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立科举制度。清朝的统治也是如此,在文化上基本被汉化。汉族这种文化强势 使得古代中华民族很容易吸收其他民族成为自己的部分,纳入自己的“族” 也使得西方的民族观念不可能在中国发芽。 3.甲午战前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然而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改变了这个传统的观念。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人民并没有真正密切地与欧洲的民族相接触,同时 由于少数民族的封建统治,阶级矛盾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 人们所忠的也不是国家或者民族,而是一个个君主的家族——即使是反清的起 义者,也难摆脱“复明”的口号,因为恢复朱明是符合“忠君”观念的,因此 可以得到一定的受众。 但是鸦片战争中,由于英国的侵略,整个中华民族遇到了新的、足够强大 的共同敌人。这使得中华全民族第一次得以真正实现联合,而抵抗的官兵英雄 中,除了林则徐这样的汉族英雄、大量的汉族官兵与人民,也有时任两江总督 的蒙古族官员裕谦、时任镇江副都统满族官员海龄及他所羍领的满族驻防旗 兵。3虽然这种由于被迫反抗而产生的民族联合尚未上升到民族意识的自觉,但 是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发端。 中囯近代的早期思想家们对民族意识的研究和探索乜是逐步推进的。在民 族意识尚未发展到推广到广大人民的时代,这些思想家们为后世民族意识的发 展做了大量铺垫性的工作。 严复的思想在他翻译的《社会通诠》中展露的很多他对于“民族”这一概 念的看法:他反对以排外为特征的宗法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但他提倡 以爱国为特征的弱小民族反抗外来入侵的民族主义,又提倡以“天下公理”为 标准的、带有世界主义色彩的爱国。4这和他翻译《天演论》,并主张为了防 止“灭种”而进行变革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是相契合的。显然,他的翻译是有他 的爱国观念在内作用的。但他在翻译这些作品时,对中华民族这个的观念还是 不清晰的。 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的产生与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只 有当认识到世界上其他的民族的优势,才能摆脱以天朝大国自居的“华夏中心 义”,也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但在甲午战争之前,“华夏中 心主义”阴霾不散,这也是洋务派只追求“师夷长技”的原因。在洋务运动时 期甚至产生了“西学中源”的思潮,代表的有著名思想家戴震。5尽管这一学说 在当时有利于统治者接受西方科学技术,但也从侧面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学者 仍然保持着华夏中心的思想。 4.甲午战争民族意识的觉醒 而甲午战争成为了压垮“华夏中心主义”的最后一根稻草。 甲午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西方国家都认为拥有更加精良的船舰、更为强 大的国力的中国能够击败日本,清廷也认为虽然武器不及欧美,不过还是能远 胜日本的。但甲午战败后这一切都改变了,不论是西方对中国的看法,还是中 国人对自己的看法。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 醒星,实自甲午战败。”中国士人开始意识到近代化不仅仅是师夷长技那么简 单,中国的割地赔款也不是给蛮夷的“恩惠”。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人 逐渐摆脱天国的思想,走向民族国家之路,人们的民族意识真正开始觉醒。立科举制度。清朝的统治也是如此,在文化上基本被汉化。汉族这种文化强势 使得古代中华民族很容易吸收其他民族成为自己的部分,纳入自己的“族”, 也使得西方的民族观念不可能在中国发芽。 3. 甲午战前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然而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改变了这个传统的观念。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人民并没有真正密切地与欧洲的民族相接触,同时 由于少数民族的封建统治,阶级矛盾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 人们所忠的也不是国家或者民族,而是一个个君主的家族——即使是反清的起 义者,也难摆脱“复明”的口号,因为恢复朱明是符合“忠君”观念的,因此 可以得到一定的受众。 但是鸦片战争中,由于英国的侵略,整个中华民族遇到了新的、足够强大 的共同敌人。这使得中华全民族第一次得以真正实现联合,而抵抗的官兵英雄 中,除了林则徐这样的汉族英雄、大量的汉族官兵与人民,也有时任两江总督 的蒙古族官员裕谦、时任镇江副都统满族官员海龄及他所率领的满族驻防旗 兵。3虽然这种由于被迫反抗而产生的民族联合尚未上升到民族意识的自觉,但 是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发端。 中国近代的早期思想家们对民族意识的研究和探索也是逐步推进的。在民 族意识尚未发展到推广到广大人民的时代,这些思想家们为后世民族意识的发 展做了大量铺垫性的工作。 严复的思想在他翻译的《社会通诠》中展露的很多他对于“民族”这一概 念的看法:他反对以排外为特征的宗法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但他提倡 以爱国为特征的弱小民族反抗外来入侵的民族主义,又提倡以“天下公理”为 标准的、带有世界主义色彩的爱国。4这和他翻译《天演论》,并主张为了防 止“灭种”而进行变革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是相契合的。显然,他的翻译是有他 的爱国观念在内作用的。但他在翻译这些作品时,对中华民族这个的观念还是 不清晰的。 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的产生与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只 有当认识到世界上其他的民族的优势,才能摆脱以天朝大国自居的“华夏中心 主义”,也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但在甲午战争之前,“华夏中 心主义”阴霾不散,这也是洋务派只追求“师夷长技”的原因。在洋务运动时 期甚至产生了“西学中源”的思潮,代表的有著名思想家戴震。5尽管这一学说 在当时有利于统治者接受西方科学技术,但也从侧面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学者 仍然保持着华夏中心的思想。 4. 甲午战争民族意识的觉醒 而甲午战争成为了压垮“华夏中心主义”的最后一根稻草。 甲午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西方国家都认为拥有更加精良的船舰、更为强 大的国力的中国能够击败日本,清廷也认为虽然武器不及欧美,不过还是能远 胜日本的。但甲午战败后这一切都改变了,不论是西方对中国的看法,还是中 国人对自己的看法。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 醒,实自甲午战败。”中国士人开始意识到近代化不仅仅是师夷长技那么简 单,中国的割地赔款也不是给蛮夷的“恩惠”。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人 逐渐摆脱天国的思想,走向民族国家之路,人们的民族意识真正开始觉醒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