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1897 年9月19日生。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丐尊、 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 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秋回国,先 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 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 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 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1933年回国之后 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 书评,文章收入《孟实文抄》(后略作增删,改名为《我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 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 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 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的著作,除了上面举述的以外,还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 《变态心理学》《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述评》《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 穗集》《艺文杂谈》。翻译了柏地耶、哈拉普、柏拉图、克罗齐、黑格尔、莱辛、维柯等人 的论著。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二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教学建议 (1)课文题目与《不求甚解》一文一样,都是旧词出新意,可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立意及 文章主旨。 (2)本文结构清楚,教学时一笔带过即可。重点分析几则实例在论证上的作用,让学生 真正懂得论据、论点之间的关系,文字与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也可让学生尝试品味课文 中的实例,谈谈感受,教师再作分析 (3)关于字的联想意义,前一部分难点较多,大体了解就行。后一部分所说的“套板反 应”则是人们的通病,应该作为教读重点,启发学生改变那种不动脑筋、好用陈词滥调的 不良习惯82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1897 年 9 月 19 日生。1916 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 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丐尊、 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1925 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 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 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 年秋回国,先 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 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 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 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 等职。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 1933 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1933 年回国之后, 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 书评,文章收入《孟实文抄》(后略作增删,改名为《我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 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 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 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的著作,除了上面举述的以外,还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 《变态心理学》《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述评》《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 穗集》《艺文杂谈》。翻译了柏地耶、哈拉普、柏拉图、克罗齐、黑格尔、莱辛、维柯等人 的论著。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文学》,第二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教学建议 (1)课文题目与《不求甚解》一文一样,都是旧词出新意,可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立意及 文章主旨。 (2)本文结构清楚,教学时一笔带过即可。重点分析几则实例在论证上的作用,让学生 真正懂得论据、论点之间的关系,文字与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也可让学生尝试品味课文 中的实例,谈谈感受,教师再作分析。 (3)关于字的联想意义,前一部分难点较多,大体了解就行。后一部分所说的“套板反 应”则是人们的通病,应该作为教读重点,启发学生改变那种不动脑筋、好用陈词滥调的 不良习惯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