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根本 发布时间:2015-10-19浏览次数:801 林孟潇14302010043 摘要:本文主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日战争战胜这一时期的史实为基础,研究 了这五十年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发展,从民族意识的觉醒的角度看中华民 族从一个完全对自己麻木的弱小民族走向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民族、并扫除其 他民族压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能够实现重生,核 心在于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个民族,有了真正切切的民族意识。 关键字:民族意识近代史甲午战争抗日战争 1.引言 历史上,至少从夏商时期开始,中华民族的政权与周边国家长期处于一种 不平等的地位:由于中国的强盛,周边国家往往是依附于中国的政权,甘当 个附庸小国,这导致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一直是模糊的。而现代国家 根本上是由《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确立的民族国家,这种国家的建立需要整 个民族的强烈民族自觉。 随着1840年中国“中心之国”的梦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破,中国的精英开 始逐渐思考中国的国家出路,而西方国家的民族意识也被他们关注到,并引入 了中国。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由于《马关条约》对中国主权的极度侵害,促 使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迅速觉酲。在外敌的压迫下,在严复、梁启超、李大 钊等无数思想家的呼唤下,“中华民族”的观念真正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基本观 念。而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虽然受到了难以想象的压迫,仍然能坚持抗 战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根本。 2.古代中国人的民族观念 汉语中“民族”这个词并不是一个古老的词汇,但是“族”的概念却古 有之。 在奴隶制时期,《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極”,意思是商朝 都城的礼仪制度繁荣,是“四方”的准则1:而周代也继承了这种中心意识, 《论语》中载“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些文字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统 治者和文化人认为自己处于“世界之中心”的观念,这与当时交通不发达,人 们对地理认识有限的事实相符。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文化的强盛,四方来朝,中 国统治者自然认为自己是高于其他君主的,由于文化发达,中国人还相信自己 是优越于没有成熟而繫复的礼制的“夷狄”。最后,中国统治者往往以“天朝 上国”的身份给周围的小国以“思患”,即保护与财物的赏赐。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完全把周围小国看作自家人。《左传》中有“非我 族类,其心必异”的话语,就说明了这一点。但关于“同族”的判断,并不 定是血缘:孔子在著述《春秋》时,却因为楚国归附夏礼,而赞楚贬晋2。由于 孔子是周礼的维护者,他这么著书十分合理,而后来随着儒家文化成为了中国 主流文化,这种观念也成了中国士人的普遍意识。后来汉族受到了多次少数民 族的统治,但除了元朝受蒙古统治外,其余历代几乎都实现对统治汉族的少数 民族的“汉化”。例如辽代虽然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却自称“诸夏”,并设民族意识的觉醒——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根本 发布时间: 2015-10-19 浏览次数: 801 林孟潇 14302010043 摘要:本文主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日战争战胜这一时期的史实为基础,研究 了这五十年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发展,从民族意识的觉醒的角度看中华民 族从一个完全对自己麻木的弱小民族走向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民族、并扫除其 他民族压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能够实现重生,核 心在于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个民族,有了真正切切的民族意识。 关键字:民族意识 近代史 甲午战争 抗日战争 1. 引言 历史上,至少从夏商时期开始,中华民族的政权与周边国家长期处于一种 不平等的地位:由于中国的强盛,周边国家往往是依附于中国的政权,甘当一 个附庸小国,这导致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一直是模糊的。而现代国家 根本上是由《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确立的民族国家,这种国家的建立需要整 个民族的强烈民族自觉。 随着1840年中国“中心之国”的梦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破,中国的精英开 始逐渐思考中国的国家出路,而西方国家的民族意识也被他们关注到,并引入 了中国。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由于《马关条约》对中国主权的极度侵害,促 使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迅速觉醒。在外敌的压迫下,在严复、梁启超、李大 钊等无数思想家的呼唤下,“中华民族”的观念真正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基本观 念。而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虽然受到了难以想象的压迫,仍然能坚持抗 战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根本。 2. 古代中国人的民族观念 汉语中“民族”这个词并不是一个古老的词汇,但是“族”的概念却古已 有之。 在奴隶制时期,《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極”,意思是商朝 都城的礼仪制度繁荣,是“四方”的准则1;而周代也继承了这种中心意识, 《论语》中载“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些文字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统 治者和文化人认为自己处于“世界之中心”的观念,这与当时交通不发达,人 们对地理认识有限的事实相符。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文化的强盛,四方来朝,中 国统治者自然认为自己是高于其他君主的,由于文化发达,中国人还相信自己 是优越于没有成熟而繁复的礼制的“夷狄”。最后,中国统治者往往以“天朝 上国”的身份给周围的小国以“恩惠”,即保护与财物的赏赐。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完全把周围小国看作自家人。《左传》中有“非我 族类,其心必异”的话语,就说明了这一点。但关于“同族”的判断,并不一 定是血缘:孔子在著述《春秋》时,却因为楚国归附夏礼,而赞楚贬晋2。由于 孔子是周礼的维护者,他这么著书十分合理,而后来随着儒家文化成为了中国 主流文化,这种观念也成了中国士人的普遍意识。后来汉族受到了多次少数民 族的统治,但除了元朝受蒙古统治外,其余历代几乎都实现对统治汉族的少数 民族的“汉化”。例如辽代虽然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却自称“诸夏”,并设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