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度、身体差别的社会观念、“野查人”的概念、环境宿命论的思想以 及种族中心主义的理论。第二章研究19世纪种族成见的形成和 构造。第三章讨论种族观念在世纪之交的变革者中的出现。后者 将种族的构想整合在一个新的时空观中。种族观念为革命派信 持,而这将在第四章中加以分析。它对于民族概念的形成十分重 要,并且在20世纪的头十年左右了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第五章 关注中华民国(1911-1949)的学术共同体对种族范畴的制度化和 习俗化。最后一章将致力于优生学一有关种族进化的伪科学。 在1949年共产党接管以后,“种族”以另一种学说形式存在下来, 这一点将在后记中作简要的讨论。 当然,“种族”是一种与客规事实无关的文化构造。类型变化 如发质结构或皮肤颜色被社会群体主观地看待并加以文化上的构 造:其中一些人可能会关注皮肤的颜色,而另一部分人则关心眼睛 的颜色。这些生理上的差异自身并不引致文化的差异,而是用来 使角色的预期合法化:生理的特征被赋予了社会的意义。基于生 理现象所作的区分并没有科学的根据。种族并不存在,它们是被 虚构出来的。种族范畴的所指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种族作为一个识别性的构造,随着集团运作于其中的符号世界的 变化而发展。符号世界中的变更将导致识别性构造的更迭。出于 这种看法,一部种族观的历史只能采用一种唯名论的方式:它描述 “种族”是如何来界定的,以及这些界定的历史变化。知果不是因 为具体操作或文体上的障碍,“种族”这一词应该始终被括在引号 之内。我用“种族”(race,汉语中的族、种、民族、种族、人种)一词 翻译,与其说是强调不同民族的生理方面,毋宁说是强调它们的社 会文化方面。“种族的”(racial)在这里被用作“种族”的形容词形 式。 这项研究的分析性结构被集中在集团限定的概念上。集团是 社会化地构造起来的实体,用来达到识别和组织的目的。集团采 2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