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最典型成员,原型具有代表性,但并不表示它具有所有该语言范畴的特性。 笔者所使用的原型事件一词,既吸收了原型的历史根源性、典型代表性,也吸收 了原子事实的思路,即将原型事件也看成是中国文化整体言说的基本要素。也就 是说,在时间言说的意义上而言,易经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可以看成是六十四个原 型事件,因为每一卦均有一个卦名,原型事件的言说方式可以归结成一个个的要 素言说,从而使其具有原子事实的逻辑言说特点。也即是说,六十四卦的言说兼 具有沟通无意识与显意识的作用。显然,这样一种言说方式,是特殊的,需要深 入探索其言说特点。作为事件原型的六十四卦卦爻辞言说,其时间性言说包括三 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具体而言,指卦辞的线索性言说,用来贯穿整个事件的终始 爻辞的过程性言说,用来揭示事件的具体过程,爻变的变化之几,即几微性言说, 用来指示动机和时机 线索 易经每一卦的卦辞亦称彖辞,按照易传的说法:“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 言乎变者也。”(系辞上)“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 也。”(乾文言)彖辞主要是揭示整体的卦象的卦德,而爻则揭示的是变动的具体 过程的情态。至于爻的言说如何结成彖的整体,易传中所言不详。王弼在《周易 略例》中对彖爻的关系作了深入的分析,他说:“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 明其所由之主也。”4“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变者何也?情伪之所为也。” 5“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也。”°王弼认为彖辞讲的是整体的趋势,这个趋 势主要是由六爻之中的最重要的爻的情态所决定,每一爻的情态都受到这个总趋 势也就是主爻的情态所左右,爻与卦之间存在一个时势与时态的相互影响的关 系。后来惠栋把这个关系总结为“全体为彖,析体为爻”的明晰表达 可以看到,传统关于彖爻关系的看法,要么认为是性情关系,要么认为是体 变关系,前者用哲学语言来说,主要是本质现象关系,后者主要是整体部分关系。 若论卦爻为性情关系,必须是在易经诠释走向观其德义之后。如乾卦卦辞元亨利 贞,其原始意义是“开始顺畅,利于占问”,后来诠释为“善之长,嘉之会,义 之和,事之千”四德,卦辞方具有性之义,爻辞的潜龙、见龙、乾龙、跃龙、飞 龙、亢龙才有可能解释成四德的情态显现。即便如此,在其他卦的卦爻辞之间, 很难有这样圆满的对应关系,如妡卦卦辞“女壮,勿用取女”,爻辞系栀、有鱼、 无肤、无鱼、有陨、妡角,很难解释其性情关系如何。若论为趋势与时态的关系, 同样是妡卦,也是解释不便,妡卦初六爻为主爻,其意义与卦辞意义是相关的, 似乎合乎王弼的主爻观,但王弼的主爻观是建立在整体观上的主爻观,即主爻实 际上能统合次爻的发展趋势,即他能影响次爻的吉凶走向,初六爻如何影响其他 爻,是很难从爻辞中看出来的。后来的学者如苏轼提出“卦合爻别”,惠栋提出 “彖体爻析”,更加明确了这种整分观,但若将这种观念运用到易经卦爻辞的实 际阐释中,则会发现困难重重。事实上,整分观与性情观关系密切,王弼理解的 体就与理有莫大的关系,苏轼理解的合也与性有极大关联。也就是说,虽然性情 观主要是从事象入手,整分观是从卦象入手,但都不能完全解释卦爻辞的关系特 4王弼:《周易略例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91页 5同上,第597页 上,第604页 [湳]惠栋撰、[清]江藩补、袁庭栋整理:《周易述》,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455页。 22 中的最典型成员,原型具有代表性,但并不表示它具有所有该语言范畴的特性。 笔者所使用的原型事件一词,既吸收了原型的历史根源性、典型代表性,也吸收 了原子事实的思路,即将原型事件也看成是中国文化整体言说的基本要素。也就 是说,在时间言说的意义上而言,易经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可以看成是六十四个原 型事件,因为每一卦均有一个卦名,原型事件的言说方式可以归结成一个个的要 素言说,从而使其具有原子事实的逻辑言说特点。也即是说,六十四卦的言说兼 具有沟通无意识与显意识的作用。显然,这样一种言说方式,是特殊的,需要深 入探索其言说特点。作为事件原型的六十四卦卦爻辞言说,其时间性言说包括三 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具体而言,指卦辞的线索性言说,用来贯穿整个事件的终始, 爻辞的过程性言说,用来揭示事件的具体过程,爻变的变化之几,即几微性言说, 用来指示动机和时机。 线索 易经每一卦的卦辞亦称彖辞,按照易传的说法:“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 言乎变者也。”(系辞上)“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 也。”(乾文言)彖辞主要是揭示整体的卦象的卦德,而爻则揭示的是变动的具体 过程的情态。至于爻的言说如何结成彖的整体,易传中所言不详。王弼在《周易 略例》中对彖爻的关系作了深入的分析,他说:“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 明其所由之主也。”4“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变者何也?情伪之所为也。” 5“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也。”6王弼认为彖辞讲的是整体的趋势,这个趋 势主要是由六爻之中的最重要的爻的情态所决定,每一爻的情态都受到这个总趋 势也就是主爻的情态所左右,爻与卦之间存在一个时势与时态的相互影响的关 系。后来惠栋把这个关系总结为“全体为彖,析体为爻”7的明晰表达。 可以看到,传统关于彖爻关系的看法,要么认为是性情关系,要么认为是体 变关系,前者用哲学语言来说,主要是本质现象关系,后者主要是整体部分关系。 若论卦爻为性情关系,必须是在易经诠释走向观其德义之后。如乾卦卦辞元亨利 贞,其原始意义是“开始顺畅,利于占问”,后来诠释为“善之长,嘉之会,义 之和,事之干”四德,卦辞方具有性之义,爻辞的潜龙、见龙、乾龙、跃龙、飞 龙、亢龙才有可能解释成四德的情态显现。即便如此,在其他卦的卦爻辞之间, 很难有这样圆满的对应关系,如姤卦卦辞“女壮,勿用取女”,爻辞系柅、有鱼、 无肤、无鱼、有陨、姤角,很难解释其性情关系如何。若论为趋势与时态的关系, 同样是姤卦,也是解释不便,姤卦初六爻为主爻,其意义与卦辞意义是相关的, 似乎合乎王弼的主爻观,但王弼的主爻观是建立在整体观上的主爻观,即主爻实 际上能统合次爻的发展趋势,即他能影响次爻的吉凶走向,初六爻如何影响其他 爻,是很难从爻辞中看出来的。后来的学者如苏轼提出“卦合爻别”,惠栋提出 “彖体爻析”,更加明确了这种整分观,但若将这种观念运用到易经卦爻辞的实 际阐释中,则会发现困难重重。事实上,整分观与性情观关系密切,王弼理解的 体就与理有莫大的关系,苏轼理解的合也与性有极大关联。也就是说,虽然性情 观主要是从事象入手,整分观是从卦象入手,但都不能完全解释卦爻辞的关系特 性。 4 王弼:《周易略例 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 1980 年版,第 591 页。 5 同上,第 597 页。 6 同上,第 604 页。 7 [清]惠栋撰、[清]江藩补、袁庭栋整理:《周易述》,成都:巴蜀书社,1993 年版,第 45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