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任大理寺左寺 副,以失囚降国子监博士,年三十三病卒于京。徐祯卿幼精文理,富学识工诗,与同里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并 称吴中四才子”。宦居京师,与李梦阳等合派同流,为·前七子"之一。然徐祯卿师古而仍存吴音,李梦阳评之为守 而未化,故蹊径存焉”(《徐迪功集序》)。后期有弃诗学道之想,以病逝未果。徐祯卿以善于论诗著,持性情格 调合一、"以情立格"之论,赏婉而有味、浑成无迹之章,王士祯称更怜《谭艺》是吾师(《戏效元遗山论诗绝句 三十六首》),对清代神韵诗派产生很大影响。著有《迪功集》《谈艺录》。 情者,心之精也。情无定位,触感而兴,既动于中,必形于声。故喜则为笑哑1,忧则为吁戏2,怒则为叱咤。然 引而成音,气实为佐;引音成词,文实与功。盖因情以发气,因气以成声,因声而绘词,因词而定韵,此诗之源 也。然情实呦眇,必因思以穷其奥;气有粗弱,必因力以夺其偏;词难妥帖,必因才以致其极;才易飘扬,必因质 以御其侈。此诗之流也。由是而观,则知诗者乃精神之浮英,造化之秘思也。若夫妙骋心机,随方合节,或约旨以 渣义,或宏文以叙心,或缓发如朱弦,或急张如跃楛3,或始迅以中留,或既优而后促,或慷慨以任壮,或悲悽以 引泣,或因拙以得工,或发奇而似易,此轮匠之超悟,不可得而详也。《易》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ˉ4若乃 因言求意,其亦庶乎有得欤 嗟夫!文胜质衰,本同未异,此圣哲所以感叹,翟、朱所以兴哀者也5。夫欲拯质,必务削文,欲反本,必资 去末。是固日然,然非通论也。玉韫于石,岂曰无文?渊珠露采,亦匪无质。由质开文,古诗所以擅巧;由文求 质,晋格所以为衰。若乃文质杂兴,本未并用,此魏之失也。故绳汉之武6,其流也犹至于魏;宗晋之体,其敝也 不可以悉矣 夫情能动物,故诗足以感人。荆轲变徴,壮土瞋目7;延年婉歌,汉武慕叹8。凡厥含生,情本一贯,所以同忧相 瘁,同乐相倾者也。故诗者风也,风之所至,草必偃焉。圣人定经9,列国为风,固有以也。若乃獻欷无涕,行路 必不为之兴哀;愬难不肤10,闻者必不为之变色。故夫直戆之词,譬之无音之弦耳,何所取闻于人哉?至于陈采 以眩目,裁虚以荡心,抑又末矣 诗家名号,区别种种,原其大义,固自同归。歌声杂而无方,行体疏而不滞。吟以呻其郁,曲以导其微,引以抽其 臆,诗以言其情,故名因象昭。合是而观,则情之体备矣。夫情既异其形,故辞当因其势。譬如写物绘色,倩昐各 以其状;随规逐矩,圆方巧获其则。此乃因情立格,持守圜环之大略也1。若夫神工哲匠,颠倒经枢,思若连 丝,应之杼轴,文如铸冶,逐手而迁,从衡参互12,恒度自若,此心之伏机,不可强能也。 蒙昽萌坼,情之来也;汪洋漫衍,情之沛也;连翩络属,情之一也;驰轶步骤,气之达也;简练揣摩,思之约也 颉颃累贯13,韵之齐也;混沌贞粹,质之检也;明隽清囻,词之藻也。髙才闲拟,濡笔求工,发旨立意,虽旁出 多门,未有不由斯户者也。至于《垓下》之歌,出自流离14;煮豆"之诗,成于草率15。命词慷慨,并自奇工。此 则深情素气,激而成言,诗之权例。传曰:“疾行无善迹。"乃艺家之恒论也。昔桓谭学赋于扬雄,雄令读干首赋 16。盖所以广其资,亦得以参其变也。诗赋粗精,譬之给1,而不深探硏之力,宏识诵之功,何能益也?故古诗 三百18,可以博其源;遗篇十九19,可以约其趣;乐府雄高,可以厉其气;《离骚》深永,可以裨其思。然后法 经而植旨,绳古以崇辞,虽或未尽臻其奥,我亦罕见其失也。呜呼!雕缋满目,并已称工,芙蓉始发20,尤能擅 丽,后世之惑,宜益滋焉。夫未睹钧天之美21,则《北里》为工22;不咏《关雎》之乱23,则《桑中》为隽24。 故匪师旷,难为语也。 徐祯卿《谈艺录》篇制虽短,仅三千余字,却是明代诗话中的一部精品。关于该著撰写的时间,今治文学批评史者 多以书中推崇汉诗而与李梦阳古诗宗汉魏之说相契,而断在徐祯卿中进士、结交李梦阳以后。叱说误。钱谦益《列 朝诗集小传》本传、尤侗《明史拟稿》卷四《文苑·徐祯卿》,均视其为识李梦阳前所作。今人徐同林更引李梦阳 《徐迪功别稿序》、徐缙《徐迪功集序》,以及徐祯卿本人作于进士前的《题谈艺录后三首》和《月下携儿子小闰 教诵新句》自注时余初成此书(按指《谈艺录》)",断定其为“早年之作",推翻了中进士后撰作说(见《苏州大 学学报》1993年第4期,《徐祯卿 作年新探》) 《谈艺录》所论,上起先秦歌谣,下及晋宋新声,尤着力辨析《诗经》以后,汉、魏、晋诗质文代变,升降盛衰的 历史。视汉诗为堂奥,魏诗为门户,晋诗为衰;并且指出汉诗之巧在于“由质开文",魏诗之失在于“文质杂兴,本末 并用”,晋诗之衰在于“由文求质",对陆机绮靡说致以不满,从而形成作者以质为主,自然润文的诗歌文质观,同 时也形成了宗汉酌魏的诗歌取法观。这与徐祯卿所在地吴中地区的诗歌风尚有明显差殊,与李梦阳诗论反而有许多 相通之处。正是这种理论上的相通,使徐祯卿结识李梦阳后很快与他归为一派,接受了他大部分文学主张。此事所 以发生,徐祯卿内因起了主要的作用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任大理寺左寺 副,以失囚降国子监博士,年三十三病卒于京。徐祯卿幼精文理,富学识工诗,与同里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并 称“吴中四才子”。宦居京师,与李梦阳等合派同流,为“前七子”之一。然徐祯卿师古而仍存吴音,李梦阳评之为“守 而未化,故蹊径存焉”(《徐迪功集序》)。后期有弃诗学道之想,以病逝未果。徐祯卿以善于论诗著,持性情格 调合一、“以情立格”之论,赏婉而有味、浑成无迹之章,王士祯称“更怜《谭艺》是吾师”(《戏效元遗山论诗绝句 三十六首》),对清代神韵诗派产生很大影响。著有《迪功集》《谈艺录》。 情者,心之精也。情无定位,触感而兴,既动于中,必形于声。故喜则为笑哑1,忧则为吁戏2,怒则为叱咤。然 引而成音,气实为佐;引音成词,文实与功。盖因情以发气,因气以成声,因声而绘词,因词而定韵,此诗之源 也。然情实眑眇,必因思以穷其奥;气有粗弱,必因力以夺其偏;词难妥帖,必因才以致其极;才易飘扬,必因质 以御其侈。此诗之流也。由是而观,则知诗者乃精神之浮英,造化之秘思也。若夫妙骋心机,随方合节,或约旨以 植义,或宏文以叙心,或缓发如朱弦,或急张如跃楛3,或始迅以中留,或既优而后促,或慷慨以任壮,或悲悽以 引泣,或因拙以得工,或发奇而似易,此轮匠之超悟,不可得而详也。《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4若乃 因言求意,其亦庶乎有得欤! ……嗟夫!文胜质衰,本同末异,此圣哲所以感叹,翟、朱所以兴哀者也5。夫欲拯质,必务削文,欲反本,必资 去末。是固曰然,然非通论也。玉韫于石,岂曰无文?渊珠露采,亦匪无质。由质开文,古诗所以擅巧;由文求 质,晋格所以为衰。若乃文质杂兴,本末并用,此魏之失也。故绳汉之武6,其流也犹至于魏;宗晋之体,其敝也 不可以悉矣。 夫情能动物,故诗足以感人。荆轲变徵,壮士瞋目7;延年婉歌,汉武慕叹8。凡厥含生,情本一贯,所以同忧相 瘁,同乐相倾者也。故诗者风也,风之所至,草必偃焉。圣人定经9,列国为风,固有以也。若乃歔欷无涕,行路 必不为之兴哀;愬难不肤10,闻者必不为之变色。故夫直戆之词,譬之无音之弦耳,何所取闻于人哉?至于陈采 以眩目,裁虚以荡心,抑又末矣。 诗家名号,区别种种,原其大义,固自同归。歌声杂而无方,行体疏而不滞。吟以呻其郁,曲以导其微,引以抽其 臆,诗以言其情,故名因象昭。合是而观,则情之体备矣。夫情既异其形,故辞当因其势。譬如写物绘色,倩盼各 以其状;随规逐矩,圆方巧获其则。此乃因情立格,持守圜环之大略也11。若夫神工哲匠,颠倒经枢,思若连 丝,应之杼轴,文如铸冶,逐手而迁,从衡参互12,恒度自若,此心之伏机,不可强能也。 蒙眬萌坼,情之来也;汪洋漫衍,情之沛也;连翩络属,情之一也;驰轶步骤,气之达也;简练揣摩,思之约也; 颉颃累贯13,韵之齐也;混沌贞粹,质之检也;明隽清圆,词之藻也。高才闲拟,濡笔求工,发旨立意,虽旁出 多门,未有不由斯户者也。至于《垓下》之歌,出自流离14;“煮豆”之诗,成于草率15。命词慷慨,并自奇工。此 则深情素气,激而成言,诗之权例也。传曰:“疾行无善迹。”乃艺家之恒论也。昔桓谭学赋于扬雄,雄令读千首赋 16。盖所以广其资,亦得以参其变也。诗赋粗精,譬之绤17,而不深探研之力,宏识诵之功,何能益也?故古诗 三百18,可以博其源;遗篇十九19,可以约其趣;乐府雄高,可以厉其气;《离骚》深永,可以裨其思。然后法 经而植旨,绳古以崇辞,虽或未尽臻其奥,我亦罕见其失也。呜呼!雕缋满目,并已称工,芙蓉始发20,尤能擅 丽,后世之惑,宜益滋焉。夫未睹钧天之美21,则《北里》为工22;不咏《关雎》之乱23,则《桑中》为隽24。 故匪师旷,难为语也。 徐祯卿《谈艺录》篇制虽短,仅三千余字,却是明代诗话中的一部精品。关于该著撰写的时间,今治文学批评史者 多以书中推崇汉诗而与李梦阳古诗宗汉魏之说相契,而断在徐祯卿中进士、结交李梦阳以后。此说误。钱谦益《列 朝诗集小传》本传、尤侗《明史拟稿》卷四《文苑·徐祯卿》,均视其为识李梦阳前所作。今人徐同林更引李梦阳 《徐迪功别稿序》、徐缙《徐迪功集序》,以及徐祯卿本人作于进士前的《题谈艺录后三首》和《月下携儿子小闰 教诵新句》自注“时余初成此书(按指《谈艺录》)”,断定其为“早年之作”,推翻了中进士后撰作说(见《苏州大 学学报》1993年第4期,《徐祯卿〈谈艺录〉作年新探》)。 《谈艺录》所论,上起先秦歌谣,下及晋宋新声,尤着力辨析《诗经》以后,汉、魏、晋诗质文代变,升降盛衰的 历史。视汉诗为堂奥,魏诗为门户,晋诗为衰;并且指出汉诗之巧在于“由质开文”,魏诗之失在于“文质杂兴,本末 并用”,晋诗之衰在于“由文求质”,对陆机“绮靡”说致以不满,从而形成作者以质为主,自然润文的诗歌文质观,同 时也形成了宗汉酌魏的诗歌取法观。这与徐祯卿所在地吴中地区的诗歌风尚有明显差殊,与李梦阳诗论反而有许多 相通之处。正是这种理论上的相通,使徐祯卿结识李梦阳后很快与他归为一派,接受了他大部分文学主张。此事所 以发生,徐祯卿内因起了主要的作用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