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6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7卷 员赖幸媛,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还是“大陆小 立”的传统思维和李登辉追求两岸“互相承认” 组”召集人朱云鹏,都是财经或国际组织专家。 的目标,均是不现实的想法。而民进党在2000 这样的一支专业队伍,与“活路外交”的思路颇 年执政后,试图通过法理上的自我定位和以攻 为契合,有利于切实推行该项政策,通盘处理 为守的“烽火外交”,谋求“独立”,同样室碍难 两岸关系和台湾对外交往问题。 行。既然这些不同途径(approach)的屡次尝 3.传承性。“活路外交”跟蒋经国的“弹性 试,均未能在宪法或国际法的意义上改变“两 外交”和李登辉的“务实外交”有某种传承性, 岸同属一中”的现实,那么回归体现求同存异 但比后者要弹性、务实些。蒋经国坚持以“中 精神的“九二共识”,也就成了台湾当局谋求两 华民国”的名义,参加或重返国际组织,拒不接 岸政治和解的唯一出发点。事实上,两岸经济 受改名的变通之举,但“活路外交”在参与国际 交流逐年增加,共创双赢,早已非所谓“戒急用 组织的名称问题上,却更灵活。李登辉的“务 忍”(李登辉时期)和“积极管理”(陈水扁时期) 实外交”的重点是以争取“双重代表”、“交叉承 等人为藩篱所能阻挡。两岸共同市场议题成 认”为突破口,挤入国际组织,增加“邦交国”, 为2008年台湾大选中的一个焦点,以及民进党 颇有“向不可能挑战”之姿态,难以得到世界上 对“一中”市场的无效炒作,反映了台湾的主流 绝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同。“活路外 民意。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国民党的有识人 交”以两岸和解为前提,以台湾现有“邦交国” 士日益感受到“台湾的前途在大陆”、“以和为 基本不动为底线,以参与国际组织,特别是经 贵"的硬道理。正如何思因在2006年的一篇学 济性的国际组织的活动为主要诉求,并愿意接 术论文中所陈述的,台湾经济对大陆经济的依 受诸如“中华台北”等弹性名称,有其务实的一 赖性将迫使台湾当局在短期的经济安全和长 面。马英九有意对“金援外交”与“务实外交” 期的富裕之间进行取舍,台湾当局应该对蓬勃 进行区隔,将“务实外交”诠释为争取与非“邦 发展的大陆经济持开放政策,对大陆市场的限 交国家”建立半官方双边关系,并明言今后还 制对台湾经济发展毫无益处,因为台湾不占领 得继续实行以此为定位的“务实外交”路线,可以 大陆市场,就会被他人所取代。©陈德异也认 说是对李登辉的“务实外交”路线的选择性采纳, 为,两岸应该以追寻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并对 也是对蒋经国的“弹性外交”(就不追求“交叉承 非政治类(如学术交流)、低政治类(如共同打 认”而言)的某种回归。事实上,马英九将“尊严、 击犯罪)与高政治类(如主权)之共同利益予以 自主、务实、灵活”视为处理对外关系的最高原 区分,由非政治类共同利益到低政治类共同利 则将务实和灵活相结合就透露出其对“弹性外 益再到高政治类共同利益渐次推进,最后促成 交”和“务实外交”的传承和演绎。 两岸体制差距缩小,观念调和以及政经体制的 整合。®这些意见,显然符合马英九“先和再说” 四、“活路外交”的可能出路 的思路,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发展。 “活路外交”是否可行?两岸结束敌对状 中国大陆对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 态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妥善处理台湾的对外交 文化关系,以适当名义参加经济性国际组织 往问题。在这一点上,双方的分歧经历台湾当 向来未持异议。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在一个 局的多年试错、两次“汪辜会谈”的磨合和1995 中国的前提下,“可以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 年以来四年一度的台海危机的冲击,积累了不 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问 少经验教训。李登辉主政时期,企图通过“外 题”。在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构建两岸关系和 交”突破和两岸互相承认对方政权的合法性, 平发展框架后,胡锦涛在2008年3月4日又表 谋求“独立”,无功而返。台湾“国安会”秘书长 示可以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协商解决台湾的 苏起在1999年初任“陆委会”主委时,曾有“台 对外交往问题。但这些呼吁,并未得到民进党 北对中国大陆政权的合法性既不承认也不否 当局的善意回应。与此相反,国民党在野八年 认”的说法,就是看到了蒋经国的“汉贼不两 期间,摆脱了李登辉的强势主导,得以冷静、务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17 卷 员赖幸媛 ,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 ,还是“大陆小 组”召集人朱云鹏 ,都是财经或国际组织专家。 这样的一支专业队伍 ,与“活路外交”的思路颇 为契合 ,有利于切实推行该项政策 ,通盘处理 两岸关系和台湾对外交往问题。 3. 传承性。“活路外交”跟蒋经国的“弹性 外交”和李登辉的“务实外交”有某种传承性 , 但比后者要弹性、务实些。蒋经国坚持以“中 华民国”的名义 ,参加或重返国际组织 ,拒不接 受改名的变通之举 ,但“活路外交”在参与国际 组织的名称问题上 ,却更灵活。李登辉的“务 实外交”的重点是以争取“双重代表”、“交叉承 认”为突破口 ,挤入国际组织 ,增加“邦交国”, 颇有“向不可能挑战”之姿态 ,难以得到世界上 绝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同。“活路外 交”以两岸和解为前提 ,以台湾现有“邦交国” 基本不动为底线 ,以参与国际组织 ,特别是经 济性的国际组织的活动为主要诉求 ,并愿意接 受诸如“中华台北”等弹性名称 ,有其务实的一 面。马英九有意对“金援外交”与“务实外交” 进行区隔 ,将“务实外交”诠释为争取与非“邦 交国家”建立半官方双边关系 ,并明言今后还 得继续实行以此为定位的“务实外交”路线 ,可以 说是对李登辉的“务实外交”路线的选择性采纳 , 也是对蒋经国的“弹性外交”(就不追求“交叉承 认”而言)的某种回归。事实上 ,马英九将“尊严、 自主、务实、灵活”视为处理对外关系的最高原 则 ,将务实和灵活相结合 ,就透露出其对“弹性外 交”和“务实外交”的传承和演绎。 四、“活路外交”的可能出路 “活路外交”是否可行 ? 两岸结束敌对状 态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妥善处理台湾的对外交 往问题。在这一点上 ,双方的分歧经历台湾当 局的多年试错、两次“汪辜会谈”的磨合和 1995 年以来四年一度的台海危机的冲击 ,积累了不 少经验教训。李登辉主政时期 ,企图通过“外 交”突破和两岸互相承认对方政权的合法性 , 谋求“独立”,无功而返。台湾“国安会”秘书长 苏起在 1999 年初任“陆委会”主委时 ,曾有“台 北对中国大陆政权的合法性既不承认也不否 认”的说法 ,就是看到了蒋经国的“汉贼不两 立”的传统思维和李登辉追求两岸“互相承认” 的目标 ,均是不现实的想法。而民进党在 2000 年执政后 ,试图通过法理上的自我定位和以攻 为守的“烽火外交”,谋求“独立”,同样窒碍难 行。既然这些不同途径 ( approach) 的屡次尝 试 ,均未能在宪法或国际法的意义上改变“两 岸同属一中”的现实 ,那么回归体现求同存异 精神的“九二共识”,也就成了台湾当局谋求两 岸政治和解的唯一出发点。事实上 ,两岸经济 交流逐年增加 ,共创双赢 ,早已非所谓“戒急用 忍”(李登辉时期) 和“积极管理”(陈水扁时期) 等人为藩篱所能阻挡。两岸共同市场议题成 为 2008 年台湾大选中的一个焦点 ,以及民进党 对“一中”市场的无效炒作 ,反映了台湾的主流 民意。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 ,国民党的有识人 士日益感受到“台湾的前途在大陆”、“以和为 贵”的硬道理。正如何思因在 2006 年的一篇学 术论文中所陈述的 ,台湾经济对大陆经济的依 赖性 ,将迫使台湾当局在短期的经济安全和长 期的富裕之间进行取舍 ,台湾当局应该对蓬勃 发展的大陆经济持开放政策 ,对大陆市场的限 制对台湾经济发展毫无益处 ,因为台湾不占领 大陆市场 ,就会被他人所取代。λϖ陈德昇也认 为 ,两岸应该以追寻共同利益为出发点 ,并对 非政治类 (如学术交流) 、低政治类 (如共同打 击犯罪) 与高政治类(如主权) 之共同利益予以 区分 ,由非政治类共同利益到低政治类共同利 益再到高政治类共同利益渐次推进 ,最后促成 两岸体制差距缩小 ,观念调和以及政经体制的 整合。λω这些意见 ,显然符合马英九“先和再说” 的思路 ,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发展。 中国大陆对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 文化关系 ,以适当名义参加经济性国际组织 , 向来未持异议。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 ,在一个 中国的前提下 “, 可以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 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问 题”。在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构建两岸关系和 平发展框架后 ,胡锦涛在 2008 年 3 月 4 日又表 示可以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 ,协商解决台湾的 对外交往问题。但这些呼吁 ,并未得到民进党 当局的善意回应。与此相反 ,国民党在野八年 期间 ,摆脱了李登辉的强势主导 ,得以冷静、务 26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