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为何是甲午战争的战败真正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呢?一方面是由于之前西 方对中国的侵略,都是用坚船利炮,以极强的武器上的优势开展的,而甲午战 争中中国军队无论是装备还是数量都胜于日本,这使得中囯士人们对洋务运动 所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产生了动摇。6另一方面 甲午战争结束后,西方真正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任人宰割的羔羊,开始了瓜分中 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真正面临了亡国灭种的危机。 中国文化人意识到中国人缺少民族意识,也与建军制度上和日本的比较有 关。清朝实行佣兵制度,官兵服役大多是为了获得军饷,士兵与国家的关系类 似一种契约关系:皇帝供给士兵军饷,士兵替皇帝打仗。而彼时日本的军队则 是强烈地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民族主义精神打这一场战争。7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 被维新派的思想家们注意到,他们因此开始认真思考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从 而开始对民族意识进行思考。 关于民族意识,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甲午战争前后答案其实并不明 朗:中华民族到底是什么? “中华民族”观念最早是梁启超年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 中提出来的,他后来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中断言“今日之中华民族, 即普通俗称所谓汉族者”。而章太炎也认为满族与中华民族亦即汉族血统不 同,还没有同化为一个民族。8这可以说是为反对满清统治的“民族革命”提供 了理论依据,孙中山早期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也 带有这种色彩观点。 在甲午战前,日本的中国通间谍宗方小太郎为甲午战争造势所写的《开诚 忠告十八省豪杰》一文中称“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 理”、“满淸氏元为塞外辶一蛮族”,号召百姓“逐满清氏于境外”,与“驱 除鞑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一宣传相当有迷惑性,在加上大量革命党人留 学日本的经历,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革命党人希望借助日本的力量实 现革命。 事实上日本也确实帮助了中国革命:例如孙中山曾多次流亡日本,日本也 确实为他的革命提供过援助。他也视日本人的民族精神为楷模。9可以确信在满 清政权被推翻以前,“中华民族”基本上指代的就只是汉族一支。而“中华民 族”的敌人也并不是西方列强,更不是大大加深了中国殖民地化的日本,而是 满族的清朝政权。不过日本对中国革命的帮助不是无偿的,日本的政界希望的 是能够借助革命党削弱中国国力,而非真正希望革命成功。在辛亥革命后不承 认新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增派在华驻军以防止革命扩大至日本势力范围 内的中国东北地区等事实都说明了这一点。10 然而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在1912年1月5日发表的《对外宣言书》中使 用“中华民族”一词时,似乎指代的是中国领土范围内的所有民族;而当年商 务印书馆所印《共和国历史教科书》中,则称“中华民族”包括苗、藏、满 蒙、回等民族。8这似乎说明,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的概念被 大大扩充完善,日益接近我们现代所说的“中华民族”的概念。 五四运动时,由于北洋政府对日外交失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自 决”的思潮的作用下,“中华民族”这个词开始在各派文化人的演讲和文章中 出现,整个思想界基本认同了这个观念。然而即使是这个时期,也能发现无论为何是甲午战争的战败真正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呢?一方面是由于之前西 方对中国的侵略,都是用坚船利炮,以极强的武器上的优势开展的,而甲午战 争中中国军队无论是装备还是数量都胜于日本,这使得中国士人们对洋务运动 所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产生了动摇。6另一方面 甲午战争结束后,西方真正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任人宰割的羔羊,开始了瓜分中 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真正面临了亡国灭种的危机。 中国文化人意识到中国人缺少民族意识,也与建军制度上和日本的比较有 关。清朝实行佣兵制度,官兵服役大多是为了获得军饷,士兵与国家的关系类 似一种契约关系:皇帝供给士兵军饷,士兵替皇帝打仗。而彼时日本的军队则 是强烈地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民族主义精神打这一场战争。7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 被维新派的思想家们注意到,他们因此开始认真思考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从 而开始对民族意识进行思考。 关于民族意识,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甲午战争前后答案其实并不明 朗:中华民族到底是什么? “中华民族”观念最早是梁启超年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 中提出来的,他后来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中断言“今日之中华民族, 即普通俗称所谓汉族者”。而章太炎也认为满族与中华民族亦即汉族血统不 同,还没有同化为一个民族。8这可以说是为反对满清统治的“民族革命”提供 了理论依据,孙中山早期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也 带有这种色彩观点。 在甲午战前,日本的中国通间谍宗方小太郎为甲午战争造势所写的《开诚 忠告十八省豪杰》一文中称“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 理”、“满清氏元为塞外之一蛮族”,号召百姓“逐满清氏于境外”,与“驱 除鞑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一宣传相当有迷惑性,在加上大量革命党人留 学日本的经历,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革命党人希望借助日本的力量实 现革命。 事实上日本也确实帮助了中国革命:例如孙中山曾多次流亡日本,日本也 确实为他的革命提供过援助。他也视日本人的民族精神为楷模。9可以确信在满 清政权被推翻以前,“中华民族”基本上指代的就只是汉族一支。而“中华民 族”的敌人也并不是西方列强,更不是大大加深了中国殖民地化的日本,而是 满族的清朝政权。不过日本对中国革命的帮助不是无偿的,日本的政界希望的 是能够借助革命党削弱中国国力,而非真正希望革命成功。在辛亥革命后不承 认新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增派在华驻军以防止革命扩大至日本势力范围 内的中国东北地区等事实都说明了这一点。10 然而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在1912年1月5日发表的《对外宣言书》中使 用“中华民族”一词时,似乎指代的是中国领土范围内的所有民族;而当年商 务印书馆所印《共和国历史教科书》中,则称“中华民族”包括苗、藏、满、 蒙、回等民族。8这似乎说明,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的概念被 大大扩充完善,日益接近我们现代所说的“中华民族”的概念。 五四运动时,由于北洋政府对日外交失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自 决”的思潮的作用下,“中华民族”这个词开始在各派文化人的演讲和文章中 出现,整个思想界基本认同了这个观念。然而即使是这个时期,也能发现无论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