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观点、行为的正确性无法作出明确判断时,怀疑便会产生。怀疑能引起人们对事物合理性的 重新思考,会在原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新的问题。一般来说,学科发展水平越低,值得 怀疑的结论越多;实践越是依赖于经验和常识,可信度越低。由于教育学科还比较年轻,教 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发展的水平和层次还不高,因此通过怀疑产生新问题的机会不少 例如:众所周知,掌握知识需要不断的强化和重复。这是经验,是常识,但是如何强化? 如何重复?什么时候重复?需要重复多少次?什么样的重复效果最好?个体之间重复的差 异有多大?为什么有些知识无需重复,一次便可记忆终身?有些知识则要多次重复,甚至重 复几十次还是记不住?所有这些问题都是通过怀疑产生的。 怀疑在思维过程中可以随心所欲,驰骋纵横,但当你通过怀疑提出新问题时应考虑怀疑 的依据。从实践着眼,怀疑的依据可以来自经验或事实。当结论与经验不符,当结论与事实 不一致时,怀疑就产生了。例如,某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教 学,他发现学生启而不发,发而不现,教学效果未见明显好转。这时这位教师完全有理由怀 疑启发式教学的合理性,因为现实与经验不符。他可以通过怀疑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式 教学的适用范同?启发式教学本身的合理性?是教师没有把握启发式的操作要领,还是这班 学生不具备启发的条件?是教师启发不当还是教材内容不适合启发?启发式教学需要哪些 条什?为什么启发式的应用效果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来自何方(教 师、学生、教材)? 从理论着眼,逻辑则是检验理论合理性的工具。当我们发觉某种理论、观点不符合逻辑 那我们也有理由怀疑。例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似乎是教育界公认的观点,但 在逻辑上这又讲不通,教学双方都是主,那谁是辅呢?教学实践中究竟谁为主?如果教师, 学生都为主,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操作?这种观点能否正确反映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师为主 导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如果以学生为主体,那么客体又是谁呢?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 主体是否是一对范畴? 通过怀疑提出问题,最终结果有二,一是证实了你的怀疑是对的。得出了新的结论 是证明了你的怀疑是错的,维持了原来的结论。第一种结果当然是理想的、令人满意的,第 二种结果虽然怀疑被否决,但否认本身就是科学认识的一种形式,也是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这一点上的怀疑是不正确的 怀疑是每个人的思维权力,是研究者应具备的思维策略,富有怀疑精神的人往往更具有 批判性思维的品质,而缺乏怀疑精神的人则更相信权威或书本。在实践中,当遇到自己的亲 自经历或观测到的事实与现成的理论、权威的观点或大纲的规定相矛盾时,有些人习惯于自 责,否认自己的经验,不相信自己的感受,总认为是自己错,没按要求做,没做好。有些人 则会反问:现成的理论,权威的观点、大纲的规定是否正确,是否合理。形成课题的过程中, 更需要的是第二种人的那种思维品质。研究者不应该把现存的现象都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不 可改变的,不应该把某些结论看作是绝对正确、无可挑剔的;不应该盲目轻信书本上的观点 和权威的言论。要敢于质疑问难,即使是正确的结论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怀疑。 从怀疑对象上看,研究者要注意:首先,对权威不能盲目崇拜:因为权威人物的解释并 不一定完全正确,有时难免也会有谬误和偏见。科学发展史上便有这样著名的一例:布鲁诺 和加俐略不畏当时权威地位的“地心说”,敢于提倡哥白尼的“日心说”,因而触犯了“权威”, 惨遭迫害。但日后科学发现却证明:当时的权威是错误的。其次,对直觉判断应产生怀疑: 不加疑问地接受自己个人的对某事物的自发的知觉就是直觉。在直觉作用下,往往会作出一 些决定。这种决定往往基于头脑中的某些表象因素,如常识或幻觉,在短暂的瞬间形成。常 识往往没有理论依据,是主观的,不能预见新知识,也不能揭示规律。例如,根据当地的育 儿常识来养育婴儿,究竟哪些常识在孩子身上起作用,人们无法预知,只能试了才知道,所 以,常识并不可靠。另外,幻觉是凭直觉作出判断,它是一种歪曲了的意识状态,性质上不4 观点、行为的正确性无法作出明确判断时,怀疑便会产生。怀疑能引起人们对事物合理性的 重新思考,会在原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新的问题。一般来说,学科发展水平越低,值得 怀疑的结论越多;实践越是依赖于经验和常识,可信度越低。由于教育学科还比较年轻,教 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发展的水平和层次还不高,因此通过怀疑产生新问题的机会不少。 例如:众所周知,掌握知识需要不断的强化和重复。这是经验,是常识,但是如何强化? 如何重复?什么时候重复?需要重复多少次?什么样的重复效果最好?个体之间重复的差 异有多大?为什么有些知识无需重复,一次便可记忆终身?有些知识则要多次重复,甚至重 复几十次还是记不住?所有这些问题都是通过怀疑产生的。 怀疑在思维过程中可以随心所欲,驰骋纵横,但当你通过怀疑提出新问题时应考虑怀疑 的依据。从实践着眼,怀疑的依据可以来自经验或事实。当结论与经验不符,当结论与事实 不一致时,怀疑就产生了。例如,某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教 学,他发现学生启而不发,发而不现,教学效果未见明显好转。这时这位教师完全有理由怀 疑启发式教学的合理性,因为现实与经验不符。他可以通过怀疑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式 教学的适用范同?启发式教学本身的合理性?是教师没有把握启发式的操作要领,还是这班 学生不具备启发的条件?是教师启发不当还是教材内容不适合启发?启发式教学需要哪些 条什?为什么启发式的应用效果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来自何方(教 师、学生、教材)? 从理论着眼,逻辑则是检验理论合理性的工具。当我们发觉某种理论、观点不符合逻辑, 那我们也有理由怀疑。例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似乎是教育界公认的观点,但 在逻辑上这又讲不通,教学双方都是主,那谁是辅呢?教学实践中究竟谁为主?如果教师, 学生都为主,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操作?这种观点能否正确反映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师为主 导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如果以学生为主体,那么客体又是谁呢?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 主体是否是一对范畴? 通过怀疑提出问题,最终结果有二,—是证实了你的怀疑是对的。得出了新的结论。二 是证明了你的怀疑是错的,维持了原来的结论。第一种结果当然是理想的、令人满意的,第 二种结果虽然怀疑被否决,但否认本身就是科学认识的一种形式,也是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这一点上的怀疑是不正确的。 怀疑是每个人的思维权力,是研究者应具备的思维策略,富有怀疑精神的人往往更具有 批判性思维的品质,而缺乏怀疑精神的人则更相信权威或书本。在实践中,当遇到自己的亲 自经历或观测到的事实与现成的理论、权威的观点或大纲的规定相矛盾时,有些人习惯于自 责,否认自己的经验,不相信自己的感受,总认为是自己错,没按要求做,没做好。有些人 则会反问:现成的理论,权威的观点、大纲的规定是否正确,是否合理。形成课题的过程中, 更需要的是第二种人的那种思维品质。研究者不应该把现存的现象都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不 可改变的,不应该把某些结论看作是绝对正确、无可挑剔的;不应该盲目轻信书本上的观点 和权威的言论。要敢于质疑问难,即使是正确的结论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怀疑。 从怀疑对象上看,研究者要注意:首先,对权威不能盲目崇拜:因为权威人物的解释并 不一定完全正确,有时难免也会有谬误和偏见。科学发展史上便有这样著名的一例:布鲁诺 和加俐略不畏当时权威地位的“地心说”,敢于提倡哥白尼的“日心说”,因而触犯了“权威”, 惨遭迫害。但日后科学发现却证明:当时的权威是错误的。其次,对直觉判断应产生怀疑: 不加疑问地接受自己个人的对某事物的自发的知觉就是直觉。在直觉作用下,往往会作出一 些决定。这种决定往往基于头脑中的某些表象因素,如常识或幻觉,在短暂的瞬间形成。常 识往往没有理论依据,是主观的,不能预见新知识,也不能揭示规律。例如,根据当地的育 儿常识来养育婴儿,究竟哪些常识在孩子身上起作用,人们无法预知,只能试了才知道,所 以,常识并不可靠。另外,幻觉是凭直觉作出判断,它是一种歪曲了的意识状态,性质上不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