成员都有义务使全社会的公共财产免受损害。 4、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包括自然环境,诸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矿产 资源、动物资源等,也包括保护文物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管理资源等人文环境。从根本上说, 这不仅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更是对子孙后代应尽的义务。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环 保意识,践行环境道德。 5、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的最基本的要求,意味着个体和社会的合作态度,其标准是不妨碍 社会大众的利益和权利。在公共生活中应牢固树立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 耻”,自觉遵守有关的纪律和法律。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1.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建设实践活动蓬勃开展。从20世纪50年 代以“五爱”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60年代起在全国掀起的学雷锋活动,80年代初的“五讲四 美三热爱”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到90年代及其以后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体的创建文明城 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以及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手拉 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百城万店无假货”“保护母亲河”等活动,都成为社会公德建 设的良好载体,使人们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增强了时间社会公德的自觉性。但是也不可否认,社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