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及认知的场景》,同注1门。Tim Erwin在《图像与意识形态》专刊上发了一篇非常引入深思 的对《谱像学》的批判文章,我的这些文字本来是为了回应它而作的 19杰弗里哈特曼:《荒野中的批评》(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8O), 第253-264页。 20潘诺夫斯基:《图示法和谱像学》,收入《谱像学研究》(New York:Harper&Row, 1962年),第3页。参看Joan Hart讨论潘诺夫斯基这一场景对Karl Mannheim著述中相似 场景的改造(《欧文·潘诺夫斯基与卡尔·曼海姆: 一次论阐释的对话》,Critical Inquiry 第19卷第3期,1993年春 ,第534566页) 21参看迈克尔·弗莱德的《艺术与客观状态》(Artand Objecthood),《艺术论坛·5》 (1967年夏季号),第12-23页。 22丹尼尔·提法尼:《潜觉:对他者的种种视像》(Cryptesthesia:Visions of the Other) 载于《美国符号学学刊》第6卷2/3期(1989),第209-219页。 23 《谱像学 5-6、158页 24阿尔图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收入《列宁与哲学》,Ben Brewste 译(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71),第127-186页。本文下文引述出自该书。 25参看我在《谱像学》一书第165-166页对法语ideologues一词以及意识形态史的讨 论。 26潘诺夫斯基的论文一开始以“Die Perspective als''symbolische Form”之题发表于 Aufsatze(1927年),第99-167页 27迈克尔·波德罗:《艺术的批评史家》,第186页。下文引文出自该书。 28斯奈德(JoelSnyder)敦促人们在这一点上应该谨慎,他争论说波德罗“误解了潘诺 夫斯基做出的内在/外在的潜在风分。”断奈德宣称,“过去的画家相信诱视能提供一个‘单 对的观察点· 。但是从新康德主义的、0世纪的艺术史家的观点理解透视,则会证明对我 们而言它并不能成为特别有说服力的自然的声称。潘诺夫斯基把后者作为他研究透视的依据 并把内在观作为主要的不变的位置”(与作者的通信)。我同意潘诺夫斯基相信画家与增像 学家的“透视”之间存在这种区别,但是我以为,潘诺夫斯基的实践,他所选的例证,以及 分析的模式又抵触这一点。问题并不在于潘诺夫斯基相信字面上理解的图像透视是普遍的超 历史的常模,而在于这个模式是孕有于康德认识论的修辞中,这个模式具有其自身的所有购 形的和概念的内部结构(表层深层、三维性、观看者与被看者关系的“主体 视觉文化研究 伊雷特·罗戈夫(Irit Rogoff)朱国华 译伊雷特·罗戈夫英国伦敦大学哥登史密斯学院及认知的场景》,同注 17。Tim Erwin 在《图像与意识形态》专刊上发了一篇非常引入深思 的对《谱像学》的批判文章,我的这些文字本来是为了回应它而作的。 19 杰弗里·哈特曼:《荒野中的批评》(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80), 第 253-264 页。 20 潘诺夫斯基:《图示法和谱像学》,收入《谱像学研究》(New York:Harper & Row, 1962 年),第 3 页。参看 Joan Hart 讨论潘诺夫斯基这一场景对 Karl Mannheim 著述中相似 场景的改 造(《欧文·潘诺夫斯基与卡尔·曼海姆:一次论阐释的对话》,Critical lnquiry 第 19 卷第 3 期,1993 年春,第 534-566 页)。 21 参看迈克尔·弗莱德的《艺术与客观状态》(Artand Objecthood),《艺术论坛·5》 (1967 年夏季号),第 12-23 页。 22 丹尼尔·提法尼:《潜觉:对他者的种种视像》(Cryptesthesia:Visions of the Other), 载于《美国符号学学刊》第 6 卷 2/3 期(1989),第 209-219 页。 23 参看《谱像学》,第 5-6、158 页。 24 阿尔图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收入《列宁与哲学》,Ben Brewster 译(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71),第 127-186 页。本文下文引述出自该书。 25 参看我在《谱像学》一书第 165-166 页对法语 ideologues 一词以及意识形态史的讨 论。 26 潘诺夫斯基的论文一开始以“Die Perspective als’symbolische Form”之题发表于 Aufsatze(1927 年),第 99-167 页。 27 迈克尔·波德罗:《艺术的批评史家》,第 186 页。下文引文出自该书。 28 斯奈德(JoelSnyder)敦促人们在这一点上应该谨慎,他争论说波德罗“误解了潘诺 夫斯基做出的内在/外在的潜在区分。”斯奈德宣称,“过去的画家相信透视能提供一个‘绝 对的观察点’。但是从新康德主义的、20 世纪的艺术史家的观点理解透视,则会证明对我 们而言它并不能成为特别有说服力的自然的声称。潘诺夫斯基把后者作为他研究透视的依据, 并把内在观作为主要的不变的位置”(与作者的通信)。我同意潘诺夫斯基相信画家与谱像 学家的“透视”之间存在这种区别,但是我以为,潘诺夫斯基的实践,他所选的例证,以及 分析的模式又抵触这一点。问题并不在于潘诺夫斯基相信字面上理解的图像透视是普遍的超 历史的常模,而在于这个模式是孕育于康德认识论的修辞中,这个模式具有其自身的所有喻 形的和概念的内部结构(表层-深层、三维性、观看者与被看者关系的“主体/客体”范式)。 视觉文化研究 伊雷特·罗戈夫(Irit Rogoff)朱国华 译伊雷特·罗戈夫 英国伦敦大学哥登史密斯学院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