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2课一面 的矛盾心里;③15—-31自然段,写鲁迅低价卖书和赠书。 四、指导学习课文。 (一)学习1——3自然段 1、提示:这一层首先交代了时、地、人、事,引导学生分别划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 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以至于“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这是旧社会汽车工人生 活的写照。“摇晃”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工人辛苦颠簸的生活 2、借助注释简介内山书店店主内山完造。内山完造,日本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朋友。 1913年他来到上海,当过日本药房职员,后来开设内山书店,与鲁迅交谊很深。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后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致力于日中友好活动,任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曾经 多次访问中国,1959年在北京病逝,遗体葬在上海。著有《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花甲录》和 记述中国见闻的随笔集数种 3、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提示,这一自然段是第一次集中笔墨写鲁迅肖像。在写肖像之前 首先写书店里“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说得很快”、“有时忽然一阵大笑,象孩子一样的天 真”,气氛和谐而又活跃。文章由朗朗的笑声写到“模糊辨出”的最初印象,因为是“阴天,暗 得很”,又是在“店后面长台子旁”,印象当然不甚清晰,却也勾出了人物的大致轮廓反映了人物 的外貌特征。 提问:作者是抓住人物怎样的外貌特征,勾勒出鲁迅的大致轮廓的?学生回答,教师的摘要 板书:“瘦瘦的”、“五十上下”(以上总写大概的印象)、“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支烟 嘴”(再从衣着、嗜好写印象)。 (二)学习4--14自然段 1、这一层,写了作者翻检书籍和内山老板的殷勤接待,写了“我”渴望买书却又力不从心 的矛盾心理。先看,翻看南面一排社会科学杂书,作者觉得怎样?翻到《毁灭》一书时,“我” 的心情又怎样?为什么?学生回答,明确: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觉得没有什么合意的”,翻到 《毁灭》时,马上记起杂志上介绍过“是一本好书”,又见到“鲁迅译”三字,“便像得到了保证 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可见鲁迅著作的感召力,鲁迅是为劳苦大众说话,和劳苦大众 心心相通的。 2、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将第5自然段删节过的文字与原文比较,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作 者的感情?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 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 抽下一本。”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毁灭》?”加上这一句,更显出“我”的惊喜之情,作者 又是在翻检过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作过比较之后,此时,尽管“秋风”“细雨”(作者在这里用了 个“扭”字,很形象,把风雨人格化了),“店里冷得象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我” 却就像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地窖里遇到了阳光一样,惊喜之情,无可言状,“《毁灭》?”句正 表达了我的这样一种心情,表达了“我”渴望读到鲁迅的书的一种急切之情。“赫然”表达了对 鲁迅的无比敬仰,“……便……立刻……”,又表达了惊喜之情 3、请大家说说这里的“忽然”一词的作用。 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者对社会科学杂志不合意,“秋风”“细雨”又令人冷得扫 兴,通过“忽然”一转,又是另一种感情,这样不仅使前后文贯连了起来,而且突出了作者想得 到《毁灭》的渴望和对鲁迅的崇敬的心情。 4、指名朗读第4、5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对鲁迅崇敬的心情 5、指名朗读第6——14自然段,体会内山老板对“我”热情接待的感情。内山老板是鲁迅 先生的朋友,我们中国人民的朋友,他是这样同情中国、同情穷苦工人,内山老板确是值得我们 敬爱和感激的“先生”。 6、引导学生找出反映“我”渴望看到鲁迅译的《毁灭》,却又无钱买书这种矛盾心理的词语、 句子。词语:“窘”、“踌躇”、“摩挲”,引导学生看课本有关注释:句子:“……拿在手里,有 七年级下学期集体备课一一学练讲一体化教学设计第 2 课 一面 七年级下学期集体备课——学练讲一体化教学设计 12 的矛盾心里;③15——31 自然段,写鲁迅低价卖书和赠书。 四、指导学习课文。 (一)学习 1——3 自然段。 1、提示:这一层首先交代了时、地、人、事,引导学生分别划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 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以至于“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这是旧社会汽车工人生 活的写照。“摇晃”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工人辛苦颠簸的生活。 2、借助注释简介内山书店店主内山完造。内山完造,日本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朋友。 1913 年他来到上海,当过日本药房职员,后来开设内山书店,与鲁迅交谊很深。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后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致力于日中友好活动,任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曾经 多次访问中国,1959 年在北京病逝,遗体葬在上海。著有《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花甲录》和 记述中国见闻的随笔集数种。 3、指名朗读第 3 自然段。提示,这一自然段是第一次集中笔墨写鲁迅肖像。在写肖像之前, 首先写书店里“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说得很快”、“有时忽然一阵大笑,象孩子一样的天 真”,气氛和谐而又活跃。文章由朗朗的笑声写到“模糊辨出”的最初印象,因为是“阴天,暗 得很”,又是在“店后面长台子旁”,印象当然不甚清晰,却也勾出了人物的大致轮廓反映了人物 的外貌特征。 提问:作者是抓住人物怎样的外貌特征,勾勒出鲁迅的大致轮廓的?学生回答,教师的摘要 板书:“瘦瘦的”、“五十上下”(以上总写大概的印象)、“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支烟 嘴”(再从衣着、嗜好写印象)。 (二)学习 4——14 自然段。 1、这一层,写了作者翻检书籍和内山老板的殷勤接待,写了“我”渴望买书却又力不从心 的矛盾心理。先看,翻看南面一排社会科学杂书,作者觉得怎样?翻到《毁灭》一书时,“我” 的心情又怎样?为什么?学生回答,明确: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觉得没有什么合意的”,翻到 《毁灭》时,马上记起杂志上介绍过“是一本好书”,又见到“鲁迅译”三字,“便像得到了保证 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可见鲁迅著作的感召力,鲁迅是为劳苦大众说话,和劳苦大众 心心相通的。 2、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将第 5 自然段删节过的文字与原文比较,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作 者的感情?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 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 抽下一本。”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毁灭》?”加上这一句,更显出“我”的惊喜之情,作者 又是在翻检过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作过比较之后,此时,尽管“秋风”“细雨”(作者在这里用了 一个“扭”字,很形象,把风雨人格化了),“店里冷得象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我” 却就像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地窖里遇到了阳光一样,惊喜之情,无可言状,“《毁灭》?”句正 表达了我的这样一种心情,表达了“我”渴望读到鲁迅的书的一种急切之情。“赫然”表达了对 鲁迅的无比敬仰,“……便……立刻……”,又表达了惊喜之情。 3、请大家说说这里的“忽然”一词的作用。 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者对社会科学杂志不合意,“秋风”“细雨”又令人冷得扫 兴,通过“忽然”一转,又是另一种感情,这样不仅使前后文贯连了起来,而且突出了作者想得 到《毁灭》的渴望和对鲁迅的崇敬的心情。 4、指名朗读第 4、5 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对鲁迅崇敬的心情。 5、指名朗读第 6——14 自然段,体会内山老板对“我”热情接待的感情。内山老板是鲁迅 先生的朋友,我们中国人民的朋友,他是这样同情中国、同情穷苦工人,内山老板确是值得我们 敬爱和感激的“先生”。 6、引导学生找出反映“我”渴望看到鲁迅译的《毁灭》,却又无钱买书这种矛盾心理的词语、 句子。词语:“窘”、“踌躇”、“摩挲”,引导学生看课本有关注释;句子:“……拿在手里,有一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